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意 【宋代】蘇舜欽 別院深深夏席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鶯時一聲。 ▲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朗讀詩詞 幽深的小院中我躺在竹席上,渾身清涼;穿透簾子看見那石榴花開得正艷。 中午時分濃密的樹陰隔斷了暑氣,午睡醒來,耳邊傳來一陣陣黃鶯的啼叫聲。 注釋 別院:正院旁側的小院。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慶歷四年或之后。詩人被革職削籍為民后,于蘇州修建滄浪亭,隱居不仕?!断囊狻纷饔谔K州隱居之時。 賞析
蘇舜欽這首《夏意》詩,能于盛夏炎熱之時寫出一種清幽之境,悠曠之情。 “別院深深夏席清”:“夏”字點明節令,而“別院”“深深”“清”三詞卻層層深入,一開始即構成清幽的氣氛。別院即正院旁側的小院。深深,言此小院在宅庭幽深處,小院深深,曲徑通幽,在這極清極靜的環境中有小軒一座,竹席一領。韓愈曾以“卷送八尺含風漪”、“肅肅疑有清飆吹”形容竹席?!跋南濉保艘?,謂雖當盛夏,而小院深處,竹席清涼?!吧钌睢笔钳B詞,“深深”與“清”,韻母又相近,音質均清亮平遠。這樣不僅從文字形象上,更從音樂形象上給人以涼爽幽深之感。 “石榴開遍透簾明”:“簾”字點明夏席鋪展在軒屋之中。詩人依臥于席上,閑望戶外,只見榴花盛開,透過簾櫳,展現著明艷的風姿。韓愈曾有句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榴花》),第二句化用其意,卻又加上了一重帷簾。隔簾而望榴花,雖花紅如火,卻無刺目之感。 陶淵明有句云:“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陰”。此詩第三句正由陶詩化出,謂雖當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陰遍地,一片涼意。此句與上句設色相映,從“樹陰滿地”可想見綠樹成林,不寫樹,而寫陰,更顯得小院之清涼寧謐。 在這清幽的環境中詩人又在干什么呢?“夢覺流鶯時一聲”,原來他已為小院清景所撫慰,雖然烈日當午,卻已酣然入睡,待到“夢覺”,只聽得園林深處不時傳來一兩聲流囀鶯啼的清韻。寫鶯聲而不寫黃鶯本身,既見得樹蔭之茂密深邃,又以闃(qù)靜之中時歇時現的嚦嚦之聲,反襯出這小院的幽深靜謐。南朝王籍詩云:“鳥鳴山更幽”,王維:“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末句意境正與二詩相類。 此詩無一句不切夏意,又句句散透著清爽之意,讀之有微風拂面之感。內容上,筆致輕巧空靈,寫庭院落墨在深深別院;寫榴花則施以帷簾;寫綠樹從清陰看出;寫黃鶯從啼聲聽得,句句從空際著筆,遂構成晝寢相應的明麗縹緲的意境。 結構上,結構自然工巧:詩寫晝寢,前三句實際上是入睡前的情景,但直至末句才以“夢覺”字挑明,并續寫覺后之情景??此撇焕m,其實前三句清幽朦朧的氣氛句句都是鋪墊,而“日當午”一語更先埋下晝寢的伏線,待末句挑明,便覺悄然入夢,驟然而醒,風調活潑可喜,避免了質直之病。 風格上,能寓流麗俊爽而于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別樹一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