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五個封建王朝,宋朝相對來說比較“虧”。 僅僅因為時間上比唐朝晚,在文學、藝術等方面處處似乎被唐朝蓋過了風頭。 在文學方面,唐朝人將詩歌這種文體發展到頂峰,詩體、韻律、平仄、對仗都規定完畢,甚至詩歌用典,都不提倡用唐朝以后的。 在書法藝術上,唐朝出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他們創造了楷書三體,此外還有,褚遂良、虞世南等楷書名家,張旭、懷素等狂草名家,孫過庭這樣的書法理論家等等。 宋朝真的是一個文化空前繁榮的大時代,它不僅將韓愈、柳宗元創立的散文發揚光大,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據了六席,而且宋朝人還開創了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宋詞。在書法方面,宋朝人也沒有輸給唐朝,不說宋太宗的“飛白體”書法,單說宋徽宗的“瘦金體”書法就讓世人側目。當然,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宋朝人開始研究書法的意趣和意蘊,書法由此從“技藝”變成了藝術。 書畫鑒定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唐朝之前的書法大多不敢被認定為真跡,這不僅僅因為書法作品沒有傳世品參照,加上紙張壽命鑒定等技術性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宋朝出了一個臨摹高手。由于他過于癡迷唐朝之前名家的書法,每遇佳作,必臨摹后歸還。看見他拿出來兩幅一模一樣的書法,收藏人一時難以取舍。這個人叫米芾,過他手的書法作品,當時人都無法鑒定真跡或臨摹,米芾之后,誰還敢說自己收藏品的真假呢? 古人常說“一字千金”,宋朝書法家的字,要是能保存到今天,一字真的要值千金了。 2017年,保利春拍,有件書法作品非常搶眼。經過藏家的無數次較量,這件藏品最終拍出了4.368億的天價,這件書法作品是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大字行楷《砥柱銘》卷。《砥柱銘》卷全文410個字,用“一字千金”形容黃庭堅的書法,好像都說低了。 在宋代書法家中,黃庭堅是蘇軾的學生兼好友,書法受蘇軾的影響。在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中,蘇軾的書法不算是最好的。 除了四大家,還得說說北宋的皇帝,從宋太宗創立“飛白書”,到宋徽宗的“瘦金體”,北宋的皇帝好幾個是書法家。有皇家帶頭弘揚書法技藝,書法在宋朝繼續了唐朝的光輝。 一、皇家書法 說到宋朝的書法,還是得從皇家開始說起。 趙匡胤行伍出身,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當上的皇帝。他以“重文抑武”的政策維護大宋的統治政權,決定了宋朝出現了空前的文化大繁榮。別看趙匡胤是名武將,但是,他的書法水平已經可圈可點。 趙匡胤的繼位者是他的弟弟趙匡義,趙匡義在書法方面已經有了成就,他擅長真草隸篆四種書體,尤其擅長行書,他的行書“超凡脫俗,風神卓越,有晉人神韻。”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他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在北宋早期曾經很流行。 趙匡義對書法有個最大的貢獻就是,于淳化三年(992年)組織收集了中國第一本古代書法法帖——《淳化閣帖》,該法帖一套十本,用雙勾描摹的技法,將先秦至唐一千余年的名家書法墨跡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帖。宋太宗趙匡義還會將《淳化閣帖》分送給“兩府”的官員臨摹。皇帝如此重視書法,官員們自然不敢怠慢。 一時間,臣子們要么是想方設法求到皇上的墨寶,要么是潛心臨習,以博取皇上的認可。趙匡義的兒子宋真宗趙恒、宋仁宗趙禎等好幾任皇帝都是書法高手。 趙匡義之后的宋真宗趙恒、宋仁宗趙禎都是書法名家。這個書法的傳統在宋徽宗趙佶時達到巔峰,趙佶創造了“瘦金體”,北宋滅亡后,南宋的宋高宗皇帝是書法高手,即使送滅亡之后,趙氏皇族的書法基因還在代代相傳,直到第若干代子孫趙孟頫,此時,他已是“大元子民”,在異族的統治下,他當了一個朝廷的“順民”,但卻成為一個名垂千古的書法家。 二、蘇黃米蔡宋四家 皇家對于書法的喜愛一定會影響書法藝術的發展。北宋朝誕生了“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為代表的書法家隊伍,他們對書法的研習和發展,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關于“蘇黃米蔡”順序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按照出生年月排序的,假如按照時間排序,那么排在最后的蔡就不是蔡襄,而是指蔡京,很多懂書法的人認可這樣的排序方法。另一種說法是按照書法水平高低排序的,蔡襄雖然比他們三人都生得早,因為水平的關系只能屈居四人之末位。 1、蘇軾 蘇軾無疑是北宋朝最牛的書法家,他的風光不僅僅表現在書法上,更表現在文學上獨一無二的造詣。從蘇軾的書法能被評委北宋第一,可見后世人對書法之外的文學內涵予以了高度的肯定。 蘇軾的書法跟他為人處世的豪邁性格一樣,他秉承“我書意造本無法”的原則,平平淡淡地書寫,踏踏實實地創作。書寫非常隨性,蘇軾很多書法作品從字形上可以看出他的情緒波動,開始非常工整、整齊,寫著、寫著字形大小和體態就會發生變化。整體上來說,蘇軾的書法作品點畫肥厚、結構扁平,用筆靈動、氣韻連貫、任情率意,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 蘇軾的《黃州寒食詩》號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家說,通過看這幅作品可以看出蘇軾當時的內心起伏和情緒變化。蘇軾寫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這句時,他痛感生活的艱辛和被放逐的切膚之痛,感情突然洶涌澎洱,難以自抑,字形由小而大。《黃州寒食詩》能得天下第三,主要還是因為他創造了超一流的“意境”。 蘇軾存世的作品有《歸去來辭》《前赤壁賦》《洞庭春色賦》《豐樂亭記》、《醉翁亭記》等。 除了書法,蘇軾也該排在第一,因為,黃庭堅是他們學生兼好友,米芾是蘇軾的崇拜者,無論書法還是繪畫方面,米芾都得到過蘇軾的指導。 2、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 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比蘇軾小10歲,他與蘇軾保持了亦師亦友的良好關系:他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為“蘇門四學士”;他生前與蘇軾齊名,被人稱為“蘇黃”。 黃庭堅在書法上上的名氣大于他在文學上,文學上也許是受制于蘇軾,他無法超越。而在書法上,他擅長行書、草書,楷書也自成一家。他的書法主要從魏晉書法家中吸取營養。 史料記載,黃庭堅路過鎮江,看見山壁上的《瘞鶴銘》殘篇,他以為那是王羲之的作品,于是,他通過《瘞鶴銘》研究行書筆法,沒想到他竟然由此而開創了一種風格。 黃庭堅比較著名的書法作品有:《松風閣詩帖》《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詩》《龍王廟記》。 后人評價,黃庭堅與蘇軾是中國書法史上超越唐代書風的籠罩而遠溯先唐碑版,或者說進行碑帖結合的書家。這樣的評價應該是很中肯的。 3、米芾 包括“蘇黃”在內,北宋朝最風光的書法家,應該算是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湖北襄陽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米芾的先祖米信曾經跟宋太祖趙匡胤一起打天下,他的母親是當世皇帝的乳母,因為這個關系,他21歲即進入仕途。 米芾的官當得實在不好,但是,每到一地他都盡力搜尋名人書法,以至于都近乎瘋狂的程度。時人稱呼米芾為“米顛”。 正史和野史中,關于米芾對于古代書法癡迷的故事太多了,在此略舉幾例: 據宋人筆記(蔡滌《鐵圍山叢談》)記載,米芾去長沙郊區的道林、岳麓兩座名剎去游玩,該寺廟中藏有沈傳師的《道林詩》真跡,這是寺廟的鎮剎之寶,專門用一間閣樓珍藏這幅作品。米芾向方丈借閱,某天傍晚,米芾乘無人注意便拿著這幅字坐船跑了,方丈發現情況后立即向官府報案,最后官府派差役迅速追回了事。 元豐六年(1083年),米芾到杭州做官,他平生第一次見到了王獻之的真跡《十二月帖》,他特別喜歡這個帖子,于是他就臨摹了一份,這個臨本一直流傳到清朝的乾隆大帝之手,乾隆大帝喜不自勝,將這個帖子(改名為《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和王洵的《伯遠帖》合稱三件稀世珍寶,乾隆在養心殿暖閣中專門隔開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珍藏這三幅字帖,并給這個放帖的地方叫“三希堂”。 《書史》中記載米芾的一件趣事,他在杭州任上聽說越州寺的一個和尚手里面藏有元稹的《越州寺碑》真跡,于是他就寫信去找和尚借閱,和尚沒同意。米芾竟然做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拿出自己的委任狀要求做抵押來換這幅作品。 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蔡京貶官在真州居住,米芾去拜訪蔡京,蔡京十分高興。他們坐在船上,舞文弄墨、觥籌交錯,蔡京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讓米芾欣賞,米芾看到了蔡京的作品,簡直就跟饞貓見到了魚,眼睛都不眨了,他立即向蔡京提出拿自己的藏品跟蔡京交換王羲之的作品,蔡京不同意。突然之間,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米芾抱著這幅字站到了船頭對蔡京說,如果你不同意換,我現在就跳入水中與這幅字共存亡,萬般無奈之下的蔡京只好答應了米芾的請求,得到這幅字的米芾整天都抱著它,睡覺的時候都將它壓在枕頭底下。 米芾不僅僅“勒索”過蔡京,甚至宋徽宗都不放過,他還曾經拿走過宋徽宗的一只硯臺,盡管硯臺里還有墨。 元豐四年(1081年),米芾到嶺南游玩,無意之間看到了蘇東坡的書法,頓時為蘇東坡書法的大氣和遒勁所折服,原本心高氣傲的米芾頓時產生了要拜訪這位當代書法大家的沖動。一年后,米芾去湖北黃州拜見時任黃州團練副使的蘇軾。此時的蘇軾處于政治迫害狀態,名為官、實為囚。蘇軾盛情款待了米芾,蘇軾比米芾大了15歲,蘇軾跟米芾也是一見如故。在蘇軾處,米芾得到了很多關于書法和繪畫方面的啟迪。 在書法的投入和專注方面,米芾絕對是宋四家中傾注心血最多的,他好像就是為書法而生的人。米芾為人率真,書法融入了他的個性風格,灑脫不羈,真情宣泄。后人評價米芾寫字“用筆凝重渾厚,又不失圓潤遒勁,筆法猛厲多變,八面生鋒,結字奇險。” 雖然米芾的書法名氣排在蘇軾和黃庭堅之后,有人解釋說,那是因為蘇軾為當時的文化大旗,黃庭堅為江西詩歌的開山祖師,僅以書法論,蘇軾絕對稱得上是宋朝第一。 4、蔡襄和蔡京 宋四家中的“蔡”,歷來有兩種說法,一說蔡襄,一說蔡京。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仙游縣)人。北宋名臣,書法家、文學家、茶學家。蔡京(1047年-1126年),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北宋興化軍仙游縣慈孝里赤嶺(今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人。從簡歷上看,蔡京跟蔡襄是福建仙游縣一個村子里的老鄉,蔡京小時候還學習過蔡襄的書法。從這個角度說,蔡京的書法不如蔡襄,這是說得過去的;再者說,書品如人品,蔡襄一輩子剛正不阿、為官清正,他的書法跟他為人一樣,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蔡襄的楷書、行書取法于唐人,而蔡京是被歷史公認的奸臣,從這個層面說,蔡襄的書法要勝于蔡京。 元朝有個書法家叫陶家儀,他在《書史會要》曾引當時人評蔡京書法的話:“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矩,正書如冠劍大人,議于廟堂之上;行書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絕占今,鮮有儔匹。”時人的評價感覺比后人的更有說服力,這段話應該能反映蔡京當時在書法藝術上的地位。北宋與蔡京同時期的人提到蔡京的書法,都是 “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即使癲狂的米芾也佩服蔡京的書法。蔡京存世的書法作品有《草堂詩題記》《節夫帖》《宮使帖》等。 不說書法的水平,在書畫藝術上,蔡京協助宋徽宗趙佶在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這些著作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快過去一千年了,誰還能說得清一千年前兩位書家的書法水平呢? 三、瘦金體的趙佶 宋朝在書法上還有一位大名人,那就是:宋徽宗趙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創造了一種書體。 在書法界能成為“體”的,說明他開創了一種審美情趣,能成為“體”,不僅說明它有獨特的美,而且說明它有獨特的技法和章法。瘦金體運筆靈動快捷,可明顯見到運轉提頓等運筆痕跡,筆畫相對瘦硬,故筆法外露。筆跡雖瘦勁,但瘦而不失其肉,瘦金體的大字更加容易看出其綽約風姿,瘦金體是一種風格非常獨特的書法表現形式。 趙佶存世的書法作品有:《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 相對于其在書法上的成就,趙佶在繪畫上的成績就更大了,趙佶的花鳥工筆畫簡直是惟妙惟肖,形神兼備。關于繪畫的技法方面,趙佶對生活簡直是觀察入微,比如他說“孔雀登高,必先抬左腿”,只有十分細心和認真的人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繪畫方面的傳世作品有:《芙蓉錦雞》、《池塘秋晚》、《四禽》、《雪江歸棹》等。 在趙佶時代,不僅留下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而且,他組織大批藝術家編輯了《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這些著作對后來人研究美術史有相當大的貢獻。 宋皇室子弟中還有一個人,可惜他生錯了時代。他是繼宋徽宗之后,最后一個創立“書體”的人,且他創立的書體還是正書,這真的是空前絕后。他是元朝人,名字叫趙孟頫,他創立的書體位列四大楷書體中,他的書法叫“趙體”。 關于書法,我認可唐朝開創了我國書法史上的輝煌,但是,整個大宋王朝,他們的書法也很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