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躍華 冉冉健康 ID rrfitness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如果你有以上這些情況,那么就要警惕了,很有可能是你本體感覺缺失! 本體感覺是指身體深部的感覺,相對于痛覺、觸壓覺、溫度感覺等淺感覺而言的另一種感覺,也稱深感覺。 當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肌肉、肌腱、骨骼、關節和前庭器等運動器官在靜態或者動態的情況下產生的感覺,是對周圍環境和情況的一種感知。 簡而言之,也就是控制肌肉的能力。主要是控制肌肉的收縮與舒張,能夠在外界刺激來臨時給予恰當的肌肉反應。 當我們閉眼的時候,還能夠知道手臂、腳踝在哪里,也能夠感知到它的長度;當身體某一部位需要截肢時,也能在未截肢的部位感受到截斷肢體的位置存在;需要拿一個物體時,能夠感知到它的位置在哪里,會思考我們需要用多大的力量,以怎樣的方式把它拿起來會更輕松。 以上這些場景都是我們的本體感覺在發揮作用。但本體感覺和我們做動作、練肌肉有什么關系呢?別著急,先來看一下它在生活中起的作用。 首先,在生活中,人體進行的走、跑、跳,甚至簡單的一個坐姿都需要靠相應的肌肉來完成。肌肉中分布著眾多神經,而本體感覺受神經支配,因此本體感覺可以感知這些肌肉的狀態,控制肌肉的收縮與舒張。 生活中總聽到有人說要自律,控制身材,控制欲望,養成好的作息、生活習慣,讓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是很多人卻連自己早起的時間都控制不了,何談自我控制,何談自律? 本體感覺與此類似,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肌肉狀態都控制不了,何談正確的動作一說? 在日常訓練中,如果一個動作做到位了,但感覺不到肌肉在收縮,此時觸摸肌肉的話,是收縮、緊張的狀態,但是自己卻感覺不到,這也就是本體感覺缺失,訓練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一切運動技能的形成都是以本體感受為基礎才能完成,同樣,放在康復中,如果在損傷完全愈合,機體恢復到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需要進行訓練之前,先加入本體感覺的訓練,更好地控制我們的肌肉來進行運動,那這樣的話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們身體上,有三個區域是本體感覺分布最廣的地方: 一、枕下肌群 枕下肌群在枕骨下方,神經支配特別密集,而且組織中有大量的牽張感受器,是連接在脊髓被膜上的唯一肌群。所以當枕下肌群緊張時,會導致脊髓被膜緊張,進而使全身肌肉緊張。 二、骶骨背面 多裂肌起于這骶骨背面,因為多裂肌中有很多的牽張感受器,所以在骶骨背面的本體感覺也更明顯。 三、在足底 足底下有很多的本體感受器,能夠接受足底各種張力、壓力變化和各種外界刺激的變化,從而為我們的神經系統提供反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刺激我們身體的這三個部位,多多放松這些部位相應的肌肉,從而更好地刺激本體感覺,并不斷加強本體感覺的建立。 第一,找到枕骨位置,找到枕下肌群的大致區域;然后沿著枕骨邊緣進行簡單的枕下肌群的按揉,按揉的方向跟身體長軸方向一致,上下搓動,按揉的力度以個人不產生劇烈疼痛,舒服為主。 第二,根據圖片找到骶骨的大致區域,沿著骶骨的邊緣以及骶骨面上進行拍打,以皮膚感知到輕度疼痛以及沖擊感為宜。 第三,在足底可以放一個按摩球,足底踩住,前后滾動揉壓,感知足底壓力感。 平時在家里也可以光腳走路,去沙灘等地方的時候也盡量光腳,選擇穿的鞋子也盡量選擇硬一點的,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強足底對地面的感知力。 那么在生活中除了一些簡單的現象之外,還有沒有什么可以量化的方法更加明確地判斷本體感覺的缺失呢?缺失的程度有多大呢?本體感覺的缺失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還有哪些原因導致?有沒有在生活中可以做的一些簡單的小訓練可以提升我們的本體感覺呢?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