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山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文化產業協會新經濟研究會智庫專家。 歷史文化名城正定,古稱真定,是漢高祖劉邦欽定,為“真正安定”之意。清雍正元年,胤禛即位,為避皇帝名諱,改為正定。而說起元曲,人們都津津樂道元曲四大家的藝術成就。很少有人知道元曲四大家的祖師是誰?元曲四大家的輩分大小。從元散曲到元雜劇,元曲藝術經歷了一個世紀的發展歷史。而正定是元散曲的發祥地和元雜劇較早的創作演藝之地。 一、 金朝故地,演藝六幺 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兩種藝術。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雜劇是元代戲劇;而散曲又是構成元雜劇的主要元素和基礎。元散曲是在宋詞基礎上產生的。 中國戲曲發端于唐,發展于宋金時期。宋代“雜劇”、金代“院本”和“諸宮調”是其代表。真定是宋金宮苑藝人流寓之地,為元雜劇創作奠定了基礎。 元曲決不是1279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一夜間產生的,早在忽必烈祖父成吉思汗時代,真定就開始了元散曲的創作,而更早的金朝,正定就有很多宮廷藝人流寓到此傳承歌舞劇。 金滅北宋45年后,南宋詩人范成大奉旨出使金朝,留下一卷《攬轡錄》日記和72首詩詞,編成《北征小集》。其中《真定舞》詩寫道:“紫袖當棚雪鬢凋,曾隨廣樂奏云韶。老來未忍耆婆舞,猶倚黃鐘袞六幺。”是說,鬢發蒼白的紫衣舞女在舞棚表演。當年他們隨著古樂在宮中歌舞。如今老了仍在跳舞,伴著黃鐘唱《六幺》名曲。《六幺》,又名“綠腰”,是北宋的宮廷樂舞。范成大在這首詩序中說:途中看胡虜樂舞遍及中華,唯真定有汴京舊樂工,“尚舞高平曲破”。說明金朝的真定,有很多北宋宮廷舞樂藝人傳承中原樂舞,為后來元雜劇的演藝積累了基礎。 二、名人匯聚 元曲之源 △2014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一套元曲郵票 最早把象牙塔里的唐詩宋詞,變成百姓們聽得懂、記得住的元散曲的一代文宗是寓居真定路獲鹿縣的一代文宗元好問。 元好問(1190—1257),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興定五年(1221)進士, 金朝大臣。整理了金朝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創作并傳播散曲,與史天澤父子、白樸等人探索雜劇創作。他一生寫了5000多首詩,其中晚年在真定創作的散曲70多篇。1257年10月元好問病逝,終年68歲。那是蒙古帝國時代。當時,元曲名家中關漢卿尚在學醫,馬致遠7歲,鄭光祖、王實甫都尚未出生。所以,真定是元曲之祖。 △白樸后人編纂的《白氏家譜》記載的白樸生平及其家眷 正定之所以成為元曲發祥地,與中書左丞相、漢族萬戶侯史天澤有密切關系,史天澤,字潤甫,永清人,善騎射。1213年隨父史秉直歸降蒙古,屢立戰功,是元曲創作的重要推手。他雖一介武夫,但尊重知識,在真定營造了護佑文化人才的氛圍。使正定成為元曲作家集中的地區。 明朝學者鐘嗣成編著的《錄鬼薄》,記載的早期元曲作家56人,作品345種,就有史天澤、史樟父子,白樸、李文蔚、尚仲賢、江德潤、戴善甫和、侯正卿等八位真定元曲作家。都比馬致遠、王實甫都早幾十年。是中國最早的元曲作家群。 △元人編纂的《錄鬼簿》記載的元曲作家 不同出身和經歷的真定作家,接觸的社會群體不同,審美和價值取向不同,創作取向也不同。史天澤之子史九公子史樟的代表作《莊周夢蝶》,是他對莊子閑情逸趣境界崇拜的寫照。真定李文蔚因仕途受挫,創作反映梁山好漢起義的《燕青博魚》為其代表作。白樸從小受到恩人元好問的良好教育,15歲創作散曲,是最早的元散曲作家之一。他深受恩師人格與情感的影響,終身不仕元,專心元曲創作,因此在元雜劇創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生共創作雜劇16種,現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馬上》三種,還有《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的殘本。尤其他的《墻頭馬上》與王實甫《西廂記》、關漢卿《拜月亭》、鄭光祖《倩女離魂》并稱中國四大古典愛情喜劇,但白樸這部戲比王實甫的《西廂記》、鄭光祖《倩女離魂》早幾十年,王實甫36年后創作的《西廂記》,有些情節直接抄襲了白樸的《墻頭馬上》。 真定元曲作家尚仲賢,曾任江浙行省官吏,著有雜劇11種,現存《柳毅傳書》《氣英布》《三奪槊》《玉清殿諸葛論功》4種。尤其是他的《柳毅傳書》的神話劇,寫的是落第書生柳毅傳書救龍女,與龍女結成夫妻的愛情故事,彰顯了追求愛情的美好意愿。 正定古城還有殘疾人靠元曲創作養生益智者,號“艮齋先生”的侯正卿,幼年失明,稍大,習詞章,寫散曲雜劇。90余歲仍有著作問世,留下了雜劇一種,套曲存二。《太和正音譜》列其于“詞勢非筆舌可能擬,真詞林之英杰”。后人稱之“ 千載標名。” △元曲博物館反映元曲作家群的浮雕群像 正定古城充滿詩情畫意, 寫滿浪漫文采。 在中國文學藝術史上, 元曲之源出真定, 是一頁華彩的篇章, 千古流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