新館歷時6年建成,占地150畝,主體建筑呈正方形,邊長104米、高39米,地面五層,共10個展廳。它非常大,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截止至2017年12月,博物館共收藏文物226660件(套),其中一級文物509件(套),二級文物1389件(套),三級文物12407件(套),一般文物168413件(套),未定級文物39776件(套),自然標本文物4166件。這些藏品包括書畫、青銅器、宗教、郵票、錢幣、金銀器、玉器、漆器、織繡、契約文書、元明清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歷代陶器、石器,竹木牙角器、印章、碑刻拓片、名人遺物、少數(shù)民族文物、近現(xiàn)代革命文物、近現(xiàn)代工藝品、自然標本、云南青花瓷器、建水紫陶、友好國家贈送給省政府領導的禮品等。 新館主體建筑以“石林”意向主體形態(tài)提煉,平面呈回字形,取意于云南彝族“一顆印”式傳統(tǒng)民居建筑,外墻選用深銅色鋁穿孔板,體現(xiàn)了云南“有色金屬王國”的美譽,10000平方米外墻墻面形成了8600多種圖案組版,而貫穿多層的狹長縫造型,喻意“石林”,蘊含石林風化體態(tài),散發(fā)自然風采。周邊的植物花卉和水文景觀,展現(xiàn)了“春城”和西山“睡美人”的風姿。 大鵬金翅鳥 梵名“迦樓羅”,為佛教護法神中的“天龍八部”之一,傳說能日食龍三千,能鎮(zhèn)水患。 大鵬金翅鳥簡介 與云南大劇院相對而立。 云南古代名人-擔當(1593 一1673 ) 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擔當。云南晉寧人。俗姓唐,名泰,字大來。其先祖原籍浙江淳安,明初從戎來滇,世居晉寧。國變后,禮無住老人出家,遍參吳越諸名宿。出世弘法,住雞足山石鐘寺。曾學詩書畫于董其昌、陳眉公、李本寧諸大家門下,有詩、書、畫“三絕”之譽。為人志存氣節(jié),放浪形跡,故畫作飄逸有奇氣。著有詩集《翛園集》《橛庵草》《罔措齋聯(lián)語》《雜偈》《拈花頌》等。 博物館大廳 清 天施大爐 鑄造于康熙39年(1700年) 爐重約178公斤,高約119厘米,爐腹直徑約61厘米,腹深約64厘米,腹圍約230厘米。 該爐銘文清晰完整,是云南省以及國內(nèi)少見的清代大型籌鑄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大爐造型延續(xù)了商周鼎的風格,粗壯的牛腿式三足外屈,形同士兵的馬步,穩(wěn)重墩實;兩爐耳呈s形,耳長長的向上延伸,好似士兵持戈整裝待發(fā),彼有武士威武之風。牛腿式爐足頂?shù)拟♀ルp目怒睜,威風凜凜。大爐頂部有六個中空的六角形釘孔,是插亭頂柱的孔洞。 
戰(zhàn)國牛虎銅案(復制品) 云南青銅文化藝術的杰作,也是鎮(zhèn)館之寶。作為滇國的一件祭器,牛虎銅案在力學和美學上都達到了極高水平,幾近完美。 索引平面圖 展廳分布指示牌 《序廳》 高度濃縮和概括云南的山川風貌、自然物產(chǎn)、民族風情和人文歷史。讓觀眾步入其中,在很短的時間里留下多姿多彩的“云南印象”。 正面墻壁上,用金屬鑲出361字的總前言。 左右兩側(cè)的兩面墻壁。右邊是一面浮雕墻,用金屬鋁澆鑄翻模,從5.3億年到1949年,輔以相應的地形地貌、生物和文物,用17個節(jié)點敘述云南的歷史。 局部放大圖 
左邊是一幅東川紅土地的墻畫,意寓云南的生命根植于紅土地之中; 抬頭就能看到一組裝飾。這組裝飾以“層”為基本元素,表現(xiàn)云南多變的云和唯美的梯田。 《遠古云南——史前時期的云南》 展覽圍繞重大地質(zhì)發(fā)現(xiàn)、重要遺址,展示云南史前時代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展示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淵源背景下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宗教藝術和文化差異,這個展廳是云南省博物館新館展覽的一大亮點和重要的科普教育展覽。 云南的特別之處,在于自生命大爆發(fā)、恐龍世界和從猿到人的歷程中,都有著世界級、國家級的重要發(fā)現(xiàn),如澄江帽天山著名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炸遺址,祿豐恐龍和臘馬古猿遺址,以及元謀猿人的遺址等。也是我重點參觀的對象。 展廳入口 宇宙之初展廳 云南的礦產(chǎn) 
遠古生命 云南奇跡-代表著生命演化史上關鍵的轉(zhuǎn)折和進步 
在距今約5.3億年前一個被稱為寒武紀的地質(zhì)歷史時期,地球上在2000多萬年時間內(nèi)出現(xiàn)了突然涌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不約而同的迅速起源、立即出現(xiàn)。節(jié)肢、腕足、蠕形、海綿、脊索動物等等一系列與現(xiàn)代動物形態(tài)基本相同的動物在地球上來了個"集體亮相",形成了多種門類動物同時存在的繁榮景象。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 生命爆發(fā)繁盛地 世界上最早的有葉植物。 世界上最早的魚 
澳大利亞的埃迪卡拉景觀 澄江生物群-寒武紀生命大爆發(fā) 






一大堆關于生命演化的新學說。 中國恐龍緣起處
云南發(fā)現(xiàn)兩具1.8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jīng)大陸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專家初步鑒定,推斷這兩具化石分別為“巨型祿豐龍”和“許氏祿豐龍”,是侏羅紀時期最早出現(xiàn)的恐龍之一。 
中國古生物學先驅(qū)楊鐘健先生。他的一個重要成就就是發(fā)掘了祿豐恐龍。 云南是我國主要的恐龍產(chǎn)地之一,祿豐恐龍谷出土的恐龍集群規(guī)模龐大,是名副其實的侏羅紀公園。祿豐恐龍生活在一億八千萬年前的晚三迭紀,大約又在八千萬年前突然消失了。它是中生代地球上早期恐龍起源、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這是許氏祿豐龍,也就是中國發(fā)掘的第一個恐龍化石。 翼龍 尾羽龍 澳大利亞的鴨嘴獸 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鳥是由恐龍演化來的。 
進入新生代,哺乳動物進入爆發(fā)期。如今大多數(shù)著名哺乳動物的祖先在那個時期就演化出鮮明的特征。 
除了劍齒虎、巨犀、史前大象、大熊貓之外,云南還有一個特點是出土了多種遠古猿人,包括著名的元謀人,更遠一些的還有祿豐古猿、開遠古猿。 中國滇中古猿系列:開遠臘瑪古猿(距今1500萬年)、祿豐臘瑪古猿(距今800萬年)保山古猿(距今800萬年到400萬年)、元謀蝴蝶古猿(距今400萬年)、昭通古猿(距今620萬至610萬年間)。 祿豐古猿 保山古猿

古猿到現(xiàn)代人的演化 古猿到人猿(直立行走)的進化。人猿是能夠直立行走的古猿。與古猿的區(qū)別是能直立行走,與猿人的區(qū)別是不會使用火,即腦還沒有發(fā)育到使用火的智力程度。而元謀猿人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目前僅發(fā)現(xiàn)兩顆牙齒化石和髕骨化石,有待于更多的證據(jù)。 
元謀人的髕骨化石。 元謀人的牙齒化石 舊石器時期的云南多元文化并存 先后發(fā)現(xiàn)的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新石器時代  石佛洞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是云南省規(guī)模最大的洞穴遺址。石佛洞遺址的主人早在三千年前就會牛耕,會種稻,會燒陶,其石器精致,陶彩精美,造型精細,創(chuàng)造了西南最先進的新石器文化。 這是遠古時期的稻谷,都已經(jīng)碳化了。 
多棱六星形器 狀如齒輪,難以想像是先民是怎樣設計出這樣的形狀,又是如何打造成功的! 出土的陶器 
這是用來盛放早夭的孩子的尸體的陶罐 
罐子上那個小洞,是留著給孩子的靈魂出來的。 石佛洞的繪畫 雞形陶壺 1972年出土于云南元謀大墩子遺址 長12.6厘米、寬9厘米、高12厘米 該器物為夾砂灰陶,制成母雞形,呈蹲踞狀。器口兩側(cè)各有一枚泥泡,狀似雞眼;遍體飾點線紋,象征羽毛;背部和尾部飾三行乳釘紋,作為雞翅。其構(gòu)思奇巧,制作精致,造型優(yōu)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原始社會的藝術精品。 骨鐲 云南元謀大墩子遺址 貝丘遺址 
《文明之光——青銅時代的云南》 舊石器考古中“元謀猿人”的驚人發(fā)現(xiàn)、青銅時代的滇王金印橫空出世,證明了云南遠古文化的超前發(fā)展與青銅時代的滯后狀態(tài)。展廳《云南青銅時代》以《史記》、《漢書》中對云南戰(zhàn)國、西漢時期的重要文字記載為依據(jù),匯集云南青銅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全方位、多角度地向世人揭露云南青銅文化的真實面貌;以全省為視角,以滇國為重點,再現(xiàn)司馬遷筆下神秘的“滇國”是如何從一個小小的邊疆部落一步步發(fā)展成為具有前國家性質(zhì)的“酋邦”社會,最終并入西漢帝國“大一統(tǒng)”版圖的具體歷程。  左側(cè)是云南省青銅文化遺址分布圖和表現(xiàn)遵義型銅鼓的太陽紋石雕。
 右側(cè)是五幅石雕是云南著名的青銅器。
 進入棧橋式的通道,兩邊是反映青銅器早期人們的生活場景。




展覽分為云南青銅器時代的開端、云南青銅時代概況、西南夷的翹楚——滇國、漢代的益州郡4個部分。  第一部分
 云南劍川海門口遺址,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可以說是云南青銅器時代的開端。

 第二部分

云南青銅文化晚熟早夭。  東漢 銅耳杯

展廳局部 
戰(zhàn)國 云雷鳥獸紋銅棺 祥云縣大波那出土 銅棺重達2571千克,長200厘米,寬62厘米,側(cè)壁高45厘米,頂高64厘米,腳高11厘米。 頂部為人字形屋脊狀,棺身為長方體,由七塊銅板用榫鉚連結(jié)而成。器身飾多種紋飾(有雷紋、燕紋、虎紋、豹紋、鹿紋、水鳥紋),還有蜥蜴。器物造型古樸,紋飾生動、有趣。中國青銅時代完整的銅棺目前僅發(fā)現(xiàn)此一具。 大波那曾是古白子國的國都。葬于木槨銅棺的墓主,從發(fā)掘出的肢骨、胡須等,可證實是一成年男性,但這墓主人是誰,卻成了至今無人說得清楚的謎團。只能推測墓主可能是白子國33位國王中的一位。  銅棺內(nèi)的陪葬品除一根象征著墓主身份和權力的豹頭銅杖外,還有大量銅制器具和其它隨葬品。其中,兵器類有銅矛、銅劍等;生產(chǎn)類有銅鋤、銅錛、銅鐮、打緯刀、卷布軸等;生活用具類有銅杯、銅豆、銅匙、銅勺、銅箸等;樂器類有銅鐘、銅鼓、銅葫蘆笙等。此外,還有兩件銅房屋,以及銅豬、銅牛、銅馬、銅羊、銅狗、銅雞等。
 戰(zhàn)國 雙耳陶罐

戰(zhàn)國 銅鉞 銅手鐲 
戰(zhàn)國 銅豆 銅六畜  滇西地區(qū)青銅文化


滇南、滇東南地區(qū)青銅文化

東漢 三枝俑銅燈 個舊黑螞井出土 高42厘米 器物為一裸體男子呈跪坐狀。腹部和跨下有帶纏繞;雙手分別向兩側(cè)平伸,手中各持一圓形燈盤;頭昂立;頭頂上又立一圓形燈盤。燈與俑搭配和諧,給人一種美感。 
滇東北地區(qū)青銅文化
 西漢 鏤空蛇紋銅劍鞘、銅矛、銅劍鞘
 第三部分是重點。  秦開“五尺道”
這是云南正式納入中國歷史版圖的最早記載。  西漢 銅孔雀杖頭 銅孔雀

鎮(zhèn)館之寶之滇王金印(右)。真品在國家博物館。 高1.8厘米、邊長2.3厘米、重89.5克,純金質(zhì)地 滇王金印是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賜予滇國國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國存在的證據(jù)。 

滇人的生活用具 
 持傘男銅俑、孔雀銜蛇紋銅發(fā)簪、女俑銅杖頭


關于古滇國的記載只有《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寥寥的幾百字,想了解更多滇國的風土人情唯有通過這時期的出土文物。當時中原文明對西南影響甚微,滇國青銅器有著與中原青銅器迥異的氣質(zhì),器物和風格都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青銅貯貝器。
戰(zhàn)國 牛虎銅案 1972年在江川縣李家山古墓群遺址 高43厘米,長76厘米 其造型由二牛一虎巧妙組合而成。以一頭體壯的大牛為主體,牛四腳為案足,呈反弓的牛背作橢圓形的案盤面,一只猛虎撲于牛尾,四爪緊蹬于牛身上咬住牛尾,虎視眈眈于案盤面。大牛腹下立一條悠然自得的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寓意了大牛犧牲自己對小牛犢的保護。牛虎銅案中的大牛頸肌豐碩,兩巨角前伸,給人以重心前移和搖搖欲墜之感,但其尾端的老虎后仰,其后墜力使案身恢復了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wěn)定感。 此銅案是滇國青銅器中較大的一件,其特殊的組合造型使整個銅案重心平穩(wěn),大小和諧,動靜均衡統(tǒng)一。也因其器奇特造型,新穎構(gòu)思,既有中原地區(qū)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風格,此銅案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是中國青銅藝術品的杰作,更為我國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戰(zhàn)國 六牛銅枕 江川李家山出土  戰(zhàn)國 猛虎襲牛銅枕 江川縣李家山出土
高15.5厘米 器物整體似馬鞍狀,兩端上橋翹,各雕鑄一牛,牛靜立狀,恬靜、可愛;枕一側(cè)以云紋為底,飾浮雕三組虎噬牛圖像,另一側(cè)飾云紋。是滇國特有的專供隨葬用的枕具。 
三組猛虎襲牛,都是老虎趴在牛背上,四肢牢牢扣住牛身,嘴巴銜住牛頭或者牛頸,形態(tài)各異,但仔細一看,三只老虎的眼睛好像都是在盯著你瞧,目光兇狠、鎮(zhèn)定,牛的眼睛也一樣,仿佛也都是在看著你,但不是驚恐,而是倔強與不甘的眼神。 
東漢 孔雀蓋提梁銅壺 
貝是古滇族最主要的貨幣。由于貨貝具有一定的體積,數(shù)量巨大,使用時不易攜帶,因此為盛裝貨貝而特意精心制作的器皿-貯貝器便應運而生了。 戰(zhàn)國 虎鹿牛貯貝器 江川李家山22號墓 高34.5厘米 器物呈圓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頭部及雙手上托器身。腰部陰刻人物、動物等花紋三組:一組為6只孔雀銜蛇;一組為4人,有牽牛者、趕牛者及持斧者;一組為鹿、牛及繩紋。直徑16.6厘米器蓋上圓雕一組動物造型:一牛體型較大,居中,周邊一虎三鹿,逆時針環(huán)繞大牛。鑄造精細,紋飾華美。 
戰(zhàn)國 虎鹿牛銅貯貝器 江川縣李家山出土 
西漢 戰(zhàn)爭場面貯貝器蓋 云南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 器物為貯貝器上之蓋,器身殘。蓋上的人物,鑄造精美,布局緊湊,保存較好,表現(xiàn)了一場短兵相接的鏖戰(zhàn):十多個人物在滇人主將率領下,徒步進攻,敵人頑強抵御,戰(zhàn)斗十分激烈,扣人心弦。 
西漢 四牛鎏金騎士貯貝器 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 高50厘米 該器為典型的束腰圓筒形貯貝器類型,腰部兩側(cè)各飾一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狀,異常逼真、生動。器蓋上的裝飾較為復雜,又可分為兩層:外層雕鑄呈逆時針方向排列的公牛4頭,牛角長而彎,顯得膘肥體壯;里層一圓柱物之上,飾一騎馬之騎士形象,馬昂首,翹尾,騎士佩劍,且全身鎏金,顯得極外耀眼醒目。在區(qū)區(qū)25.3厘米的直徑范圍內(nèi),4頭環(huán)繞而行的壯牛顯然代表墓主人生前擁有財富的情況。而中間處于居高臨下位置的鎏金佩劍乘騎者形象,則代表墓主人生前除了擁有大量財富外,還擁有極高的權力,其身份與地位非同一般,是王族成員,或是奴隸主貴族。 
西漢 殺人祭鼓銅貯貝器 晉寧縣石寨山1號墓出土 器蓋上鑄人物五十一個,蓋中央立一圓柱,上盤繞蛇兩條,柱頂立一虎。兩側(cè)邊沿各有一鼓。柱右一人裸體,雙臂反綁于一牌上。柱前一人左足鎖枷,一人跪地,雙臂反綁,均裸體。此三人當為祭祀的犧牲。柱右一人乘坐四人肩輿,為主持祭祀的女奴隸主。此場面是滇人舉行的一場祭祀活動。 
西漢 狩獵場面銅貯貝器 晉寧石寨山16號墓出土 這個狩獵場面包含了兩騎手,一徒步獵人,兩頭被獵的鹿,兩條幫忙的獵犬,地上還有驚惶失措的一只兔子一只狐貍。其中一騎手通體鎏金(估計是滇王或大貴族),執(zhí)矛刺鹿的右手上戴了個“有領玉璧”。 
西漢 動物搏斗銅貯貝器 晉寧石寨山出  滇國青銅兵器

滇國青銅兵器上的立體裝飾,大抵可以分為動物造型和人物造型兩大類。動物造型繼承了滇青銅器寫實性強的特點,以表現(xiàn)動物的體態(tài)行為為主。 
戰(zhàn)國 獵首紋銅劍 江川縣李家山 出土劍柄及刃部后端有浮雕人像,皆大眼、利齒、闊嘴,形象奇特。其中一人右手持劍,左手提人頭,另一人高舉雙手作下蹲跳躍狀,似作祭祀活動。  戰(zhàn)國 獵首紋銅斧,江川李家山13號墓出土
高17.2厘米 這件銅斧刃部接近平直,銎口沿飾以云雷紋,表面呈現(xiàn)一長辮發(fā)形的人首圖案,反映了滇人獨特的“獵首”習俗,巫師取人首以祭天神,士兵取戰(zhàn)俘首級以邀功。 
西漢 蟾蜍矛(左) 1956年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長17厘米 闊刃,圓銎。刃部后端及銎上鑄一浮雕蟾蜍,其前肢彎曲成銎側(cè)的兩環(huán)鈕,后肢下蹲作跳躍狀。  西漢 蛇柄銅劍(左)、金劍鞘(右) 云南晉寧石寨山
金劍鞘由三段組合而成,每段均有壓印圖案及紋飾。上段由凸起的牛首形圖案、繩紋等紋飾構(gòu)成;中段由三小節(jié)組成,每節(jié)皆飾凸起之折線紋;下段飾凸起的圓圈紋、連續(xù)回旋紋及繩紋。 
西漢 二鳥踐蛇飾銅斧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高16厘米 為直柄穿銎式,銎部扁圓,與斧身成丁字形。銎兩側(cè)布滿花紋,有回紋、旋紋、齒紋及圓圈紋等。銎背鑄圓雕孔雀兩只,相背而立,作展翅欲飛狀。斧身略作長方形,中段收細,刃口略有弧曲,刃后部正中有三角形凸棱,橫向連接銎部。兩只孔雀引頸長鳴,為單調(diào)呆板的直線形銎部增加了韻味,增添了動感。孔雀足下,各踏著一條長蛇,蛇頭高昂,貼在孔雀胸前。雖然孔雀身體前傾,但是有蛇的支撐,依然能保持平衡。這樣一種平面與立面的設計,將平穩(wěn)的銅斧與生機勃勃的動物組合在一起,寓動于靜,真可謂匠心獨運。 
西漢 二鹿銅斧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豹銜鼠銅戈(左一) 、三熊銅戈(右二)、 豹銜鼠銅戈 器物無胡、無穿、方內(nèi);銎呈扁圓形;援與銎部形成交叉形狀,前鋒收縮略呈梯形;銎部飾卷云紋、同心圓紋、鋸齒紋等;銎背上雕鑄一豹,呈緩步行走狀,昂首,挺胸,拖尾,嘴里銜著一鼠。鼠被豹銜于半空中,頭朝下,身體極度扭曲,作掙扎之狀,顯然剛剛被捕獲,尚未斃命。 
西漢 吊人銅矛(后排)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高30.5厘米。 這件西漢吊人銅矛,高30.5厘米,身呈三角形,基部平直,銎稍長,晉寧石寨山出土。在矛身基部的折角處,通過兩個穿孔,各吊著一個約3厘米的銅雕人物。他們形象一致,雙手背剪,手腕被拴系著,將整個身體懸吊起來。全身赤裸,均為男子。頭頸和長發(fā)低垂著,脊背彎曲,雙腿垂馳。臉上呈現(xiàn)出既痛苦不堪,又無可奈何的表情,在經(jīng)受過嚴酷的刑罰后,生命的氣息只有一絲尚存,他們已無力掙扎或反抗。整個畫面表現(xiàn)出悲愴與恐怖的氣氛。 西漢 銅狼牙棒(前排)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 
鉞是中國古代儀仗兵器,在滇青銅器中數(shù)量較多,刃作扇形或新月形,銎上均有幾何花紋、動物鈕飾等。
西漢 戴冠人物銅鉞(后排左)、猴飾銅鉞(后排右)、蛇柄銅劍(前排) 晉寧縣石寨山1號墓出土 猴蛇銅鉞 高14.4厘米 此件器物扁圓形銎,弧形刃;銎飾回旋紋、菱格網(wǎng)紋;銎上鑄一猴,正在順銎攀爬。猴首高昂,長尾垂地,四肢作彎曲狀,兩前肢用力踩踏一蛇,張嘴咬住蛇頭,動感十足。  滇國的馬具

 西漢 嵌瑪瑙管凹字形銅胸甲 江川縣李家山21號墓出土
 戰(zhàn)國 銅甲片 江川縣李家山24號墓出土

滇人的裝飾品 
青銅扣飾是用青銅鑄造的背面有矩形齒扣可供系戴、懸掛的一種裝飾品。是滇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官渡羊甫頭等地出土的為代表,形式多樣、工藝精湛,堪稱云南扣飾藝術的頂峰。 扣飾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中,小墓中少見,這說明它是一種高級裝飾品,主要被當時的滇國王侯貴族所擁有。 西漢 圓形鎏金鑲石猴邊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直徑13.5厘米 此扣飾鎏金與瑪瑙相映生輝 ,工藝精湛,堪稱難得的滇國藝術珍品。 
正面中央嵌一紅色瑪瑙扣,其外用紅黑色漆繪成八角光芒的太陽紋,再外鑲嵌孔雀石小珠及玉環(huán),邊沿有浮雕小猴一周,首尾相接,共十只。滇王真正表示其身份的帶扣,中央鑲紅寶石,以八角星形太陽紋環(huán)繞。八角星形太陽紋原為炎帝專用圖騰,由此可知,西南諸夷中亦含有古炎帝族的成份。 
西漢 圓形鑲石卷云紋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15號墓出土 
西漢 圓形孔雀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牛頭銅扣飾

 人物題材扣飾多表現(xiàn)滇人生活場景或者社會重大事件。
西漢 鎏金雙人盤舞扣飾 晉寧石寨山13號墓 高12厘米 1956年出土。器物主體造型表現(xiàn)了兩男子雙手各持一圓盤,交錯舞蹈。人物 發(fā),無冠,著緊身褲,系腰帶,佩長劍,跣足,足下飾一蛇。人物通體鎏金,線條曲折富于變化動感十足。 
西漢 女騎士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西漢 鎏金獻俘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 國家一級文物
一前一后倆戴盔披甲戰(zhàn)士之間正是戰(zhàn)利品―――牛羊婦孺。后一戰(zhàn)士腿上還掛了個人頭,前面武士右手 戴著“有領玉璧”。 
動物搏斗扣飾是動物題材扣飾藝術中的精品,它生動地反映了食肉動物與食草動物之間生死搏斗的場面,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猛虎背牛銅扣飾(左上)、兩豹噬豬銅扣飾(左下)、 二虎噬豬銅扣飾(中上)、虎牛搏斗銅扣飾(中下)兩狼噬鹿銅扣飾(右) 
西漢 虎牛搏斗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長14厘米、高9厘米 虎牛搏斗銅扣飾是一件西漢時期滇族所特有的裝飾用扣飾,該扣飾的造型是一頭公牛與猛虎在作生死搏斗,老虎與牛在激烈地搏斗,老虎前爪抓著牛腹,一只后爪蹬在牛頭上,整個嘴緊緊咬著牛的前腿;牛的前蹄踏在老虎肚皮上,一只牛角已經(jīng)貫穿了老虎的下腹部,眼珠暴怒圓睜;下方還有一條打醬油的蛇,前面被牛踩著,后面被老虎踩著,場面慘烈異常,感覺雙方一直僵持不下。牛之倔強性格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整個造型象征著滇族人民在與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斗爭中所形成的堅強的民族性格。  西漢 兩狼噬鹿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6號墓
高12.7厘米,寬16.7厘米。 兩狼共噬一鹿,其中一狼躍踞鹿背,口噬鹿右耳,前爪抓住鹿頭不放;另一狼前爪緊抓鹿后腿,咬住鹿胯。鹿兩前足曲跪,雙目驚悚,張口作慘叫狀。其下有一蛇,口咬鹿尾,尾繞一狼的后腿。 
西漢 二虎噬豬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高12厘米,寬17.3厘米 二虎與一野豬搏斗:一虎猛撲于虎背,兩前爪緊抓豬之肩、腹部,張口欲噬;另一虎伏于豬腹下,四爪抓住豬腹,口咬其胯;野豬作驚恐狂奔狀,口噬一虎之尾部;其下有一蛇,口咬虎尾,尾繞豬腿。 
西漢 猛虎背牛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長13厘米,高9厘米 扣飾的構(gòu)圖表現(xiàn)的是一只老虎媽媽背負著一只剛獵殺的牛,走在回家的路上。母老虎的身旁是兩只老虎寶寶,歡蹦亂跳的跟隨回家,一頓美餐即將開始,饑餓的誘惑讓老虎一家興奮不已。  西漢 兩豹噬豬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10號墓
高8厘米,寬16厘米。 一野豬向前奔跑,作張口嘶叫狀,驚恐得耳朵都豎琴起來了。一豹猛撲于豬背,咬住其頸部;另一豹雖被野豬沖倒在地,但仍回首張口,高舉前爪作反攻狀。其下有一蛇,口咬野豬后腿,尾繞一豹左肩。 
西漢 鵜鶘銜魚銅扣飾 晉寧石寨山出土 
西漢 鎏金二豹噬豬銅扣飾 晉寧縣石寨山出土 一豹撲于豬背,尾反剪向前,以二前爪抓住野豬的肩部,兩后爪抓住豬之后腿,張口咬住豬背;另一豹附于豬腹下,前爪抓住豬腹,作吞噬狀,此豹之后腿又被野豬緊咬不放。  西漢 牛頭銅扣飾 晉寧縣石寨山1號墓出土
扣飾由大小二牛頭兩頭小牛組成,大牛頭的額頂重疊一小牛頭,雙角上各臥一小牛,其下有蛇盤繞,蛇口咬住大牛頭上的雙耳。  西漢 屋宇人物祭祀場面扣飾 晉寧石寨山13號墓
高11.2厘米 整件器物以圓雕和透雕組合.背面鑄有榫扣,正面是一組干欄式和井干式相結(jié)合的禮儀建筑及祭祀活動場景.建筑為長脊短檐人字形兩面坡屋宇5座,正中主室為井干式建筑,以鉤欄與其他建筑相連.場景中30余人,有跪坐者,有宴飲這,有吹奏者,有歌舞者,有持物者。此件扣飾對于研究滇國社會生活、禮儀等有較高的價值。 
西漢 銅房屋扣飾 云南晉寧石寨山 高11.5 厘米、寬12厘米 銅房屋扣飾表現(xiàn)了一場室內(nèi)“祭祖”儀式。銅房屋由干欄式與井干式建筑組合而成,用巨木樁建上下兩層平臺,設欄桿和欄板。平臺后部中央為一井干式建筑,屋內(nèi)正面開有一窗,內(nèi)見一人頭,有專家認為,小龕所供皆“ 滇”人婦女之頭。這應是以“滇”人祖先頭顱制成的模型,是祖先神靈的象征。房屋本身可能是專門供奉祖先頭顱的“神房”。我國古代的祭祀儀式,通常是“祭于內(nèi)者為祖,祭于外者為社”。滇國也不例外,凡祭農(nóng)神、山神 和水神等,多在室外特設祭壇,祭祀祖先則在室內(nèi)。 臺上十一二個人,男女雜沓,笙歌樂舞,烹飪食物,獻祭犧牲,取悅神明,供養(yǎng)祖先。左右兩側(cè)各立圓柱,上掛牛頭;平臺正中置梯,梯上浮雕著象征土地的、蜿蜒向上的 蛇紋。而土地是農(nóng)作物賴以生長的根本,因而也成為祭祀的對象。整個場面似為一種與農(nóng)業(yè)有關的“孕育儀式”。而女始祖與象征土地、繁殖力、女性的蛇圖像聯(lián)系在一塊來崇拜,這在古代民族中屢見不鮮。  這是放大的模型。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物。云南是銅鼓的發(fā)源地。銅鼓源于作為炊具的銅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銅鼓的功能也變化,既是歌舞伴奏的樂器,也是祭祀和慶典活動的禮器,還被奴隸主用作召集部落的重器,所謂“擊鼓山林,群蠻畢集”。隨后逐漸演化成為顯示奴隸主貴族財富和權威的禮器。由于銅鼓可以召集群眾、號召群眾和顯示社會地位,全社會都把銅鼓視為珍寶。 春秋-戰(zhàn)國 萬家壩太陽紋銅鼓 國家一級文物 楚雄萬家壩23號墓出土 通高34厘米,面徑38厘米 此鼓鼓面正中有太陽紋,但是無光芒;腰部分為24格,格內(nèi)無紋飾;近足處可見云紋一周;鼓胸處有四耳,呈扁形。此鼓制作不精,非但紋飾稀少,而且鼓面還能明顯看到炊煙的痕跡,可知當時還曾作過炊具之用。經(jīng)專家鑒定,萬家壩銅鼓距今已二千六百年左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銅鼓。 
西漢 廣南羽人船紋銅鼓 廣南石寨山 高46厘米 鼓面飾太陽紋,分14芒,其外分5暈,飾多種幾何圖案;鼓胸飾船紋,共有4組,每船上表現(xiàn)人物4∽5人,人物頭上帶羽冠;鼓腰飾椎牛紋、鳥紋、舞人紋等,紋飾生動、自然;鼓胸與鼓腰之間飾4耳。該鼓造型端莊,鑄造精細,紋飾華美光澤閃亮無銹蝕規(guī)整、圓滑,是石寨山型銅鼓的最高成就。 
這件銅鼓最引人注目的是胸部裝飾的船紋記錄了一場規(guī)模盛大的祭祀活動,船上的眾多人物有巫師、劃槳者、掌舵者等等。大家都各司其職,祭祀的四膄船上以標柱上高懸鼉紋的船為首然后圍繞著銅鼓按照順時針方向行駛。 第一艘船的平臺上放置有無頭俑,用來祭祀的水神因此這艘船是祭水神的船。  第二艘船上有一個巫師坐在臺上右手向后揮舞手掌張開這種手勢古滇族是人們舞蹈手語的一種,這個人所扮演的是正在接受祭祀的祖先這艘船應是用來祭祖的船。
 第三艘船上的巫師們,有的擊鼓、有的手舞足蹈,標注上日輪旋轉(zhuǎn)這艘船是迎神的船。
 在第四艘船上,一個巫師屈膝坐在平臺上扮演被祭祀的人由此可見這艘船應該也是用來祭祖的船。由于船的標柱上羽毛迎風飄動,因此它又兼具風角船的功能,風角是中國古代人根據(jù)觀察西面的風來占卜吉兇的方法。
 銅鼓的腰部用豎直的幾何紋飾將所有人物分開人物頭戴高高的羽毛專家稱其為羽人。他們有的舉手跳舞、有的以牛來祭祀鼓腰與鼓胸部之間飾有4耳便于懸掛。

西漢 鎏金八人樂舞扣飾(上) 1956年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 高9.5厘米 器物主體造型表現(xiàn)了8位藝人分為上、下兩層演出:上層4人頭戴冠冕,冠后垂兩帶,嘴里唱歌,手作舞蹈狀,精神抖擻,翩翩起舞;下層4人是伴奏的樂師,其中兩人吹葫蘆笙,一人吹短管樂器,一人抱鼓而擊,用情至極……每兩人間均置一壺。 應當是一種以唱為主,輔以舞蹈動作的滇人歌舞。這樣的場景與現(xiàn)代的舞臺演出極為相似——臺上(上層)是舞臺,臺下(下層)是樂池。 西漢 舞人(下) 1956年晉寧石寨山13號墓出土  西漢 滇王編鐘 晉寧石寨山6號墓
高42-29.5厘米 因與“滇王之印”同墓出土故名滇王編鐘。尺寸各異,各枚形制紋飾基本相同。鐘體呈橢圓形,上寬下窄;紐呈半環(huán)形繩紋壯,口平齊;鐘上有很多銹蝕,紋飾看不清楚。近唇處飾一圈云紋和繩紋。器物造型規(guī)整。紋飾華麗,數(shù)量不多(為偶數(shù))大小依次,氣度不凡。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禮樂制度對滇王國的影響。 
圖畫的就是鐘上的紋飾,是龍紋。這個龍與北方的龍有很大區(qū)別。它是牛頭、牛耳朵,沒有角,完全是蛇身。

戰(zhàn)國 立牛銅葫蘆笙 江川李家山24號墓 高28.2厘米 器物仿葫蘆形狀正面開5個孔,背面開1個孔曲管上開一小孔并立一小牛,牛角長而內(nèi)翹,長尾拖于地顯得嬌小、恬靜、可愛,器管自然彎曲,造型奇特,構(gòu)思精妙,令人拍案叫絕。 
西漢 銅葫蘆笙 昆明羊甫頭出土。  西漢 羊角鈕編鐘 出土于云南省楚雄縣萬家壩
最大的一枚編鐘,鐘高21.9厘米、鐘口長13.6厘米、鐘口寬11.4厘米;規(guī)格依次遞減,最小的一枚編鐘,鐘高15厘米、鐘口長9.6厘米、鐘口寬8.2厘米。 彝族古代敲擊體鳴樂器。青銅鑄造而成,外形似鈴,鐘頂鑄有一對羊角為鐘鈕,故此得名。彝族民間有祭羊神之習俗,以羊角做鐘鈕,概是彝族對羊之崇尚。鐘體呈扁圓形,上小下大,斜肩。外表素面無紋飾,鐘體上部(羊角鈕下方)開有兩個對穿的豎長方形出音孔,兩側(cè)有鑄制時合范痕跡,內(nèi)壁光滑。鐘口平直,橫截面呈橄欖形。  滇國的飾物


西漢 綠松石扣串 白瑪瑙扣串 晉寧石寨山出土 
西漢 綠松石珠串 紅瑪瑙珠串 玉管珠串 晉寧石寨山出土 
西漢 滇王玉衣 國家一級文物 晉寧石寨山6號墓出土 這些玉片呈正方形、矩形、梯形,以及覆瓦形、弧邊長方形、三角形等異形片,均是上乘的和田玉。共整理出玉札片69片,玉坯97片,玉片呈綠色間以淡白,溫潤透明,有赭褐色浸漬污斑。有的四周穿有小孔,正面研磨光亮,背面及側(cè)面被磨平,有的是還未經(jīng)打磨的坯片。全國漢墓中出土的玉衣大概有二十余件,使用金屬線或絲線穿綴而成,但滇王玉衣使用何物縷成已無從考證,加之它并不完整,或許當時它僅是一件玉衣的象征品。 

滇人與昆明人的戰(zhàn)爭  昆明人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