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時的閱讀課程中,還有私下的交流中,很多朋友對于讀書還是有很多困惑的。比如為什么讀完書之后感覺什么也沒記???為什么讀的時候想到很多,但是讀完書之后對于自己一點幫助沒有?為什么別人一年能讀50本以上,自己為什么一年讀不到10本書?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讓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很焦慮,大家都不甘心只有氣質中帶有讀過的書,實際上心里真正期盼的是能夠用到實處,能夠像李敖、高曉松那樣出口成章。 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閱讀成為我們越來越需要重視的課題,但是無論什么時代,我們都需要了解一個真相: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沒有技能能輕輕松松速成。 李敖讀書的時候是要使用剪刀和美工刀的,一本書每次都是被分尸掉,哪頁或者哪段覺得未來有需要,就裁下來,進行分門別類的留存。所以每次他都是同一本書買兩本,這樣正反面都可以進行裁剪。而且裁剪下來的資料要全部放入分好類的夾子,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找到。高曉松成長的年代,家里全是書,連走廊都擺滿了書籍,他家的書柜下面都是卡片柜。因為那時候沒有搜索,所以看書得把筆記記在卡片上。 看到了吧,讀書根本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的,哪有什么看一遍就都背下來的神話,所以讀書還是需要好好鉆研方法,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方式。無論是在閱讀課上學習的還是看網上大咖們分享的方法,最重要的還是要與自己結合,千萬不能照搬別人的方式。舉個例子,有人喜歡用kindle閱讀,可以把標注的電子筆記導入到印象筆記中進行保存,而我完全不能使用這個方法,是因為kindle閱讀時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如果再進行電子筆記的操作,就更加心不在焉,所以每次出差我都是寧可負重背兩本書和一個筆袋,在書上做標記,然后把重點通過手抄和打字保存下來。 前面說了讀書不是個簡單的事,這些年的讀書實踐讓我意識到一本書的閱讀至少要進行3遍,才有可能把讀到的信息進行輸出,并且也加大了轉化成技能的可能性。 讀書之前思考的問題 拿到一本書,甚至說在買一本書之前,我們都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現在每年出版的書非常多,很多人讀書或者是買書都是因為別人的推薦,或者說有時是為了與別人擁有共同話題,這樣的目的會給自己的閱讀造成嚴重的后果,就是花了寶貴的時間還沒啥用。 我非常認同知乎live的閱讀課程中老師的一句話:讀書,最重大的意義,是和世界上一流的大腦溝通,交流。那么讀書之前一定要想想我需要和這本書的作者交流嗎?這本書的作者可以在這方面指導我嗎?我想了解的問題是這本書探討的嗎?我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去學這個領域嗎? 這些問題也隱含著自己讀書到底要解決哪些實際問題。只有深度思考這些,真正感覺到要與這本書的作者進行交流,我們才可以拿起這本書進行閱讀。否則現在每年出版的書這么多,我們怎么可能看得過來,而且無法聚焦我們要解決的問題,白白浪費了時間和精力。 讀書3遍到底讀什么 如果我們確定了要閱讀一本書,而且也明確了要與這本書作者重點交流哪些問題,我們就可以開始我們的閱讀。 第一遍:略讀 閱讀封皮、封底、作者序言和目錄,這一步驟非常重要,是建立閱讀框架,把整本書形成一個系統來看待。我們人類的大腦最不喜歡的就是遇到突發情況,喜歡在框架內處理信息,這樣才會篩選出重要的信息進行記憶。當我們看了標題和封面的宣傳以及封底別人的推薦,我們大概就了解了這本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了解了這本書的調性。 有很多人不看作者的序言,認為是作者的自我欣賞,但是我覺得這部分是必須要看的,因為一個人的寫作目的和初衷,決定了這本書值不值得我們看。還記得前面所說的讀書是要與世界上一流的大腦溝通嗎?讀作者的序言很大程度上就是等于先與作者建立個聯系,電話溝通一下。而且有很多序言是把這本書的重點分為幾部分寫出來,這樣就很便于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提取每章節的重點。 目錄是要非常仔細研究的。為什么我們讀大學之后反過頭來看高中的知識會覺得再來一遍會學得更好,就是因為大學接收的信息量比較大,知道了搭建學習框架,而高中的時候總是在記憶散亂的知識,沒有形成體系。所以看書的時候一定要形成體系,前后的邏輯關系是什么,每章節需要關注的重點有哪些,哪些章節提供了解決問題的答案。這樣看過目錄之后,就會在第二遍閱讀的時候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部分。 除了看封皮、封底、序言和目錄,也要略讀整本書,也就是從頭到尾翻一翻,看看作者大概講了什么,可以不用每行仔細看,只要是從頭快速翻過即可,讓自己建立一個宏觀的感覺。 第二遍:快速閱讀 快速閱讀是可以學習的,比如我們平時使用手指引導等技術。在這里不提技術,只講快速閱讀什么內容。 其實我們是帶著問題來閱讀的,要在書中找到問題的答案,或者說要針對幾個問題與作者進行溝通,所以要像雷達一樣快速找到那些問題的答案。 另外,要多關注書中的圖表。在上學的時候,編寫《管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教科書的時候,導師就告訴我們一定要把重要文字轉化成圖,這樣別人更易于接受。尤其到了現在的讀圖時代,作者們越來越重視圖的表達。所以要注意書中圖的解讀。 整個快速閱讀的過程是大概了解整本書的內容,知道重點在哪,大概了解作者的主要觀點,尤其要做標注,而且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一些觀點要在書中做標記。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再看的時候能想起來,靈感都是一閃而過,很多次我覺得看第三遍再寫的時候,大多數我都想不起來以前是如何想的。 第三遍:精讀重點 一本書能有20%的內容是重點,也就是我們在買這本書的時候就很關注的內容。在第二遍的時候我們做了很多標記,這個時候就要去仔細閱讀,而且有時候我們會碰到一些在書中沒有詳細解釋的句子和語言,那我們就要利用網絡進行搜索,徹底搞明白。 第三遍的精讀是可以伴隨著做筆記的,有很多同學喜歡手抄,手抄的好處由于害怕抄太多,所以會摘取最精華的部分,并記錄下來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同學喜歡做電子筆記,有的是自己打出來形成一本書,有的是保存在印象筆記中,隨用隨取。無論哪種方式,找到自己最舒服的方法。不用覺得有人用印象筆記就很高大上,自己手抄很費時,手抄的時候記憶深刻,同時不斷涌現出新的想法,這是電子工具無法替代的。 精讀的時候,對于重要的內容最好舉一個例子進行融會貫通,這樣就會高效的記憶,人類還是喜歡故事的。 讀完書之后需要做什么 讀書不僅僅是讀和做筆記就可以的,找到自己分類保存的方式,無論是電子的方式還是紙質的保存方式,都要做到能夠快速搜索。 另外,讀完書之后還要與別人交流,高曉松為什么能夠把書中的內容記下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總會說給別人聽。所以讀完書之后,我們可以拿書中自己覺得最精彩的部分去講給別人聽,可以是同事、老公或老婆,甚至可以制作ppt,在當地參加個讀書會進行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