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開竅劑: 成份:牛黃、水牛角濃縮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黃、黃連、黃芩、梔子、郁金、冰片。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鎮(zhèn)驚開竅。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fēng)昏迷及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腦出血、敗血癥見上述證候者。 規(guī)格: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兒三歲以內(nèi)一次1/4丸,四歲至六歲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醫(yī)囑。
【組成】 石膏(三斤)、 寒水石(三斤)、 滑石(三斤) 、磁石(三斤)、 水牛角濃縮粉(五兩)、 羚羊角屑(五兩)、 沉香(五兩) 、青木香(五兩) 、玄參(一斤) 、升麻(一斤) 、炙甘草(八兩) 、丁香(一兩)、 芒硝(十斤) 、硝石(四升)、 麝香(五分) 、朱砂(三兩) 、黃金(一百兩)。 【功用】 清熱開竅,熄風(fēng)止痙。 【主治】 熱邪內(nèi)陷心包,熱盛動風(fēng)證。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痙厥,斑疹吐衄,口渴引飲,唇焦齒燥,尿赤便秘,舌紅絳苔干黃,脈數(shù)有力或弦數(shù),以及小兒熱盛驚厥。 【歌訣】 紫雪羚牛朱樸硝,硝磁寒水滑石膏,丁沉木麝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用法用量】口服:冷開水調(diào)下.每次1.5克~3克,每日2次.周歲小兒每次0.3克,每增1歲,遞增0.3克,1日1次,5歲以上小兒遵醫(yī)囑,酌情服用.。 具有化濁開竅,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痰熱內(nèi)閉心包證。神昏譫語,身熱煩躁,痰盛氣粗,舌絳苔黃垢膩,脈滑數(shù)。亦治中風(fēng)、中暑、小兒驚厥屬于痰熱內(nèi)閉者。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腦血管病、腦震蕩、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肝昏迷、冠心病心絞痛、尿毒癥、中暑、癲癇等證屑痰熱內(nèi)閉者。 用量:生烏犀(水牛角代)、生玳瑁、琥珀、朱砂、雄黃各30g,牛黃、龍腦、麝香各0.3g,安息香(酒浸,重湯煮令化,濾過滓,凈)45g,金銀箔各五十片。 用法:上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下一丸,小兒量減。現(xiàn)代用法:水牛角、玳瑁、安息香、琥珀分別粉碎成細(xì)粉;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成極細(xì)粉;將牛黃、麝香、冰片研細(xì),與上述粉末配研、過篩、混勻。加適量煉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口服,每次1丸,每日1次,小兒減量。本方改為散劑,用水牛角濃縮粉,不用金銀箔,名“局方至寶散”。每瓶裝 2g,每服2g,每日1次;小兒3歲以內(nèi)每次0.5g,4-6歲每次1g;或遵醫(yī)囑。 功用:化濁開竅,清熱解毒。
【主要成分】姜粉、冰片、硼砂、硝石、雄黃、珍珠、牛黃、麝香。 【功效作用】辟瘟,解毒,開竅。用于夏傷暑熱,頭目眩暈,腹痛吐瀉。 【用法用量】散劑。口服,1次0.3~0.9克,1日 1~2次。 成份:蘇合香、安息香、冰片、水牛角濃縮粉、人工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制)、蓽茇、白術(shù)、訶子肉、朱砂。 性狀:本品為赭色的大蜜丸;氣芳香,味微苦、辛。 功能主治:芳香開竅,行氣止痛。用于痰迷心竅所致的痰厥昏迷、中風(fēng)偏癱、肢體不利,以及中暑、心胃氣痛。 規(guī)格:每丸重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1~2次。
具有辟瘟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主治中暑,脘腹脹痛,惡心嘔吐,痢疾泄瀉,小兒痰厥;外治疔瘡癤腫,痄腮,丹毒,喉風(fēng)。 規(guī)格:錠劑,每錠重:(1)0.3克;(2)3克。 組成:山慈菇,紅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朱砂,雄黃。 主要功效:辟瘟解毒,消腫止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0.6~1.5克,一日2次。外用。醋磨調(diào)敷患處。 為理氣劑-行氣劑。具有解諸郁之功效。主治六郁。癥見胸膈痞悶,克腹脹痛,噯腐吞酸,惡心嘔吐,飲食不消,舌苔膩,脈弦。臨床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及十二指腸、胃神經(jīng)癥、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膽囊炎、肋間神經(jīng)痛及婦女之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屬氣郁者。 組成:香附、川芎、蒼術(shù)、神曲、梔子各等分(各1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原方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二至三錢,溫開水送下。 2、現(xiàn)代用法:上藥研末,水泛為丸,每日3次,每次6-9g,溫開水送下;亦可作湯劑,水煎服,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諸郁。
柴胡疏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脹皆能除。 具有疏肝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氣郁滯證。脅肋疼痛,胸悶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噯氣,脘腹脹滿,脈弦。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肋間神經(jīng)痛等屬肝郁氣滯者。 用量:陳皮(醋炒)、柴胡6g,川芎、香附、枳殼(麩炒)、芍藥各4.5g,甘草(炙)1.5g。 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理氣,活血止痛。 129金鈴子散: 具有疏肝泄熱,活血止痛之功效。主治肝郁化火證。心胸脅肋脘腹諸痛,時發(fā)時止,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屬肝郁化火者。 用量:金鈴子、玄胡各30g。 用法:為細(xì)末,每服三錢,酒調(diào)下。現(xiàn)代用法:為末,每服9g,酒或開水送下。亦常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定,單獨或同其他方藥煎服。 功用:疏肝泄熱,活血止痛。 130瓜蔞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dāng);喘息短氣時咳唾,難臥當(dāng)加半夏良。 具有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之功效。主治胸痹。胸部悶痛,甚至胸痛徹背,喘息咳唾,短氣,舌苔白膩,脈沉弦或緊。臨床常用于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肋間神經(jīng)痛、慢性支氣管炎等屬胸陽不振,痰阻氣滯者。 用量:瓜蔞實、薤白各12g,白酒適量。 用法: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功用:通陽散結(jié),行氣祛痰。 131枳實消痞丸: 枳實消痞四君全,麥芽夏曲樸姜連;蒸餅糊丸消積滿,消中有補兩相兼。 具有消痞除滿,健脾和胃之功效。主治脾虛氣滯,寒熱互結(jié)證。心下痞滿,不欲飲食,倦怠乏力,大便不暢,苔膩而微黃,脈弦。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胃腸神經(jīng)癥等屬脾虛氣滯,寒熱互結(jié)者。 用量:干生姜、甘草(炙)、麥芽曲、白茯苓、白術(shù)各6g,半夏曲、人參各9g,厚樸(炙)12g,枳實、黃連各15g。 用法: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食遠服。現(xiàn)代用法:共為細(xì)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g,飯后溫開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為湯劑,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滿,健脾和胃。 132半夏厚樸湯: 具有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梅核氣。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臨床常用于治療癔病、胃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咽炎、慢性支氣管炎、食道痙攣等屬氣滯痰阻者。 用量:半夏、茯苓各12g,厚樸9g,生姜 15g,蘇葉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行氣散結(jié),降逆化痰。
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虛寒脹滿用皆靈。 具有溫中行氣,燥濕除滿之功效。主治脾胃寒濕氣滯證。脘腹脹滿或疼痛,不思飲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膩,脈沉弦。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屬脾胃氣滯寒濕證者。 用量:厚樸(姜制)、陳皮(去白)各30g,甘草(炙)、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15g,干姜2g。 用法:合為粗散,每服15g,水二盞,生姜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溫服。忌一切冷物。現(xiàn)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3片,水煎服。 功用:溫中行氣,燥濕除滿。 134天臺烏藥散: 具有行氣疏肝,散寒止痛之功效。主治肝經(jīng)寒凝氣滯證。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脹,或少腹疼痛,苔白,脈弦。臨床常用于治療睪丸炎、附睪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屬寒凝氣滯者。 用量:天臺烏藥、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湯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g、檳榔(銼)9g,川楝子、巴豆各12g。 用法: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余藥共研為末,和勻,每服3g,溫酒送下。現(xiàn)代用法:巴豆與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沖入適量黃酒服。 功用: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135橘核丸 組成:橘核 炒 海藻洗 昆布洗 海帶洗 川楝子去肉,炒, 桃仁麩炒各一兩(各9g) 厚樸去皮,姜汁炒 木通 枳實麩炒 延胡索炒,去皮 桂心不見火 木香不見火,各半兩(各6g) 用法:為細(xì)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9g),空心溫酒鹽湯送下。 主治:疝。睪丸腫脹偏墜或堅硬如石,或痛引臍腹。 功用:行氣止痛,軟堅散結(jié)。 具有溫補肝腎,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睪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臨床常用于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睪丸炎、附睪炎、鞘膜積液、腹股溝疝等屬肝腎不足,寒凝氣滯者。 用量:當(dāng)歸6g,枸杞子9g,小茴香6g,肉桂6g,烏藥6g,沉香(木香亦可)3g,茯苓6g。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遠溫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補肝腎,行氣止痛。
加味烏藥湯砂仁,香附木香烏草倫;配入玄胡共六味,經(jīng)前脹痛效堪珍。 具有行氣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之功效。主治痛經(jīng)。月經(jīng)前或月經(jīng)初行時,少腹脹痛,脹甚于痛,或連胸脅、乳房脹痛,舌淡,苔薄白,脈弦緊。 用量:烏藥、縮砂、木香、延胡索各30g, 香附(炒,去毛)60g, 甘草(炙)45g。 用法:上銼細(xì),每服20g,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3片,水煎服。 功用:行氣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 降氣疏壅,引火歸元,袪痰止咳。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嗽短氣、胸膈痞悶、咽喉不利,或腰痛腳弱、肢體倦怠,或肢體浮腫。 用量:紫蘇子、半夏(湯洗七次)各75g,甘草(炙)60g,前胡(去蘆)、厚樸(去粗皮,姜汁拌炒)各30g,川當(dāng)歸(去蘆)、肉桂(去皮)各45g。[陳皮(去白)45g。] 用法:上為細(xì)末,每服6g,水一盞半,入生姜二片,棗子一個,蘇葉五葉,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現(xiàn)代用法:加生姜2片,棗子1個,蘇葉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具有宣降肺氣,清熱化痰之功效。主治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證。癥見咳喘痰多氣急,質(zhì)稠色黃,或微惡風(fēng)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臨床上用于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壅肺者。 組成: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9g),麻黃三錢(9g),蘇子二錢(6g),甘草一錢(3g),款冬花三錢(9g),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4.5g),桑白皮(蜜炙)三錢(9g),黃芩(微炒)一錢五分(6g),法制半夏三錢(9g)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 用法用量: 1、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候,徐徐服。 功用: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功能破滯降逆,補氣扶正。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四磨湯行氣而不耗氣,有邪正兼顧之妙。用法采取濃磨溫服,則力專效速,故方以四磨湯命名。現(xiàn)代常用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氣滯兼有氣逆者。 【組成】人參 檳榔 沉香 天臺烏藥 【用法】上四味,各濃磨水,取300毫升,煎三五沸,放溫服,或下養(yǎng)正丹尤佳。 【功用】破滯降逆,補氣扶正。 【主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胸膈滿悶,不思飲食。 【組成】旋復(fù)花9克 人參6克 代赭石12克 甘草9克(炙) 半夏9克(洗) 生姜10克 大棗12枚(擘) 【用法】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溫服。 【組成】旋復(fù)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9克。 【功用】和胃降逆,下氣消痰:用于胃氣虛弱,痰濁內(nèi)阻,胃失和降,證見胃脘脹滿、噯氣、呃逆或惡心哎吐,苔白滑,脈弦滑無力者。本方可用于急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嘔吐、耳源性眩暈及幽門不全梗阻而見胃氣上逆之證者。
具有降逆止呃,益氣清熱之功效。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干嘔,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嫩,脈虛數(shù)。臨床常用于治療妊娠嘔吐、幽門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痙攣及術(shù)后呃逆不止等屬胃虛有熱者。 用量:橘皮、竹茹各15g,大棗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參3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具有溫中益氣,降逆止呃之功效。主治胃氣虛寒證。呃逆不已,胸痞脈遲者。臨床常用于治療神經(jīng)性呃逆、膈肌痙攣等屬胃中虛寒者。 用量: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參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中益氣,降逆止呃。 編輯:追夢一往無前 2019年9月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