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五谷的傳說和考古發現(上)

     國民一員 2019-09-03

     趙志軍,中國植物考古學研究領域的學科帶頭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西北大學考古學家工作室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動植物考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主持過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項目、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專項等10余項科研課題。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并著有《植物考古學~理論、方法和實踐》一書。2015-2018年,連續四年入選愛思唯爾(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名錄(社會科學類)。 

      歡迎來到愛考古,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題目是《五谷的傳說和考古發現》。 

      我們將學習到:考古發現告訴我們什么是五谷?哪些農作物屬于五谷?大麻為什么也是五谷?什么是植物田野考古,什么是浮選法?從上山-田螺山-良渚遺址看中國稻作農業的萌芽-發展-成熟。  

    考古視野下的五谷種類
       

      我們經常說“五谷豐登”、“五谷雜糧”,但是大家是否想過,“五谷”到底指的是哪些谷物?五谷雜糧里這個“雜糧”好理解,就是多種多樣的糧食作物或者小雜糧。但是“五谷”的“五”究竟是指五種特定的谷物呢?還是僅僅表示“多”的虛詞?    

      “五谷”這個詞最早是出自《論語·微子》,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也? ——《論語·微子》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既然在《論語》中出現了“五谷”的說法,后代的儒家必然要對“五谷”做出解釋。最著名的是東漢的大儒家趙岐和鄭玄的注釋。 

      趙岐認為五谷是稻、黍、稷、麥、菽,翻譯成現代話就是水稻、糜子、谷子、小麥、大豆。鄭玄認為五谷里沒有水稻,有麻,后四種都一樣:糜子、谷子、小麥、大豆。“麻”就是咱們說的大麻。   

      趙岐注疏《孟子》,“五谷謂稻(水稻)、黍(糜子)、稷(谷子)、麥(小麥)、菽(大豆)也。”   

      鄭玄注疏《周禮》,“五谷,麻(大麻)、黍(糜子)、稷(谷子)、麥(小麥)、豆(大豆)也。”   

      從這來看鄭玄這個人就有些不靠譜,我們知道大麻是毒品,鄭玄不僅把大麻放在五谷里,還列為五谷之首。那到底為什么鄭玄要把大麻放在五谷里頭?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我們考古人是以物說話,所以我們探討古人對五谷的解釋是否正確時,就要用考古的方法去尋找史前的谷物品種,看究竟有哪些品種能夠和趙岐或鄭玄所解釋的五谷相吻合對應。 

      考古學現在有一種方法叫植物考古田野方法,通過考古發掘、通過浮選法等方法去獲取古代的植物遺存,其中就包括農作物遺存。 

      浮選法是最近幾十年來在考古學界迅速普及的一種植物考古田野方法。在以前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對獲得植物遺存一直處在一種比較困惑的狀態。因為植物遺存是有機物質,經過長時間埋藏就會腐朽消失,且植物遺存大多都非常細小,尤其是谷物籽粒,在發掘中很難從土壤中給它識別出來。 

      古人在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火,在有意或無意的時候,有些植物被火焚燒,燒透的話,就把它燒成灰了,而沒有燒透的植物就可能被炭化了,它就由有機質變成無機質,就可以長期地埋藏在土壤中。而被炭化的植物遺存它的密度就大大降低,低于水的密度1,而一般土壤顆粒的密度是2.65或2.64。當我們把考古遺址中的土壤放在水中,重于水的土壤顆粒就沉下去了,而輕于水的炭化物質就浮上來了。浮上來的炭化物質主要成分就是炭化的植物遺存。我們通過這種辦法來獲得古代植物遺存,這就叫浮選法。但是畢竟一個遺址里被炭化的植物遺存的數量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一般的考古遺址中,通過浮選法獲取的植物遺存數量都不會很多。 

      通過這十幾年以來,中國考古學界大量推廣采用浮選法,我們已經累積了數量龐大的古代植物遺存,以農作物為主。僅我的實驗室,現在已經有古代的植物遺存、植物種子多達數百萬粒。 

      通過對這些考古出土的古代植物遺存的鑒定和分析,我們就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所有商周以前考古遺址出土的植物遺存中,只發現了六種農作物的遺存:水稻、谷子、糜子、大豆、小麥、大麻。    

      我們考古發現的史前的農作物遺存與古代文獻所記載的五谷是完全一致的。所謂的五谷實際是六種農作物,五種谷物加一個大麻這就說明鄭玄和趙岐兩個人都是對的,在漢代以前,我們中國的農業生產中的主要農作物就是這六個品種。那從這個意義來講,“五谷”的“五”實際是實數。   

      五谷之大麻

      首先我們講講不是谷物的大麻。大麻在現今社會是一種毒品,所以我們乍一聽鄭玄把大麻作為五谷之首,覺得是很不靠譜的事情。但實際上鄭玄說的是對的,因為大麻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經濟類作物,它是中國古代先民的纖維的主要來源。 

      古人所穿的衣服、紡紗織布的纖維來源主要是靠大麻。現今我們靠棉花,現在一說農業生產就會說糧棉生產,為什么要把棉花和糧食并列,說明棉花在現今社會農業生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古代來說,大麻是與棉花等同的,因此把大麻列為五谷之首,確實不成問題。   

      棉花起源于中南美洲,明清以后才傳入中國的。除了中南美洲的棉花以外,在印度也有棉花,根據現在的歷史史料以及考古發現證明,印度的棉花馴化得很晚,傳入中國也非常晚。除了大麻,其他的麻類作物也可以紡紗織布,如亞麻。亞麻起源于西亞,很晚才傳入中國。還有起源于中國的苧麻,但是苧麻的纖維太粗,做出的紡紗、織出的布相當粗糙,穿在身上很不舒服。至于絲綢,它在古代是一種非常高檔的紡織品,只有極少數的上層人物才有條件享用,百分之九十九的普通大眾穿的衣服主要是靠大麻纖維紡紗織布,制成我們常說的麻衣。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古代先民所依靠的主要的纖維來源就是大麻。 

      大麻除了可以紡紗織布提供纖維材料,大麻籽還可以榨油,大麻油可食用,可用于照明。所以大麻是一個非常多用途的經濟類作物。 

      由此可見大麻確實是我們中國最為重要的經濟類作物。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考古出土了大量的大麻的籽粒遺存,說明它與古代先民的生活關系是十分密切的。   

      當然大麻也確實具有毒品的特性,我們的學術上一般叫致幻劑。但是這里必須強調一下,不是所有的大麻都具有致幻劑的特性,只有比較特殊的幾種大麻品種才具有這種特性。大量的大麻并沒有致幻劑的特性,我們中國古代種的大麻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可以作為致幻劑使用的,絕大部分是用于纖維的提取和榨油。 

      至于大麻在中國古代是否曾經被用作致幻劑,比如在薩滿的法會上,是否用大麻作為致幻劑,達到一種虛幻的狀態,以便通天通地。有學者提出過這種想法,認為大麻確實起到過這個作用。他的論點不是從考古出的大麻而言,是從一些比較特殊的器物得來的。比如這一件商代早期的青銅盉,它的形狀非常特殊,特殊在它的嘴是高高筆直地沖上,高出了盉口很多,盉口做得又很大。 

    商早期青銅盉 

      像這種設計,如果盉里裝滿液體,使用起來是很不方便的。因此有學者就認為這種古怪的設計,制作得又這么精美,可能不是用作盛裝液體使用,很可能就是用作吸食致幻劑,把大麻放在盉里頭焚燒,然后從它的嘴上來吸食它的煙霧以達到致幻的作用。當然我并不認為這件東西是用于吸食致幻劑的,我認為它還是一件酒器或者水器。 

      這是我們講的五谷中的第一種大麻,大麻不僅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重要的農作物,而且是最為重要的經濟類作物。所以被鄭玄排為五谷之首是有一定道理的。     

      五谷之水稻

      中國古代先民馴化出的水稻,對全世界作出的貢獻遠遠大于四大發明。水稻是現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谷物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全世界的谷物作了歸類,提出有五種世界最重要的谷物品種:玉米,水稻,小麥,大麥和高粱。水稻作為糧食作物養活世界將近一半的人口。   

      水稻是否起源于中國,在三、四十年前還略有些爭論,現在隨著大量的考古證據的出現,基本上國內外學術界已經一致認為最早的水稻是起源于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 

      這張圖上所有我標出來的,是目前發現的出土了距今8000年以前水稻遺存的重要的考古遺址,其中三個黃點代表的遺址有早到距今1萬年以前的水稻遺存。 

     

    上山遺址浮選出土炭化稻粒 

      舉一個例子,上圖是浙江浦江上山遺址出土的距今1萬年以前的水稻遺存,我們通過浮選法獲得的炭化的水稻粒。 

    上山遺址出土陶片 

      上圖是上山遺址出土的陶片,陶片的斷面可以看到水稻稻殼的痕跡,說明距今1萬年以前的上山的古代先民在制作陶器的時候,有意識地在陶土里摻雜了一些水稻的稻殼,以保證陶器制作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上山遺址還出土了很多紅燒土塊(下圖),形成原因不詳。這些紅燒土塊里可見很多的水稻稻殼的印痕 

    上山遺址出土紅燒土塊   

      綜上,我們可以肯定地講:距今1萬年以前的上山古代先民已經開始利用水稻,水稻已經成為了上山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作為食物,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制作陶器等其他的功能。   

      這里有一個很重要問題:這些水稻究竟是否是栽培水稻?這里要講一下有關農業起源研究的最新的理論,這個新理論認為所有農作物的馴化過程是一個緩慢的漸變過程。所有農作物的馴化是在人類行為影響下的植物自身的進化過程。意思就是所有的農作物的馴化過程是農作物自身的事情,不是人類有意識把它從野生狀態變成了栽培狀態。人類僅僅是做了一些特殊的行為,這些行為影響了植物本身的進化過程和速率,使得這些植物由野生狀態進化成為栽培狀態。 

      如果這個理論成立的話,那么植物的馴化過程就應該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作為一個進化過程,它是evolution,而不是revolution,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驟變。因此在人類開始影響稻谷進化過程的最初階段,這些稻谷起碼在形態特征上乃至基因特性上都應該表現為野生稻的特點。 

      具體到上山遺址1萬年以前的水稻是否已經具備了栽培稻的一些特性,我們不得而知。但從理論上來說,它們應該還沒有具備,它們仍然處在人類馴化過程的最初階段。從上山遺址以及其它考古遺址的發現,我們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水稻的馴化和稻作農業的起源,向前可以追溯到距今1萬年以前,這是有關水稻研究的重要的成果。 

      前面我提到水稻的馴化是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而稻作農業的形成,也是一個非常緩慢的漸變過程。講到稻作農業起源,不光是我們中國的中小學課本,包括國外的大學教材中,必然要使用河姆渡遺址作為重要的考古證據。 

      很可惜的是河姆渡遺址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掘的,當時還缺乏很多必要的科技考古手段,因此河姆渡遺址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收獲,但是有很多重要的學術問題,至今懸而未決。比如說河姆渡時期的稻作農業究竟達到了怎樣的發展程度,至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有學者認為河姆渡時期稻作農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相對比較發達的階段,因此把河姆渡文化命名為稻作文化,或者稻米部族。   

      由于當時的發掘缺乏一些科學的分析和統計,所以我們沒法得出一個準確的答案。本世紀初我們在河姆渡遺址的附近新發現了一處遺址:田螺山遺址。田螺山遺址是我們近十幾年來中國考古學界發現的一處重要的史前考古遺址。這樣就給我們探討河姆渡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究竟發展到什么程度,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 

    田螺山遺址 

      它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它幾乎是河姆渡遺址的復制品,它的文化堆積,所埋藏的考古遺物,與河姆渡遺址也幾乎都一樣。兩處遺址相距僅有七公里,都位于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兩處遺址都是處在高水位的自然環境中,所以遺址長期被水浸泡,就為遺址提供了隔氧的保存條件,使得很多有機物質可以在經歷了7000多年的埋藏過程中,仍然能夠鮮活地保存至今。 

    田螺山遺址出土木制品和骨制品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從田螺山遺址考古出土的一些的木制品和骨制品,從它這個鮮亮的程度,大家很難想象這都是7000年以前的東西。尤其是木制品和骨制品,骨頭好像是古人剛剛食用過,由此可見這個遺址的保存情況有多么的好。   

      因為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植物遺存都是有機物質,在很多其他的遺址中只能是被炭化的,這才保存下來,所以數量一般都不會很多。而田螺山遺址由于這種特殊的埋藏條件,就使得大量的植物遺存包括谷物在內就非常完好地保存下來。沒有被炭化的也保存下來了,因此我們就獲得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其中包括數量巨大的水稻遺存。這十來箱都是從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水稻,數量非常巨大。 

    田螺山遺址出土的稻粒遺存 

      因此我們通過對田螺山遺址的發掘,進一步認定了距今6000到7000年間的河姆渡文化時期長江下游的古代先民確實已經開始稻作農業生產,稻作農業生產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的重要生產活動。   

      在河姆渡遺址發掘的時候,我們沒有得出這個結論是因為河姆渡遺址我們發現了大量的水稻,但是沒有可做科學量化統計的基數。因為當時的發掘的技術還不夠,在田螺山遺址我們就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在田螺山遺址除了采用浮選法和水洗法獲得了大量水稻遺存以外,我們還通過這種科學的方法獲取其他的植物遺存。 

      結果發現在田螺山遺址除了大量的水稻遺存,還出土了數量同樣巨大的采集獲得的野生可食用植物遺存,例如菱角,在田螺山遺址出土的菱角數量非常巨大。另外還有櫟果,也叫橡子。 

      橡子是可食用的,現在市場都能買到橡子面,只不過橡子面不太好吃也不好消化。 

      櫟果它是可以儲藏的,這張圖上有兩條紅線,這是在田螺山遺址發現了一條古河道,中間有一個獨木橋,所有的櫟果都是儲藏在古河道的河岸邊的一個大坑里。因為櫟果很招蟲子,儲藏的最好辦法是把它放在水中。因為櫟果本身是有毒的,儲藏在水坑里,既可以達到保存的目的,又同時可以去除櫟果的有毒成分。右下角這張小圖是日本學者對日本的繩文中期古代先民的生活情況的復原圖,也就是說在日本的繩文中期,也是以食用櫟果作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的。根據考古發現,繩文中期的日本古代先民也是把櫟果儲藏在河流岸邊一些深坑中,這與我們在田螺山遺址發現的情況完全一樣,這再次證明了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櫟果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而且櫟果的成熟季節相對比較集中,從一棵樹上就可以收獲好幾麻袋。所以它的這種可儲藏性,集中成熟性和可食用的特點,就使得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櫟果與水稻對人類作為食物而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是屬于“可互換的食物”,這個很重要。人類食用食物的種類是比較多的,某一類食物只能給我們提供某一種營養成分:食用肉類,保證脂肪的提取;食用谷物,保證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食用蔬菜,保證維生素和纖維的需求,這些食物就是“互補性食物”。就是我們吃食用A也必須再食用B才能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  

      但是“可互換食物”不一樣,只需要二選一就夠了。櫟果與水稻,對當時田螺山古代先民而言他們只需要選其一就可以達到他的基本營養成分需求。 

      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問題就來了:為什么田螺山人在種植的水稻的情況下,還要大量的收獲儲藏櫟果。 

      這里只有一個解答:那就是他們的種植的水稻,無法滿足田螺山村落居民基本的食物的需求。說明稻作農業生產在距今6000到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時期,還處在一個非常原始的狀態。它的稻作農業生產的所獲不足以滿足當時人們對食物的需求,人們還要繼續從事采集狩獵活動,才能夠保證基本生活需要。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到了河姆渡文化時期,人類社會仍然處在由采集狩獵向稻作農業社會的轉變過程中,人類還沒有進入到真正的稻作農業社會階段所以以前提河姆渡文化是稻米部族或稻米部落這種說法是錯誤的。這是我們植物考古新發現對稻作農業起源提供的一些新的證據和新的資料。 

      我們根據考古發現證實了水稻和稻作農業都是起源于中國的,具體的起源地是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地區,而且我們最近的考古發現還揭示了稻作農業的形成過程,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漸變過程。從1萬年以前開始,一直到距今6000到7000年間的河姆渡文化時期,這個演變過程還沒有完結。 

      那么稻作農業社會究竟在什么時候才正式成為了我們中國古代先民的主要的經濟生活的內容? 

      我們現在有一些新的重要考古發現,這就是良渚古城的發現。 

      根據我們最近的考古發現在長江下游地區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良渚文化,年代大約是在距今5200年到距今4300年之間。它的主要分布范圍是環太湖流域,核心區域在余杭地區。   

      我們考古學者在余杭地區發現了一處重要的良渚古城。這座古城是由三重構成的,最外的一重我們叫外郭城,城地面積達到了八平方公里;第二重也就是最為重要的內郭城,也叫王城,修建方法是由底下鋪卵石,上面用黃土堆積,形成了巨大的一圈圍城,最內層是中間宮殿所在的一個高臺建筑。這三圈城的工程量非常大,在城的北部還發現了大型的水壩水利工程,這些水壩巨大且高。在良渚古城具有了許多大型的公共建筑,據統計,這些公共建筑的土方量總計可以達到1200萬立方米,按照一人一立方米/天的工作量計算,1萬人一年工作200天的話,需要六年以上的時間。大家千萬不要忘了,良渚文化是距今5000年前的一個區域性的古代文化群體,他們竟然有這么大的能力,抽調這么多人長期去修建如此宏大的公共建筑。 

      它背后說明了很多問題,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它應該有一個相對比較發達的稻作農業生產做支撐。因為整個社會群體里只有一部分人力從事稻作農業,其他人力要從事其他方面的勞作和勞役,而這一部分人力從事的稻作農業生產必須達到能夠養活整個社會群體的程度。說明良渚文化時期,當時的稻作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除此之外,我們通過其他方面的發現也證明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的發達程度。比如我們在良渚古城的周邊發現了一大片水稻田:茅山水稻田 

      這片水稻田是成面積、成規模的,中間有大型水田的基本構建,有田埂、水渠等,在5000年前的這種水田規模已經相當巨大。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大型的復合犁,犁頭是石制,犁身是木制,說明犁耕已經出現了。  

      除此之外,我們在良渚遺址發現了一個大型儲藏坑,里面有大量的炭化水稻, 發掘出來以后,我們進行了量化處理。首先把它的稻粒的粒形做測量數據,然后找到與這個粒形大小差不多的現在的水稻,稱重一千粒,得出千粒重,再算出這一千粒的體積。根據千粒重和千粒的體積進行折算,發現這一個坑里的水稻總重已經達到了11噸以上。數量非常巨大,所以考古工作者推測,原來應該是一個儲存糧食的窖穴,不幸被火燒了,燒完了以后沒法食用,當時的人們就把它埋藏起來了。假設當時畝產能夠達到200斤的話,這11噸多的水稻得需要多么大的水田面積和多少勞動力的投入才能獲取到。因此從這也證實到良渚文化實際的稻作農業確實已經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因此我們認為在良渚文化時期,中國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進入到了稻作農業社會階段。也就是說從采集狩獵向稻作農業的轉變過程,在良渚文化時期已經完成了。 這個也是我們有關稻作農業的一些研究。 

      好,稻作農業和水稻就說到這里。 

      未完待續,下期再會。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人妻|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网|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真实国产老熟女粗口对白|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精品|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中文字幕|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无码AV中文字幕久久专区|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内射口爆少妇麻豆|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内射毛片内射国产夫妻| 免费无码观看的AV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亚洲 日本 欧洲 欧美 视频|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 色猫咪av在线网址|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国产白嫩护士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午夜A理论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人妻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 欧美大屁股流白浆XXXX| 亚洲最大成人免费av| 国产人妇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线播放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