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紀的奧斯曼帝國異常鼎盛) 一、重兵壓境1683年4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大維齊爾(官位,可理解為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巴沙親率15萬大軍從色雷斯出發,浩浩蕩蕩地向奧地利開進。 同年7月,一路如入無人之境的土耳其人兵臨維也納。 穆斯塔法剛發起第一輪試探性攻擊,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就嚇破了膽,宣布'西巡',一口氣逃到了百里之外的林茨,留守維也納的是只有不到2萬人的施塔亨伯格將軍。 (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 望著麾下的虎狼之師,穆斯塔法開始幻想著維也納和當年的君士坦丁堡(1453鷹旗隕落:東羅馬帝國覆亡全紀實)一樣臣服在土耳其人的腳下,一雪1529年蘇萊曼大帝兵敗維也納的恥辱。 這時的土耳其已經徹底解決了近30年的內亂,國家漸趨穩定下來,蘇丹穆罕穆德四世決定接受哈布斯堡王朝的對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建議:進攻奧地利。 這時匈牙利人的反叛也給土耳其人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他們甚至天真地定下了進攻維也納,目標在羅馬的雄偉目標。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穆斯塔法只知自己軍隊的人數眾多,不知維也納城防的堅固,更想不到在一盤散沙的歐洲,竟然還有人會馳援奧地利。 的確,當時能夠給予奧地利支援的國家并不多,精明的路易十四已經把軍隊推到邊界,企圖坐收漁翁之利。 只知一味迷信武力的土耳其人根本就不懂維也納在歐洲人心目中的位置。 和歐洲內部紛繁的恩怨比起來,土耳其才是歐洲的首敵。 事實上,事后戰事的發展也證明了,他們也將要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代價。 (圍攻維亞納) 二、出兵'勤王'穆斯塔法做夢都想不到,土耳其和奧地利的維也納爭奪戰竟然會半路殺出程咬金,而且這個程咬金還并非等閑之輩——波蘭立陶宛國王揚·索別斯基。 當時的波蘭和土耳其關系異常緊張,雙方多次在烏克蘭和多瑙河畔有過交戰。 1672年,波蘭更是敗在土耳其的馬蹄之下,被迫割讓波多利亞地區,波蘭人視之為奇恥大辱。 (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揚·索別斯基) 同時,波蘭和奧地利關系素來友好。 1648年-1667年波蘭內憂外患,正值痛不欲生的'大洪水'時代,強鄰奧地利是當時波蘭僅可依靠的幾個朋友之一,國王米哈烏一世還與奧地利王室結為姻親。 索別斯基即位后,波蘭國力日漸恢復,為了在國際上有個和平的外部環境,索別斯基與奧地利結為軍事同盟:任何一方遭受侵略,另一方都有義務支援。 更何況,他們還有共同的敵人——驕橫的土耳其人。 所以,索別斯基決定馳援奧地利,既是理所當然也是理所應當。 (波蘭立陶宛聯邦領土示意圖) 奧斯曼土耳其的重兵壓境,讓歐洲人再一次感受到了來自東方的威脅。 蒙古人西征時,正是因為歐洲各國各自為戰,互不支援才讓蒙古人有了逐個擊破的機會,最終得以縱橫歐洲。 血的教訓讓歐洲人刻骨銘心。 面對著來勢洶洶的東方人,有了前車之鑒的歐洲人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放任維也納淪陷,坐視奧地利亡國,那么歐洲就會門戶洞開,整個中東歐地區都會跪倒在土耳其人的馬蹄之下。 為了避免基督文明的謝幕,教皇英諾森十一世大力呼吁歐洲各國共同出兵保衛基督文明,一起參加維也納保衛戰。 于是,為了共同的目標,來自五湖四海的'勤王'之師陸續向維也納殺過來。 一場血戰即將展開。 (時任教皇英諾森十一世) 三、堅守待援完成對維也納的合圍后,穆斯塔法向施塔亨伯格送去招降書,希望和平'解決'維也納問題,但遭到拒絕,趁著對手在發'招降'夢之際,奧地利人拼命地加固城防,搶修工事。 守將施塔亨伯格下令全城男女老少都要拿起武器隨時準備戰斗; 將所有大炮搬上城墻; 城外所有房屋和花草樹木一律燒掉以掃清射界,堅壁清野,等待救援。 (合圍維也納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形勢圖) 作為基督教文明中心的維也納,不僅是一座文化古城,更是一座軍事要塞。 城池外圍壕溝、堡壘等防御設施星羅棋布,城墻上交叉部署著的大炮又構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堅固的城防大大抵消了土耳其人傳統的'人海'戰法在人數上的優勢。 7月中旬,失去了耐心的穆斯塔法下令攻城。 面對堅固的城池,土耳其人采用了傳統的坑道爆破方法進行攻城,緩慢推進的土工作業方法雖然效率不高,但在土耳其人的持續進攻下,維也納城墻還是被炸得千瘡百孔,破損嚴重。 進入9月,土耳其人已在城墻上打開了多個缺口,維也納瀕臨城破人亡的邊緣。 (拼命抵抗土耳其人的維也納守軍) 9月6日,索別斯基率軍渡過多瑙河,與各地援軍會師,聯軍總兵力增至7萬多人,眾望所歸的索別斯基被推舉為聯軍統帥。 可是,城外的土耳其人對此卻不屑一顧,城內是近乎絕望的守軍,城外是人多心雜的聯軍,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上有著2:1的優勢,穆斯塔夫心想:來就來,盡管放馬過來。 四、'鳥人'似的波蘭戰士索別斯基之所以敢不辭萬苦地趕來維也納和陸上擴張的'好手'土耳其人'硬碰硬',除了和土耳其人有著糾纏不清的恩怨外,更主要的是其手中有一群帶翅膀的'鳥人'。 這是一支全由貴族子弟組成的重裝騎兵,戰士全披重甲,明亮的盔甲搭配著華麗的猛獸皮毛,后背掛背著主體是一根插滿羽毛的木條翼翅裝飾。 主要武器是帶有護手的長矛以及馬刀、重劍,長矛頂端掛上長長的矛旗,沖鋒時迎風飄揚的矛旗和不斷涌動拍打的翼羽毛'翅膀'給對手一種強烈的由視覺到心理的強大沖擊。 這種'夠拽'的造型使他們有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波蘭翼騎兵。 (造型夠'拽'的波蘭翼騎兵) 由于全軍上下都是顯赫子弟,波蘭翼騎兵過分注重排場和打扮,尤其在意自己的'翅膀',這龐大的裝飾如果在和騎兵對陣時就會成為累贅。 騎兵的長處就在于其特有的機動性和靈活性,造型很'拽'的翅膀在騎兵轉向調頭時就會形成阻力,如果在和其他騎兵對打時就會很'麻煩'。 比如波蘭翼騎兵在與哥薩克騎兵對陣時就敗過陣。 哥薩克騎兵來源成分復雜多樣,過著游牧式的生活,主要依靠劫掠為生,來如風去也如風。 他們沒有像翼騎兵那樣諸多'要求',僅僅要求衣著華麗而已,對其他裝備、武器等也沒有什么不良'嗜好',這就使得哥薩克騎兵能夠具有高度的機動性。 騎上馬就揮舞著彎刀,即可長度奔襲,又可近戰,這也就成為了哥薩克騎兵得以獨步歐洲,擊敗翼騎兵的原因。 (哥薩克騎兵) 但是這次翼騎兵對陣的是以步兵為主的土耳其人。 在以冷兵器為主的時代,騎兵的沖擊力最強,尤其是氣勢恢宏,呼嘯而來的重騎兵,以排山倒海之勢壓過,簡直就是古代的裝甲部隊。 騎在馬上的波蘭人,造型夸張,在氣場上就蓋過對手一籌了。 他們揮動著長矛、重劍,對面前的土耳其人橫挑豎刺,而土耳其步兵還沒跑到馬陣前就已歸西了。 步兵要想躲,兩個腳丫子又跑不過四個馬蹄子,而且騎兵的體力保存的持久性又比步兵好,坐在馬背上的翼騎兵對步兵形成居高臨下的態勢,壓著來打,土耳其人這回夠嗆。 (呼嘯而來的翼騎兵在氣勢上更能威懾敵人) 五、生死決戰決戰的時刻到了,穆斯塔法很快就要為他的輕敵付出代價。 9月12日,穆斯塔法趁聯軍尚未列陣完畢,首先對洛林大公卡爾五世指揮的左翼發起攻擊。 索別斯基不慌不忙,從容地指揮中翼和右翼投入戰斗,沖入戰場與土耳其人攪成一團,為維也納守軍減輕壓力。 打響城外戰斗其實是穆斯塔法借機拖延時間,土耳其的主力依然是繼續圍攻維也納城。 為了對守軍予以致命一擊,土耳其人在城墻下填埋了大量炸藥,只可惜,當天下午,維也納守軍發現了隱患,并搗毀了爆破點。 (大戰一觸即發)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聯軍和土耳其人已經激戰了10多個小時,戰斗成膠著狀態,誰都沒有能力壓倒對方。 這時作壁上觀的波蘭翼騎兵知道,該是'露兩手'的時候了。 傍晚時分,索別斯基一聲令下,2萬多波蘭翼騎兵分4隊從卡倫伯格山上直沖而下,而沖在最前面的正是索別斯基親自帶領的3000翼騎兵精銳。 打得頭暈腦脹的土耳其人怎么也沒想到,會有一群鳥一般的騎兵從天而降,瞬間被沖垮了防線,裝備著長矛和重劍的翼騎兵具有較強的戰斗力和沖擊力,驚慌失措的土耳其人出現了敗退跡象,戰斗態勢急轉直下。 這時,維也納城中的殘兵也打開城門,傾巢而出,穆斯塔法陷入了聯軍和守軍的內外夾擊之中。 (被聯軍沖破防線的土耳其士兵驚慌而逃) 亂了方寸的穆斯塔法下令撤退,打算暫時退出戰場以保存實力。 誰知,一退牽動全軍,不明就里的土耳其軍隊以為大軍已敗,于是紛紛丟盔棄甲,奪路而逃。 聯軍大獲全勝。 此役,土耳其人傷亡超過2萬多人,數百門大炮被聯軍繳獲。 穆斯塔法逃回貝爾格萊德后,因維也納戰事慘敗而被怒火沖天的土耳其蘇丹絞死。 (穆斯塔法因維也納戰敗在貝爾格萊德被處于絞刑) 六、誰是最大的贏家維也納之戰終結了奧斯曼土耳其在歐洲的擴張步伐,被迫撤回巴爾干半島。 多年來一直受到土耳其戰略威脅的中、東歐各國并沒有打算就此放過秋后算賬的機會。 1684年,歐洲各國組成'神圣聯盟'向土耳其發起反擊。 1699年,土耳其兵敗被迫與各國簽訂《卡爾洛維茨和約》,奧斯曼土耳其由盛轉衰。 (被繳獲的奧斯曼土耳其軍旗) 波蘭為了支援奧地利在戰爭中損失慘重,除了索別斯基被冠以基督教文明的拯救者的虛名外,波蘭并沒有在這次戰役中得到多少實際收益。 反而因為戰爭暴露出了兩國之間原本不為人注意的問題,戰后兩國關系出現裂痕。 被勝利激起擴張欲望的波蘭人開始對多瑙河下游地區進行連年用兵,圖謀擴張,最終把國力耗盡。 索別斯基逝世后,顯赫一時的波蘭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曾經鮮血鑄成的友誼在現實的利益面前,不堪一擊,波蘭翼騎兵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三分波蘭) 由于各國的支援,奧地利得以保存國基,還憑借著維也納保衛戰一舉奠定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權地位,更在參加'神圣聯盟'中蠶食了土耳其的大片領土,實力大增。 隨后不斷通過軍事行動,奧地利獲得了匈牙利全境,并伙同普魯士和俄羅斯參與了第一次和第三次瓜分波蘭的軍事行動,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威望如日中天。 在這場保護基督教文明旗號下的維也納保衛戰中,奧地利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