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365· ·第三章 內藏外象· ·第七節 藏府相關·
二、臟腑相互關系(117)
上篇“三陰三陽藏府義”,我們主要從臟腑相互關系的角度立論。《黃帝內經》認為,五臟六腑之間,功能互用,氣機相系。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整體機能的一部分。臟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符合陰陽五行的內生關系原理,而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也是通過臟腑的生理活動體現出來的。臟腑相互關系是《黃帝內經》藏象學說的重要內容,本篇對此作一簡要歸納。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1、心與肺。 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的關系主要是血與氣的關系。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根,氣與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血以水谷精氣為物質源泉,而積于胸中的宗氣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和水谷精氣結合而成,所以宗氣是維護氣血正常關系的紐帶。氣與血生理上相互促進,病理上相互影響。 2、心與脾。 心主血脈,脾主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心與脾的關系主要是血的生成和運行之間的關系。化源充足,則血脈充盈,血液充盈則心有所主。脾氣健旺,則能統攝血液,不使溢出脈外。 3、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所以心與肝的關系主要是血液的行與藏的關系。血液生于脾,藏于肝,依靠心氣的推動運行全身。血液生化旺盛,貯藏充足,則心有所主;肝不藏血,或藏而不出,則心無所主,使血行失常。 另外,心藏神,肝藏魂。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與心肝關系密切。病理上,情志所傷也首先影響心肝功能。 4、心與腎。 心屬火為陽,腎屬水為陰。心腎的關系實際上就是陰陽互根、水火相濟、心腎相交的關系。參見上篇“少陰”之義。 5、肝與脾。 肝與脾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血液的生成、貯藏和運化方面。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主運化,二者之間的功能上相互促進,病理上相互影響。如“肝脾不和”,“肝木犯胃”是常見的病機。 6、肝與肺。 肝屬木在左,其氣溫和升發;肺屬金在右,其氣清肅下降,所以肝與肺的關系主要是氣機升降的關系。肝肺之氣左升右降的協調互用,是維持人體氣機升降出入的重要環節。 7、肝與腎。 肝藏血,腎藏精,精與血同為水谷精氣所化生,故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之說。精血雖然同源,但二者又有所區別,肝血與腎精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 肝藏血與腎藏精,二者同樣是藏,但其用有別。肝之藏為“泄藏”,其用為泄,有藏才有泄,以備五臟不時之需;而腎之藏為“固藏”,其用為蟄,能藏才能固,以葆五臟陰精之本。 8、脾與肺。 肺主氣,脾主運化飲食精微和水液,所以肺與脾的關系主要是氣的生成和津液輸布排泄的關系。肺氣由自然界的清氣和脾所上輸的水谷精氣組成,脾上輸于肺的津液則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在體內輸布代謝。參見上篇“太陰”之義。 9、脾與腎。 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腎主藏納元陰元陽,故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的腐熟和運化有賴于腎陽的溫煦,腎精的藏納則需要水谷精微的不斷補充,二者相互資生,相互促進。 10、肺與腎。 腎為水之臟,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人體攝入的水液,經由脾的運化上輸于肺,故肺為“水之上源”,而肺的宣發肅降和通調水道功能的發揮,則有賴于腎對水液的蒸騰氣化。 肺與腎的關系還表現在氣的吸納出入。肺主吸氣,腎主納氣。腎氣充足,則肺氣可納根于腎;腎精不足,則肺氣浮泛于上,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之說。 (二)臟與腑的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主要是臟腑表里相合的關系,即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的關系,參見第三節“五臟所合”篇。這里著重談談腎與三焦、腎與胃的關系。 1、腎與三焦。 《靈樞·本輸》篇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陰屬腎,腎上連于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府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府也。”三焦(少陽)為一腔之大腑,為水液之通道,氣功能特點是“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肺為水之上源,水液從肺開始輸布下降,最后進入津液之府的膀胱。腎為水臟,人體水液的蒸騰輸布,必須有腎陽的氣化才能完成,故腎將(統領)膀胱、三焦兩臟(腑)。《類經》注:“三焦為中瀆之腑,膀胱為津液之腑,腎以水臟而領水腑,理之當然,故腎得兼將兩臟。” 2、腎與胃。 《素問·水熱穴論》云:“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這里的“關門”指二陰。《類經》注:“腎主下焦,開竅于二陰,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陰而出,濁者由后陰而出。腎氣化則二陰通,腎氣不化則二陰閉,腎氣壯則二陰調,腎氣虛則二陰不禁,故曰腎者胃之關也。”所以腎與胃的關系主要體現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排泄方面。飲食物在胃腸中“更虛更滿”,得益于“關門”的開合有度,而關門的開合,則在于腎的氣化。 (三)腑與腑的關系。 六腑胃、膽、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共同的功能特點是“傳化物而不藏”,以降為順,以通為用。其相互關系,主要體現在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配合,前面已有討論,這里不再贅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