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劇院的成功與失敗 約恩·烏松,J?rn Oberg Utzon (1918年4月9日-2008年11月29日) 約恩·烏松是一位來自丹麥的建筑設計師,最著名的設計作品就是悉尼歌劇院。毫無疑問,這個白帆型建筑成就了他一生的輝煌,但是,他自己卻未曾親眼目睹過。 △“形若潔白蚌殼,宛如出海風帆” 約恩·烏松在19歲以前,曾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水手,考入丹麥皇家藝術學院建筑系之后,他的海軍軍官夢也就此終止了。在學校期間,他有幸?guī)煆挠趦晌坏溄ㄖ绲念I軍人物——Steen Eiler Rasmussen和kay Fisker,在耳濡目染的接觸與學習中,不知不覺樹立了自己的建筑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他又從瑞典輾轉至芬蘭,先后和瑞典建筑大師Erik Gunnar Asplunde以及芬蘭的現(xiàn)代主義建筑大師Alvar Aalto一道工作過。 一位初出茅廬的建筑系小伙,竟然能夠和各個國家的建筑大師一起共事,這對于他建筑理念的形成、和建筑水平的提高,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然而,烏松似乎并不滿足于這樣的學習方式,對他來說,在周游世界的過程中,看遍千千萬萬的建筑,并汲取到豐富的養(yǎng)料和靈感,才是最有效的途徑。在1948年到1959年之間,烏松游歷過很多個國家,觸角遍及瑪雅、中國、日本、伊斯蘭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斯堪的納維亞的本土文化。 △烏松在赫列別克的自家住宅 積累了豐富的建筑學識后,他帶著滿滿的“干貨”回到家鄉(xiāng),為自己建造了兩棟住宅,還有一系列對后世影響至為深遠的建筑。 △聯(lián)排式院落——金戈居住區(qū) △弗萊登斯堡住宅 十年的游歷生涯,使他的足跡踏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他去的最后一個地方——澳大利亞,成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落腳之處。 在那里,他耗費9年的心血,打造了享譽全球的杰出作品,20世紀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悉尼歌劇院。 這座建筑從1959開始建造,1973年正式落成,中間經歷的種種困難和險阻,簡直夸張到令人無法想象:克服不了的技術難關、政治斗爭中的撕扯和博弈、拂袖而去、誓死不回的建筑師、還有差點讓政府破產的超高工程費......但整個建造過程無論有多坎坷,都不妨礙它最后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的榮耀。而它的建造者約恩·烏松,也因此被授予“普利茲克建筑獎”。 1957年悉尼歌劇院籌建之初,38歲的烏松就寄去了自己的設計圖紙。貝殼圖案的前衛(wèi)造型和超前大膽的設計,使他順利打敗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230多名選手,一舉成為了悉尼歌劇院的總建筑師。 舉家遷往澳大利亞這片土地后,烏松一家人受到了當地民眾和工黨的熱情歡迎。 但是由于其設計理念過于大膽前衛(wèi),高昂的工程造價讓政府非常吃緊,再加上改組后的澳大利亞新政府與烏松嚴重失和......當歌劇院的外部輪廓逐漸成型時,烏松的處境已經非常艱難。歌劇院獨特的造型使得建筑工程極為艱難,烏松將設計圖紙一改再改,但由于堅守著一絲不茍的底線,建造經費甚至達到了2000多萬元。 1962年,悉尼歌劇院最初搭建的鋼結構就在歌劇院的外觀逐漸成型時,政府連建筑工人的工資都擔負不起了。悉尼歌劇院也逐漸淪為政治的靶子——悉尼與墨爾本這兩大城市政治角逐的輿論焦點。 1963年,悉尼歌劇院初具雛形無奈之下,烏松只好于1966年提出了辭職,但他的請辭實際上只是“嚇唬”他們的,他原以為對方會請自己回去,誰知道辭職信送出去后才不到一個小時,烏松就被他們通知正式解雇了! 心灰意冷的烏松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他帶著家人離開了澳大利亞,并發(fā)誓永遠不再踏入這片傷心之地。 盡管當地的民眾一再挽留,但沒有與政府達成和解的烏松,仿佛只有頭也不回地離開,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尊重。 烏松辭職的時候,第二階段的工程正接近完工。Peter Hall接手了他的工作,并開始操刀內部的設計和裝潢。 從1957年初步計劃的7百萬,到1973年正式完工后的總花費1億零200萬,這座一波三折的建筑,終于在時間與經費的拉鋸戰(zhàn)中艱難問世,成為了整個澳大利亞人的驕傲。而這其中的建造過程,耗費了14年的時間。 1973年10月20日,悉尼歌劇院正式開幕開幕式邀請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親臨現(xiàn)場,主持了隆重的落成典禮。彼時貴客盈門,場面壯觀而熱烈,但沒有一個人提及烏松的姓名。 2003年5月20日,普利茲克建筑大獎的頒獎儀式在西班牙舉行,由于身體欠佳,85歲的烏松讓他的兩個兒子代為前往。 2008年4月9日,悉尼歌劇院全體員工為遠在丹麥的約恩·烏松慶祝90歲生日,順便邀請他來參觀悉尼歌劇院,但也被烏松以身體狀況欠佳為由拒絕了。 同年的11月29日,90歲的烏松在睡夢中因為心臟病發(fā),與世長辭了。幫助悉尼告別了沒有歌劇院歷史的他,至死都沒有親眼目睹過這座奇跡的真面目。 然而,悉尼歌劇院的內部構造,遠遠配不上它壯觀的外表。雖然名為“歌劇院”,內部設計卻非常糟糕。 不僅音效不好,歌劇院的后臺空間和樂隊演奏席位都相當局促,就連觀眾座位之間的階梯也設計得太陡,存在諸多的不合理。 許多演奏家無法忍受歌劇院糟糕的聲音效果,悉尼交響樂團甚至一度拒絕在該歌劇院演出。有人將它形容為“徒擁三角鋼琴的外表里頭,卻是一堆生銹的琴鍵”。 歌劇院“惡評如潮”,帶來了一系列影響不好的輿論效果,所以不得不展開后續(xù)的整修工作。與此同時,它的最初締造者——烏松,終于有了重新施展才華的機會。 他提出了建造一個玻璃柱廊的想法,因為“柱廊在白天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在夜間又可以作為觀眾進入歌劇院的絕佳入口”,而這個決定被付諸實踐后,也成為了自1973年歌劇院對外開放以來所做的最大改動。此外,烏松還建議混凝土墻上可以鉆一些洞,便于大廳更好地通風。但是建議歸建議,歌劇院的主要整修工作,包括音效、燈光、樂隊演奏席位、入口設計等,都是由他的兒子詹和查德·約翰遜親自負責的。 烏松真正著手設計的唯一作品,是一個5米長的掛毯,它被掛在歌劇院里作為中心裝飾品。 1999年,烏松終于與悉尼政府達成和解,又設計了悉尼歌劇院的新西柱廊,伊麗莎白二世也在一次英聯(lián)邦國家運動會中,她對烏松的貢獻予以公開表彰。 后來,盡管澳大利亞政府曾嘗試為他提供機票和郵輪包廂,烏松還是拒絕了所有返回澳大利亞的邀請。他接受了33年后的和解,但更愿意與妻子在西班牙的小島上過著隱居的生活。 世人都認為悉尼歌劇院的外觀是貝殼,也是風帆,但烏松卻說:這是剝開的橘子,14瓣的建筑可以結合成完整的球狀建筑體。 悉尼歌劇院傳奇般的誕生經歷,使全澳大利亞人感到無比驕傲,關于它的書籍、電影陸續(xù)問世。 1995年,作曲家阿蘭·約翰以此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歌劇'第八大奇跡'在悉尼歌劇院成功上演。如今,悉尼在約恩·烏松、Peter Hall、Lionel Todd與David Littlemore等人的群力合作下,已經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演出中心,被視為世界的經典建筑載入史冊。 據說2019年,悉尼歌劇院所在的州政府將拿出2.0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10.3億元)資金,用于歌劇院的內部升級和設施改善,以滿足人們對它不斷增加的需求。 工程將在2019年中期展開,預計關閉一年半,于2021年完工。這將是歌劇院開放43年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改造工程。 工程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由美國劇院設計師Schuler Shook和德國聲學工程師MüllerBBM聯(lián)合改造。 1、在入口擴大售票空間,減少車輛駛入,提高劇院訪客通行的便利性。 △無車入口 △以烏松的名字命名的入口 2、通過新型吸聲天花板、反射鏡、3D環(huán)繞聲系統(tǒng)等,提升音樂廳的音響效果。 △自動懸吊裝置 3、進一步升級瓊·蘇瑟蘭劇場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