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第三十九集 魏晉佛教(2) 翻譯佛經的問題,還是沒有在根本上得到解決。公元383年,數萬名軍人在長安城外集結,他們的統帥是前秦最驍勇善戰的大將軍呂光,呂光帶領這支大軍將奔襲千里,目標直指西域的龜茲國,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攻城掠地,而失去爭奪一位名震華夏的西域高僧,這位高僧叫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當時西域最著名的高僧,他似乎正是為了佛學而誕生,21歲被奉為龜茲國的國師。 龜茲國顯然不希望將他們的國師拱手讓于前秦,于是在西域各國的支持下,他們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西域聯軍,開始堅守龜茲城,保護羅什大師,在經過八個月的長途跋涉,呂光的軍隊終于抵達龜茲城下。勞師遠征并沒有讓這支身經百戰的軍隊失去銳氣,沒用太多時間,他們便攻下城池,呂光終于見到了他的戰利品,但第一次會面,讓這位剛剛經歷血戰的大將軍感到大失所望,站在他面前的糾摩羅什,竟然不過是一個30出頭的年輕僧人。 呂光大軍已經到達涼州,聽到前秦被東晉打敗,呂光便停止了前進,就地稱王,鳩摩羅什從此就被留在了涼州,而他的苦難人生才剛剛開始。在與涼州的17年,對鳩摩羅什尤為重要,在一次次的屈辱中他被磨練得更加堅韌,有了更深的領悟,這位西域高僧不僅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他還喜愛上了中原的文學,與涼州文人一起吟詩是鳩摩羅什經常做的事情。 公元401年5月,發生在龜茲的一幕在中原再一次上演,后秦主姚興的大軍一舉消滅了涼州的呂氏政權,此時呂光早已不在人世,而鳩摩羅什也已經被歲月的風沙打磨成一位真正學貫中西、佛學造詣高深的涼州老僧了?,F實總是比想象的殘酷,亦或來得精彩,呂光帶給鳩摩羅什的是諸多磨難,但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在停息了17年之后,羅什大師再次啟程。 后秦主姚興為他準備了由500多僧人組成的譯經隊伍,幾千慕名而來的各地僧人,更是將這里擠的水泄不通,鳩摩羅什手持佛經看著梵文,漢語的譯文便脫口而出,鳩摩羅什的翻譯,一改之前的直譯為意譯,他流暢優美的漢語言表達,使佛經譯文不再晦澀難懂,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國佛教200余年的問題,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里,鳩摩羅什為后世的中國留下了金剛經,妙法蓮華經,阿彌陀經等35部近300卷漢譯佛經,從此奠定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基礎。 然而在一片繁華之下,問題也漸漸開始滋生,王侯的崇信,百姓的敬奉使僧人的地位越來越高,于是許多并非真心禮佛之人,為謀求各種利益出入寺廟,佛門開始變得魚龍混雜。公元348年,117歲的佛圖澄圓寂,此后的后趙國,內亂不斷,這更使得北方佛教陷入內外交困的境地,那么誰能擔當起弘揚正法,整頓佛教的重任呢,這份責任落在了一位長相極為丑陋的中原僧人肩上。 這位丑和尚,倒是樂于他的工作,田地成了他的課堂,在這里,道安將耕種收割,與背誦佛經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就這樣,十多年過去了,他記不清楚已經收割了多少莊家,但他清晰地記得背誦的每一句經文。當道安離開寺廟四處游學的時候,也許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讓他變得更加丑陋,沒有哪位高僧愿意收他為徒,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佛圖澄,他看到了這位丑和尚的珍貴內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