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詞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時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位。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歷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閑居蘇州。后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與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合稱“蘇梅”。蘇舜欽這首《夏意》,就是寫在盛夏炎熱之時所感受到的清幽之境,悠曠之情。全詩如下:
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詩歌首先寫道:“別院深深夏簟清。”“別院”指正院旁側的小院。意思是說,小院在宅庭幽深處,環境清幽,有小軒,小軒中有竹席?!棒 奔粗裣?。其中,“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地點、“深深”和“清”點明了環境?!跋南濉本褪钦f,盛夏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詩歌一開始營造了清幽的氣氛。特別要注意的是“深深”一詞在詩歌中的意義?!吧钌睢笔钳B詞,這不僅描繪了形象,而且從聲音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這種用法與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的作品《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以及李清照的《臨江仙·梅》中“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春遲,為誰憔悴損芳姿”有異曲同工之妙。
接著寫道:“石榴開遍透簾明?!边@一句承接上句而來。意思是說,詩人坐在竹席上,透過竹簾,只見榴花盛開。這是放大了的環境描寫,突出了夏天別院之美。為什么詩人選擇“石榴花”?其實,我認為這一句詩人化用了韓愈《榴花》詩。韓愈詩說:“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蓱z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韓愈這首詩寫五月榴花盛開的爛漫景象,早生的小石榴已枝頭可見,早敗的榴花紛紛落在青苔上,青紅映襯,十分好看。其中 “五月榴花照眼明”與蘇舜欽的“石榴開遍透簾明”就是相同的意義,只是詩人在此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溫柔一些,審美感受就顯得柔美而無張揚之感,恰與“別院深深夏簟清”的境界融合。
第三句寫道:“樹陰滿地日當午。”“日當午”即正午時分。李紳的《憫農》中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其中“日當午”也是指“正午時分”。這一句寫了正午時分的環境。意思是說,正當夏天中午時分,太陽光下,樹蔭密布,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這一句也許出自陶淵明《和郭主簿》,其中陶淵明說:“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币簿褪钦f,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我們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環境如此清幽,清涼讓人舒適,那么,在這樣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最后詩人寫道:“夢覺流鶯時一聲?!薄坝X”就是“睡醒”的意思。意思是說,待到醒來時,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鶯鳴啼的清韻。這里,詩人沒有寫所見,而是寫了所聽。詩人之所以這樣寫,同樣突出別院的清幽環境。詩人“以動襯靜”,通過鶯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這樣的寫法,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很多的。比如,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詩中寫道:“鳥鳴山更幽?!?strong>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當然,詩人寫別院的“清幽”環境以及在別院的閑適生活,可以說,表現出了自己厭惡官場的政治斗爭,遠離塵世,過一種清靜的生活。這樣的“清幽”的環境,恰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也反襯出了官場政治斗爭的嚴酷與險惡。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側面描寫
詩歌首句是總起句,突出了“清幽”的環境,接著幾句,都是圍繞著“清幽”而來,可以說,不直接寫清幽而給人總是清幽之感。
其次,以動襯靜
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詩中寫道:“鳥鳴山更幽?!?strong>王維《辛夷塢》:“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边@些都是“以動襯靜”的代表作。這首詩,詩人通過鶯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寧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