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2800字,估計需要5分鐘讀完~ 寫作以來,被很多小伙伴兒問到,你寫書評,這些書真都看完了嗎?一周寫兩篇文章,就是要看兩本書,怎么可能這么快呢? 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只要掌握恰當的閱讀方法,就能提升閱讀速度。說到方法,現在很多書都在講,這里還是想推薦《如何閱讀一本書》。兩位作者艾德勒和范多倫在學界和出版界都享有盛名,本身擁有豐富的閱讀經驗,二人還曾經共同編輯過《大英百科全書》。這樣的背景,可見本書的學術性和專業度。更重要的是,書里可沒有什么花里胡哨的技巧,而是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指導我們用最基本的概念來讀書,通過讀書提升自己的理解力。 回到開篇的話題,在此想跟小伙伴兒分享快速讀書的心得。掌握下面的方法,我們都能用30分鐘讀完一本書,并且掌握其中的精髓! 首先,快,可能嗎?麥肯錫韓國分公司創始人赤羽雄二講閱讀方法時提到,自己是機械專業碩士,本身并不具備經營管理方面的知識,之所以能在麥肯錫公司勝任企業咨詢師的工作,就是因為具備在有限時間內閱讀大量書籍的能力。接觸新領域的客戶,他一般要在幾天內讀完10-15本書;除了應對定向工作任務,還保持著每年讀50本書的節奏。到他的《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一書出版時,他已經讀了1800本書。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簡·耶格爾教授在《非虛構寫作課》中說,寫作能力并非天生,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學習掌握寫作技巧。閱讀同樣如此,本書的兩位作者也幫我們堅定了信心: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快速閱讀,至少比自己現在讀得快。 其次,快,是為了先抓重點。拿“麥肯錫精英”赤羽先生來說,在有限時間內讀大量書籍是要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以便和各行各業的客戶交流。那讀書就不能為了快而囫圇吞棗,而是要抓住書中主題,知道一本書究竟在說什么,對即將接觸的新行業形成宏觀認識,把握重點概念。 可是,書不是拿起來就讀,先說找到一個領域內比較有價值的10本書就是一個難題。除了已經享譽盛名的大部頭著作,拿來一本書,其實咱們很難判斷值不值得讀。即便是朋友推薦,或者自己帶著特定學習目的找到的書,真的就是適合我們嗎,肯定能解決當前遇到的問題嗎? 去一趟書店,怎么選擇需要的書?總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且,每個人最寶貴的就是時間和精力,花一個禮拜乃至一個月讀完一本書,才發現一無可取,或者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怎么能行? 怎樣快速判斷一本書是否值得讀,或者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讀大量書還能抓住重點吸收知識呢?就要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第三,學會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作者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只要上過學、能識文斷字,知道一句話說的是什么,就可以做基礎閱讀;檢視閱讀,是為了知道一本書究竟在談什么內容,了解主題才能判斷這本書適不適合自己、值不值得花時間讀,才能夠快速選到能解決眼下問題的書;如果對路、值得讀,那么就用分析閱讀方法細細讀;像赤羽先生那樣,找到一個領域內有代表性的幾本書,就可以進一步做主題閱讀。 這里咱們要談的“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方法,屬于檢視閱讀層次里的一種。那略讀、粗讀是讀什么?又怎樣成系統呢?這就進入正題: 01 讀封面和序言 拿到書最先要做的,可不是翻到正文第一頁,而是應該仔細審視書名,有副標題要特別注意,如果有序言,也要看。 比如日本超人氣MBA導師野口真人的《學會花錢》這本書,開始光看書名,我以為是教怎樣花錢消費,再看到副標題“讓花出去的每一分錢變成你未來的財富”,才重視起來。看完序言,了解到這本書其實是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講解現代金融理論,涉及金融學、行為經濟學和統計學的知識,一點也不簡單。 完成這個步驟,對書的主題就能形成概念,知道講什么,還能在腦子里給書歸個類,想想這個類型里還有哪些書,為以后做這個領域的主題閱讀打基礎。 這里還要提一下,有的書除了封面還有腰封,好多人在微博上吐槽這是一個反人性設計。其實,腰封上雖然有宣傳的成分,卻往往包含著出版社編輯的巨大心血,很多書的宣傳內容里精確提煉了一本書的主旨甚至靈魂,對我們把握重點很有幫助。當然,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借鑒之后還是要回到獨立思考,自主判斷。 02讀目錄和索引 目錄也是一般讀書常被忽略的地方,所謂“綱舉目張”,這里可是對全書基本架構的概括,許多作者都是花了很多時間來創作目錄,這是作者自己對全書思路的整理。目錄就像一本書的地圖,你能說到一個陌生地方出行,不需要先看地圖嗎? 《崩潰》這本書,副標題是“關于即將來臨的失控時代的生存法則”,我剛看完心里還是有點兒模糊,再看目錄,就一目了然了。全書就兩部分,第一部分講各行各業各種大災難現象,第二部分講七個解決方案,教我們怎么吸取教訓化險為夷。 有些大部頭的書有索引,看索引是為了找到關鍵詞。寫過論文的小伙伴兒都知道,要從文章中提煉關鍵詞,放在摘要中。讀一本書,除了明確主題,也需要我們從中提煉出自己認為重要的詞匯。 03讀主題篇章 目錄和序言里一般都會透露主題章節內容,或者了解完全書主題,總該有點兒大概印象,憑借這些可以先挑重點章節來讀。 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重點就是講實用的筆記讀書法,我最先讀的就是第三章,讀書時怎樣記筆記。第三章目錄里提到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看起來就特別有意思,特別設置了一個專有名詞,顯得和其他方法都不一樣。果然,這種筆記法也是作者的得意之處。 再說《崩潰》這本書,重點章節肯定是講災難解決方案的后七章,每個章節都講一個歷經實驗的法則。因為事先閱讀了關于“走出危險區”和“復雜系統簡單工具”的這兩個主題章節,我的印象尤為深刻,就接連寫出了以這兩個章節為主題內容的書評文章。 04隨便翻翻 這是系統性略讀或粗讀的最后一步,講的就是隨意,東翻翻、西翻翻,可以連著讀幾頁,也可以只念一兩段。不用太多,這時的重點是心中想著主題,讀到和重要論點密切相關的內容要留心,看看作者怎樣論證觀點。 還有,后記之后的兩三頁同樣不能忽視。很多小伙伴兒看小說時總是忍不住先翻到最后看結局,可是看一本實用性書籍時卻漏掉最后幾頁,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損失。“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記住書中這句話,就夠了。 好啦,系統地讀完以上4個內容,一本書就可以說被我們略讀過了。最少幾分鐘,最多不超過1個小時,足夠讓我們決定這本書到底合不合胃口,值不值得花時間,或者有沒有必要從書店帶回家。如果說讀書就是我們在和作者進行溝通,這樣閱讀無疑把握了溝通的主動權。越主動,閱讀的效果就越好。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用上面的方法快讀閱讀就像用一只巨大的手臂,把骨架完整拎出,呈現在我們面前。有人說《如何閱讀一本書》貫通了讀書方法論,其實,它更像是作者給我們上的一堂閱讀藝術課,上過這節課可不是45分鐘結束就走人,其中的益處足以伴隨一生。要說這4個系統的略讀步驟有用嗎?小伙伴兒不防先抽出30分鐘,讀一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