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和朋友約吃飯,她剛帶著孩子旅行回來,兒子曬得黑黑的。我問小家伙:“玩兒的開心嗎?”“還行吧,坐船出海特別好玩,那個風特別大,還有好多別的船,還有人沖浪,我們還看到海豚了……”孩子六歲半,提到度假經歷特別興奮,說個不停。 “你瞧他還不收心呢,天天在家拿手機打游戲。馬上開學了,可怎么辦啊。”朋友一臉操心地看著兒子嘆口氣,“我就說上個暑假的幼小銜接吧,他爸非攔著,等一開學不適應就傻了……”朋友的兒子今年要上小學一年級,下周就開學了。因為沒上過學前班,她很擔心孩子適應困難。 我不覺得學前班是必須的,不過也好奇孩他爹為什么非攔著,忍不住問了一句。朋友一臉無語地看著我,吐槽說:“他爸堅持這個暑假什么都不安排,就是瘋玩兒,他說,‘因為這可能是孩子高考前最后一個快樂的暑假了’。”說到這里,我倆忍不住都笑了。“哈哈,還真是,進小學以后事情更多。”朋友接著說:“可不,我們親戚的孩子、鄰居的孩子,幾乎每年暑假都在各種上課。興趣班、補習班、夏令營……我同事說,寒假過年可能還松散點,暑假特明顯,就靠暑假拉開距離了。” 高考,鯉魚躍龍門的那道“門檻”,中國學生寒窗十二載的終極考驗。我和朋友回憶自己小時候,感覺也就是拼高三那一年。可現在的孩子,怎么感覺從小學一年級就進入賽道,朝著“終點”沖過去了呢?當時果果才從幼兒園小班升到中班,我對孩子上小學還沒什么概念,就被節目中“小學霸”的日程表震驚了。 7歲女孩湯笑嫣在北京上小學二年級,攝制組跟拍了孩子的一天。
一大早,媽媽就帶著她急急忙忙出門去上課了。9:00-10:00是尤克里里。 西班牙語課能一直上到下午五點,然后晚上還要去試聽邏輯數學。 而中間的空檔時間呢?答案是:在路上、在路上、在路上…… 因為這些課上課地點不同,母女倆一直在趕車、奔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種焦急。連媽媽自己都說,每次陪女兒跑完一整天的興趣班,估計自己都得瘦個兩斤。孩子在這個節奏下,根本沒時間喘口氣,通常過了中午就很累了,只能在趕場的車上休息。 不僅周末如此,工作日也一點不放松。節目一開始就把鏡頭放在了家里的記事板,可以看到孩子每天要完成的任務特別多。包括:學校作業、鋼琴、尤克里里練歌、聲樂練習打卡、中英文比賽文章各一篇、英語網課同步學、課外班作業、口算、寫日記,有空還要練舞蹈基本功……滿當當寫了一墻。
 我對著截圖打完這些字都覺得累,更別說每天要完成這些任務才能睡覺的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媽媽還打算給她再報名一門邏輯數學課(就是前面試聽過的)。即使爸爸覺得孩子太累了,并不贊同,媽媽也還是堅持。 攝制組問媽媽張微:“你覺得孩子上課多嗎?”她立刻回答說:“我們真不算多的,我周圍朋友的孩子很多都是從周一上到周日。”我相信她說的是真的,因為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大家心里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像張微對不想給孩子再報班的爸爸說的那句:透過屏幕里孩子疲憊的臉,我看到的是中國父母無法揮散的焦慮。 去年有教育機構發布了一份《2018年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當代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為67點,整體處于比較高的狀態。而《起跑線》聚焦的家長,或多或少都折射出了這些問題。例如湯笑嫣的媽媽,不僅給孩子報了許多興趣班,甚至兩年前就為了陪伴孩子辭掉了工作,抓住每一個機會培養女兒。而另一個年齡相仿的女孩戴鏡洋,8歲的她每天是哭著練琴的。 她的父母都是大學鋼琴專業的教師,早已給孩子設定好職業道路:上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最終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 
這些孩子雖然算不上“含著金鑰匙出生”,但衣食無憂,家里能提供條件讓他們接受較好的教育,父母還有金錢和時間來支持眾多的興趣班,是典型的中產階層家庭的孩子。 他們的成長環境更為寬松,個性可能更為張揚,但同時也背負著父母更高的期待,和無法拒絕的壓力。 就像攝制組問湯笑嫣,“你喜歡這些興趣班嗎?有不想上的,跟媽媽說過嗎?” 在燈下學習的孩子抬起頭笑笑:“我不敢跟她說,因為她會反對我。”  我們不能說,這些家長就是錯的。教育方式有許多種,每個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例如,在家長監督下哭著練琴的戴鏡洋,她的媽媽談起為什么“逼孩子練琴”時,說:“我不希望她長大以后哭著對我說,媽媽,你當時怎么沒有讓我堅持下去。”
戴鏡洋的父親也說:“這么大的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么,家長會指引一個方向。如果孩子總是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就停掉,那么學任何一門專業都會學不下去。”  的確,學習的過程可以有快樂,但也會有酸甜苦辣咸,有困難,有忍耐,要毅力,要堅持……要培養孩子的品格。 我們可以鼓勵著孩子前進,在他要放棄的時候扶他一把,但絕不是將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 想起前陣子大熱的電視劇《小歡喜》里,陶虹飾演的宋倩和女兒英子激烈沖突的一幕,那句“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呀!”戳中了許多中年父母的心。
很多人像宋倩一樣,覺得自己為了孩子,可以犧牲一切。 自己舍不得吃,但海參燕窩都能買給孩子吃;自己舍不得花,但為了孩子學習能專門打造隔音空間;自己再忙再累,為了孩子學習也要拿出精力制定詳細的復習計劃。可是這一切,并沒有得到孩子的理解。一直懂事聽話、成績優異的“好孩子”英子,忍無可忍地向媽媽哭訴:“媽,你別逼我了行嗎?”對英子來說,這個答案特別簡單:“我就是喜歡小夢阿姨,至少她不會逼我干自己不喜歡的事。” 可宋倩卻接受不了。聽到英子喊出“我討厭你!”,暴怒之下的她忍不住給了女兒一巴掌。
是啊,她怎么可能接受呢?
畢竟,明明英子的夢想是國家宇航局,她卻逼著孩子將志愿改成“考700分上清華”。因為在她眼里,清華北大才是最好的,而孩子的想法應該和她是一致的,她的理想就是孩子的理想。而孩子自己的想法、感受、志向呢? 她不關心,或者說,她根本沒法關心。因為她自己內心的焦慮都得不到解決。 女兒一天沒能考上清華,她心里這塊巨石就一直懸著落不了地。 這些壓力誰來背負呢?還是孩子。 孩子就這樣,成了家長無形中轉嫁和分擔壓力的對象。 《起跑線》這個節目讓我看得很感慨,因為導演聚焦的家長正是我們這代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80后”,孩子則是00后、10后。我們出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浪潮里,從小接觸了許多新思想,有機會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和我們的上一代比,也更愿意挑戰傳統,嘗試新穎的教育模式;但另一方面,社會的飛速發展、快節奏的變化、多樣性的選擇,讓我們對孩子的期待值也更高了,帶來了對教育的巨大焦慮。
怎么才是更好的?如何給孩子更多?有些事沒做是不是就會讓孩子喪失機會?……有時,我們心里比孩子還迷茫。 但誰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有何不可呢?
重要的是,別讓對未來的未知、惶恐侵襲我們,甚至不知不覺間蔓延到下一代身上。否則早晚會傷害到孩子,和我們自己。 
孩子的童年說快很快,眨眼就長大;說慢也很慢,漫漫的求學路需要整整十二載的時光。人生又能有幾個十二載? 這些年不僅會成為孩子的回憶,更會在他/她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要怎么度過,真的很重要。 別在焦慮中盲目跟風,讓孩子從小負重前行。只有我們這些爸媽能努力保持冷靜,才能看清孩子喜歡的、那條真正適合他的道路。 畢竟,就算擠破了頭爭“起跑線”,可起跑線只是一時的,贏在起點未必意味著就能贏在終點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