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段時間,秋天就要來了。
隨著夏天的消耗,身體陽氣難免受損。
所以,在這夏天的“尾巴”,最該補養陽氣。
而今天所推薦的是一個健康而又方便的方子——按摩穴道;
百會穴——“頭之陽”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聯系腦部:
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系,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百脈之會,貫達全身。
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而百會穴則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主治:頭痛,眩暈,休克,高血壓,脫肛等
取穴: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后發際正中點。)
方法:食、中二指并攏按住百會穴,順時針按摩約3分鐘,之后作點按約2分鐘。
至陽穴——“背之陽”
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背部的脊柱是督脈的所在,督脈主一身陽氣,被稱為“陽經之海”。所以,想養陽,可以從后背開始。
后背有一個穴位叫至陽穴,是補陽氣的最佳穴位。按揉至陽穴,有振奮全身陽氣、疏通經絡的作用。
取穴:至陽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連線的中點。(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方法:用指腹按揉中脘穴1~2分鐘,并配合點按。平時也可以多曬曬后背,對補陽氣很有幫助。
現代常用于治療胃痙攣、膽絞痛、膽囊炎、膈肌痙攣、肋間神經痛等。配陽陵泉、日月主治脅肋痛、黃疸、嘔吐;配心俞、內關主治心律不齊、胸悶。
中脘穴——“胃之陽”
人體穴位,屬奇經八脈之任脈。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消化系統疾病,如腹脹、腹瀉、腹痛、腹鳴、吞酸、嘔吐、便秘、黃疸等,此外對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鳴、青春痘、精力不濟、神經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為人體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惡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療慢性肝炎、治療慢性胃炎、胃痛,輔助消化等。
取穴: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上腹部,前正中線上,具體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方法:四指并攏,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點揉該穴。按壓時間以胃痛緩解為度;日常保健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3次。
足三里穴——“脾之陽”
脾胃乃后天之本,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有賴脾胃攝入營養、供給能量。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取穴:小腿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方法:雙手掌心分別搭在對應的膝蓋上,食中二指并攏下垂可觸及足三里穴,作環形按摩,并配合點按。
涌泉穴——“腎之陽”
腎陽虧,表現為腰酸、畏寒、手腳冰涼,伴有浮腫、尿急、夜尿頻多等癥。
腳心上的涌泉穴,被認為是腎經經脈的第一穴。按揉此穴,可激發腎經氣血,補充腎陽,使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還能改善睡眠。
取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方法:點按涌泉穴,每次3分鐘,可以在洗腳、泡腳時順便按一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