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太雷是江蘇常州人。他與同鄉瞿秋白、惲代英這兩位革命家一起,被載人史冊,并稱為“常州三杰”。他出身于常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祖上是常州有名的大戶人家。1898年,已是家道中落的張府,迎來了一個新生命。張太雷出生后,他的父親給他取了“張曾讓”這個名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并在全國燃起燎原烈火。身在家鄉的張太雷和同班好友瞿秋白一道,決然剪掉了腦后的發辮,并和同學們一起上街游行,聲援武昌起義。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皇帝博儀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徹底消亡。 1920年10月,張太雷在這里創建了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他將中共歷史上第一份黨的刊物——《共產黨》月刊介紹給了天津和北方地區的民眾,又將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翻印成小冊子在天津秘密發行。 1921年6月22日,克里姆林官安德烈大廳內掌聲雷動,國際歌激蕩人心。張太雷作為代表出席了在這里舉行的“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他向大會提交的書面報告中,介紹了國內工人運動等革命活動狀況,并發表演說,呼吁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張大雷也因此成為了“第一位在共產國際發言的中共代表”。 1927年12月12日清晨,張太雷身穿戎裝,系著紅領帶,在起義軍剛剛攻克的堡壘上豎起了“廣州蘇維埃政府”的紅旗。當天下午,張大雷乘著一輛汽車.在趕赴阻擊前線的路上突然遭到敵人伏擊,身中三彈,不幸犧牲。 他是“出席共產國際會議的第一位中共代表”;他是“共青團的創始人之一和青年運動的卓越領導人;他在黨內“最早主張并實踐革命的統一戰線思想”;他為黨的事業東奔西走,是當時“黨內旅程最長的革命活動家”;他是“中共第一個犧牲于戰斗火線的中央政治局成員”。張大雷奇情壯麗的一生,有如他的名字,雷霍般聲光燦爛…… 張太雷的人生軌跡與中國革命進程同步,他的名字同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青年運動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以文人革命家的柔弱身軀豎起了一座歷史的豐碑。他的精神不朽,必將永存。 |
|
來自: 三達膜 > 《福建古田紅色教育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