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 十三 【注釋】 (1)能以禮讓為國乎:為國,治理國家. (2)何有:春秋時期的常用語,即“何難之有”,有什么困難的意思. (3)如禮何:禮如何的倒裝句. 【譯文】 【感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在這一章里,孔子也提倡“以禮讓為國”,功成不居。這可以看出,儒道兩家都把“功成身退”奉為圭臬。 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是輔佐越王勾踐滅亡宿敵吳國的大功臣。然而他歷經二十多年的艱難困苦,在主君勾踐實現了稱霸天下的愿望,凱旋回國后不久,卻主動辭職了。他隱姓埋名,在齊國經營農耕,不久就成了巨萬之富。然后他把財產分贈給友人和村民,又移居到陶,再次改變姓名,在農耕和畜牧之外還經營貿易,于是又一次成為巨萬之富。誠然,范蠡的這種“名高則辭,功成則去”含有明哲保身的良苦用心,其實質離孔子所贊賞的伯夷、叔齊的“禮讓”還差一定的層次,但他不為功名利祿所誘,不居功自傲這一點上卻是相通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