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五行與五臟的關系黃帝內經中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原文】 心之合(1)脈也,其榮(2)色也,其主(3)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4)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5);多食辛,則筋急(6)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7);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也。 【注釋】 (1)合:配合,指臟腑與組織相配合。 (2)榮:榮華,指臟腑精氣外榮。 (3)主:克制之意。 (4)凝泣:泣,同“澀”。凝泣,即是凝結而不通暢的意思。 (5)拔:除也,有脫落之意。 (6)急:拘攣。 (7)肉胝(zhī)而唇揭:指肉厚并且唇縮。 【白話詳解】 與心臟相配合的是脈,它的榮華表現于面部,而克制心的是腎。與肺臟相配合的是皮,它的榮華表現于毛,克制肺的是心。與肝臟相配合的是筋,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克制肝的是肺。與脾臟相配合的是肉,它的榮華表現于唇,克制脾的是肝。與腎臟相配合的是骨,它的榮華表現于發,克制腎臟的是脾。 所以多吃咸味的東西,會使血脈凝滯,而面色失去光澤;多吃苦味的東西,會使皮膚干燥而毫毛脫落;多吃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拘攣而爪甲枯槁;多吃酸味的東西,會使肉堅厚而唇縮;多吃甜味的東西,會使骨骼疼痛而頭發脫落。這些都是由于飲食五味的偏嗜而受到傷害的情況。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腎喜咸味,這就是五味和五臟的對應關系。 【按語】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系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主司五體,開竅五官,外榮于體表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依據五行相克規律,臟腑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泄脾濕之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于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中醫認為飲食中五味入五臟,能充養五臟,但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過則會傷及五臟。 |
|
來自: johnney908 > 《黃帝內經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