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錢幣中,有一種折五型“崇德通寶”大錢,由于“崇德”二字,恰與清代第一個年號“崇德”相同,因此,常常被人們稱為“大清第一名珍”。 筆者也收藏有一枚這樣的折五“崇德通寶”: 01 資料綜述 關于“崇德通寶”最早見于“叢書集成初編”中的“錢幣考”,此書作者佚名,成書時間估計為清乾隆年間,其中記載有“崇德通寶”的文字為: 太祖高皇帝天命元年鑄錢曰天命通寶;太宗文皇帝天聰元年鑄錢曰天聰通寶,十年改元崇德鑄錢曰崇德通寶。 現代關于著作,見李俠等著《中國北方民族貨幣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天聰十年(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皇太極統一中國東北地區。四月,在盛京去汗位,即帝位。改“大金”政權政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元年,改女真為滿洲。仿明鑄“崇禎通寶'錢鑄“崇德通寶”錢,這是是后金仿明代制錢,用以在貨幣流通領域進行斗爭的又一佐證。因鼓鑄甚少,幾不可可見。 于是,國內其他著作沿用這種說法,如《清通鑒》: “皇太極去汗號稱帝并改國號“大清”,仿“崇禎通寶”鑄“崇德通寶”。平錢,錢文楷書,直讀,以鑄背郭無文。” 關于這種“崇德通寶”小平錢,至今沒有得到其真容或拓片,但是在有關著作中有這樣的論述: “順治前,有滿洲鑄錢.錢文天命錢。天聰錢及崇德錢,形制粗劣,內外郭多不齊整。輕貢厚薄不一。” “崇德通寶:小平楷書直讀,背郭無文,直徑2.6厘米,市5.4克,是“‘大金”改為“大清”,改年號崇德所鑄。甚少,傳世絕少,幾不可見。” 在這里幾乎可以斷定以下幾點: 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改元“崇德”,鑄造了“崇德通寶”錢。其錢為小平錢,仿“崇禎通寶”樣式,楷書,光背。 因此,人們將市面上出現的目前市面上的崇德通寶多是:利用崇禎通寶小平作模,再挖去禎字換成德制成罕見的崇德通寶。這樣看法來自柳彤的文章《談談古錢的造偽及辮別》,文中給出兩種錢幣的對比圖: 就是這樣的所謂偽品在今天的收藏市場上也無法看到。 應該說,“崇德通寶”應該屬于清代未入關初期的鑄造的錢幣,這一時期鑄造的漢文錢幣現已發現有:“天命通寶”小平、“天聰通寶”小平。《清史稿.食貨志》有這樣的記載,“太祖初鑄“天命通寶”錢,別以滿、漢文為二品,滿文一品錢質較漢文一品為大。天聰因之。”,我們大致可以從天命、天聰通寶錢推測出“崇德通寶”的大致形態。裴元博先生已經發現有折十滿文“崇德汗錢”,這也可以證明崇德錢的鑄造仍然延續后金鑄造錢幣的傳統。 從這些錢幣,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后金錢幣的大致特點: 直讀小平錢、楷書、為“爾寶”、錢緣為中寬緣,光背。 以下為刊物和網絡資料收集的天命。天聰通寶小平錢的照片,可以看出它們符合以上的特點。 雖然,并沒有出現“崇德通寶”小平錢照片或拓片,但是根據已知資料分析,“崇德通寶”應該是仿明代崇禎錢或天啟錢的,但是應該是小平錢。而筆者從熟悉的泉商了解到,“崇德通寶”雖然少見,但是仍然可以見到,且所見均為小平錢。 關于歷代錢幣著作中,有清高郵徐偘撰的《歷代錢表》,清夏荃《退庵錢譜》云:“取歷代錢幣繪為圓圖,以便觀覽,第其考據淺略。表中收有崇德通寶、崇德重寶、德佑元寶、景炎通寶之類,雖間或見于董通之譜,世間實未嘗有,不知孫氏何所據而收之。”而“景炎通寶”已有發現,或許徐偘先生所說為真。 02 一些“崇德通寶”的考證與討論 在網絡上時有“崇德通寶”錢出現,大致可以分為兩種: 1、楷書“缶寶”“崇德通寶”錢: 某博文曰:“昨日發后金鑄崇德通寶大錢一品,今日再發崇德通寶銀雕樣錢一品,以證后金崇德年間確有鑄錢。是品直徑31mm” 在“夜看紅樓 紅樓夢讀書筆記”中刊載一張類似的照片(上右圖) 在明代后三朝中只有“崇禎通寶”大錢存在著缶寶,根據《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元明貨幣》介紹,只有背“工、戶、監”三種錢幣中存在著“缶寶”錢: 其中背“五”錢,直徑35毫米,上下,而背“監二”直徑在30—31毫米之間。 應該說,這種“缶寶”的“崇德元寶”應該是仿照這些“崇禎通寶”大錢鑄造的,最大可能是錢商鑄造的贗品,但是也不排除為皇太極時代鑄造,這種可能性不大。這是根據歷史文獻,沒有發現有后金沒有鑄造漢文大錢的記錄。 2、類瘦金體“崇德通寶” 在《收藏界》雜志的文章“讀者來信”。信中讀者三貝也談到了這樣的錢幣,這種錢幣與各個規格的“崇寧通寶”相比: 三貝認為“形制不規范”、“有點不符合“崇寧通寶”制式”、“錢文有些筆劃體現不了瘦金體鐵畫銀鉤的韻味”。 其實拿現代語言,這枚“崇德通寶”與“崇寧通寶”的制式“一毛錢關系也沒有”,從文字、形制更加相近于金代錢幣,金朝的鑄幣錢文都用漢字,因為掠取了北宋最重要的鑄錢基地,遺留在陜西的鑄錢作坊和鑄幣工匠,所以金代鑄錢的技術水平很高,文字清晰俊美,范型規整,好郭深嚴,銅質精良,整體風格與北宋一脈相承。金錢中最杰出的代表是金章宗的“泰和重寶”和“泰和通寶”錢,因其鑄造精美,深受后世藏家的珍視和喜愛,并將其與王莽和宋徽宗三代所鑄之錢并稱為“錢幣三絕”。 我們可以發現“崇德通寶”有許多金代錢幣的影子,其中“崇德通寶”與金章宗的明昌通寶、泰和通寶等極其相似: 泰和、明昌通寶楷書錢相傳為金章宗的御筆,“泰和通寶”折十型大錢和其它大花錢,以其鑄工精整,文字秀美,銅質精良,通過錢文的書寫風格,我們恍然看到宋徽宗的“瘦金體”的影子。 金章宗的生母據說是宋徽宗某公主之女,大概是出于這種原因,他的書法竭力追摹宋徽宗的“瘦金體”。元代陸友言“徽宗御題畫圖,`圖'字內從`口',章宗書`圖'字內從`么',可以驗知其書也。”但是宋徽宗、金章宗兩位帝王的瘦金體書法之間的區別,即使在“崇寧通寶”與“泰和通寶”方寸之間,也可一目了然。宋徽宗的“骨秀格清、令人意遠”風格,給人以“順乎自然而又富有節奏韻律的美感。”金章宗臨摹的“瘦金體”,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筆力疲軟贏弱,風貌上更是呆板、僵硬、乏善可陳。”。 明代陶宗儀的《書史會要》評宋徽宗新創楷書瘦金體曰:“筆法逸勁,意度無成,非可以陳跡求也”,而《書史會要》評金章宗時候則有“喜作字,專師宋徽宗瘦金書”。被后人評論為“筆勢纖細紗弱,形質個差”。從陶宗儀的觀點出發,宋太宗鑄造“大觀通寶”、“崇寧通寶”筆力遒勁,淋漓盡致地表現瘦金體的“鐵畫銀鉤、廋硬挺拔”的宋徽宗特點。而這枚“崇德通寶”顯得“筆勢纖細紗弱”,正如三甘在《讀者來信》中所寫,筆力“平坦無力,沒有骨秀剛勁之氣”,而“體現不了瘦金陣鐵畫銀鉤的韻味”。 如果我們從僅從的金章宗書法遺跡來看: 這枚“崇德通寶”是不是有幾絲金章宗瘦金體書法的味道! 根據這枚錢幣的出土情況,可以大致可以斷定這枚錢幣的大致鑄造年限,通過對這枚錢幣的研究,筆者認為這枚錢幣并非是皇太極在改元“崇德”時候鑄造: 其理由有三: 其一,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后金鑄造的漢文錢幣為小平錢,楷書。而楷書作為明代的官方書寫文字,楷書書寫是明代銓選制度中選拔官員的一個批準。這時錢幣書法開始正統化,為了統治的工具,明嘉靖一清道光時期是官鑄錢文最為呆滯的一段。應該屬于民間書手所為,堪稱“匠體”或“俗體”,面目相近,錢文端正謹嚴、范式化、制度化、匠氣重。而這一階段也是明清“館閣體”書法的極盛時期。“館閣體”書法使文字書法作為文字工具,成為一種范式,且明清鑄造錢幣分工明細,制度嚴格,文字成為職業錢文書寫工匠的產品,而非書法家自由發揮的場所。后金、清初鑄造錢幣延續明代錢幣鑄造的體制,因此,出現如此極具藝術性的錢文,是可能性極小的。 其二,后金太祖、太宗兩朝,鑄造錢幣均實行滿漢兩體,滿文錢為“汗錢”,有小平、折五、折十等多種規格,而大錢一般認為具有慶賀、賞賜作用,而小平錢,則作為行用錢,而尚未出現漢文錢出現大錢的情況,從形制上看,這枚折五“崇德通寶”是不符合形制的。 其三,可以證明這種折五“崇德通寶”,絕大多數出土于金、元窖藏,與金末之前的歷朝歷代錢幣同出一個窖藏。考古學知識告訴我們這些“崇德通寶”基本可以斷代為金末以前鑄造。 而從形制、直徑、錢文上分析,這種“崇德通寶”則有金代錢幣的諸多特點,金代折五楷書錢,元寶為旋讀,通寶、重寶錢為直讀、形制上相同。而直徑35毫米,恰恰是現已發現的金代折五楷書錢的尺寸標準,而這種類瘦金體且為金代最為推崇的一種錢幣書法。 這種錢幣應該為一種金代鑄造的待考錢,筆者收集有幾枚符合金代形制的篆書錢——“天光元寶”、“天佑通寶”、“至會重寶”,之所以判定為金鑄,是因為這些錢幣的篆書“寶”為長肩缶寶,而采用這種寫法的目前發現僅有金代篆書錢除去天眷錢外都采用這種寫法。阿骨打保機收藏有篆楷兩種筆體的“至會重寶”,且為鎏金錢,這恰恰是金代折五錢的一個特點。這些待考錢究竟具有什么意義,是屬于錢文類吉祥語的厭勝錢,還是金代帝王為改元事先鑄造備選錢,這些是一個謎!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對這種“崇德通寶”斷代進行研究,其結論也是一孔之見!目的是在錢幣收藏界,就東北出土的一些出譜錢的斷代展開嚴謹的學術性討論拋磚引玉! 文章轉載自新浪博客 作者:冷眼觀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