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鎮(zhèn)祠堂對聯(lián): 武陵風致依仁游藝宗[1]公赫赫家聲遠 渤海云祥佩犢帶牛[2]祖烈煌煌世澤長 六士[5]鯁言薦雋良 耕讀傳家明俎豆[6] 子孫守訓繼箕裘[7] 裕后光前[12]八德五倫輝百代 慎終追遠[13]忠廉孝悌炳千秋 [1]依仁游藝,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泛指從事道德和技藝的陶冶。 [2]專指漢宣帝時渤海郡因饑荒騷亂,太守龔遂上任后,未動兵力,勸匪歸農,平治一方的史話。典出《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龔遂傳》:“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 [3] “雙賢”,指明末本祠世祖鍚印公、昌印公兄弟中舉 [4] “勤政紓民困”指昌印公任江蘇宿遷縣令時關心民生疾苦,勤政廉潔,受到百姓愛戴。 [6]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引申為祭祀和崇奉之意。語出春秋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知學也。’”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設俎豆,設禮容”。 [7]語出西漢戴圣《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意為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往繼承父兄之業(yè)。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業(yè)。此指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8]神鳥,瑞鳥。多指鳯凰。漢焦贛《易林·震之中孚》:“神鳥五彩,鳯凰為主,集于山谷,使年歲有”。 [9] :社祀,同“社祭”。 [10]近海地域,此指陸豐。唐張籍《送南遷客》詩:“海國戰(zhàn)騎象,蠻州市銀”。宋蘇軾《新年》詩之三:“海國空自暖,春山無限清”。 [11]世家大族的后裔。晉陸機《晉平西將軍孝侯周處碑》:“氏胄曩興,煥乎墳典”。 [12]裕后光前,指為后人造福,給前輩爭光。語出宋陳摶《心相編》:“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慎終追遠,語出《論語·學而》: [13]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喪盡禮,祭盡誠”。五倫,指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八德,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五倫八德是人倫大道,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 [14]指謀幸福以國以民為先,后天下之樂而樂。 [15]指楷模。 [16]見識深遠的人。 [18]大(dai)夫,古代的一個官階,西周以后先秦之時,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