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屬性是一種關系屬性,什么時候你學會思考關系中的對方,你就成熟了。 ——吉大秋果 師生關系其實是一種社會關系。早在3月份復試結束之后就有很多學生寫信想考慮導師的事宜,而通常每周二晚我會給師門學生開讀書會,于是我很客氣地問寫信的學生們周二是否有時間,如果有就可以周二晚上見面。但是周二晚上我既沒有看到學生,也沒有收到最終確認的信件是否要“相約星期二”。我想,學生可能就改變想法了吧,這很常見,盡管我覺得沉默也不是解決這個事情的最妥當的方法。結果開學了之后,之前寫郵件的學生又開始聯系我要約見面,并且告訴我上次的時間不妥當,不方便。這是典型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學生,即使不方便也要在當時給到對方一個通知和確認,而不是默不作聲。通常這種郵件我是不回的,我的存在不是為了跟你約面,也不是為了等你的郵件,這說明你并沒有把自己的行為放在關系中,也沒有考慮關系中的對方。這種學生調教起來比較費勁,光磨合思想認識就需要幾年,根本沒有辦法進行專業學術訓練,很累心。 還有的學生給我發郵件,告訴我他選擇導師有一個標準,得是博導,而我恰巧是。我也是默默地關上郵件,不會回復。“博導”并不想要你這樣的學生,我需要一個能照顧到對方感受,能把自己放在關系中思考問題的學生,而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還有的學生玩消失,你找不到人,這樣的人我也不喜歡,師生是一對關系,要時時刻刻讓別人對你保持有可預見性,如果你總是給人感覺不靠譜,沒交代,沒反饋,別人是不可能對你產生人身信賴的,你的導師也懷疑你能否順利畢業,是否會砸在導師手里一直畢不了業直至抑郁。這種學生也很難帶,因為他不從別人角度尤其是與他有聯系的對方角度考慮問題。 在中國,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其實不能算做真正的社會關系,因為在這種關系中偏愛、傾斜太多,也就是父母對子女的照顧和退讓太多,有時候甚至沒有原則,這就導致了孩子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而幾乎不用在乎他們父母的感受,尤其是當這個孩子學習很好的情況下,父母幾乎能夠包容孩子身上其他任何“缺點”,而不去考慮是否要糾正。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壓力太大,反饋到每個家庭就表現為孩子必須成才,一個孩子如果不成才將會對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老年生活造成巨大的影響,所以每個家庭,尤其是中產階級在培養孩子,關注孩子成績方面無所不用其極。另一方面,中國舊有家庭傳統和秩序已經被打破(我父親小時候接受的私塾教育,家庭禮儀非常嚴格,否則會有家法伺候,我在小的時候,家里規矩也很大,現在則完全沒有了),新的、西方的自由平等觀念進入,但是同樣是西方的秩序和規則意識在中國家庭中卻沒有確立起來。導致了中國家庭其實是以愛為名義,但是行為卻時常沒有界限,無論大人或孩子。 這就導致了,在這種文化背景,來到我們學校的一些大學生,他們多半學習成績很優秀,但是在思想上和行為規范上卻極其地沒有界限,他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而不用考慮別人的感受,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行為對關系中對方產生的影響,別人是不可能如父母般對你包容忍讓,也不可能因為你學習好就包容你所有的缺點,這社會有自己運行的規則,完全不一個人意志為轉移。單純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想怎樣就怎樣,完全忽略關系對方的感受,完全忽略關系中人們的行為準則,學習成績再好,也很難成才,這樣的孩子也注定會吃很多苦頭,受很多磨難才能成長出來,還有一些成長不出來的,把這些磨難歸結于關系對方,而不是從自身思考問題,努力改變自己的孩子,他們將終身被困在自己的思維模式中,不得解脫。 說了這么多,無非幾層含義,我雖然不愿意帶這種自我意識比較強的學生,因為面對他強大的原生家庭,以及大學作為教育鏈條的最后一個環節,能做的改變真的不多。但是,我還是愿意分享一個成熟中年人的感受和看問題的方法,給到這些孩子一個啟示,幫助他們盡快進入到社會的關系中,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盡快脫離原生家庭的思維和行為慣式。另外一方面,我始終擔憂中國現在的家庭教育,所謂的自由、平等、愛和包容的理念太多,但是卻忘了秩序、規則和界限。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孩子盡管成績優秀,也難堪大任。因為未來孩子面對的舞臺是社會,而不是家庭,社會中的關系是講究界限,秩序的,你讓別人不舒服,越過了行為的界限,最終只會讓自己也不舒服。所以,這不僅是一個我帶研究生發現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的社會問題。 PS:大學生在大學不僅要學知識,還要養成思維,秋果從今天開始會陸續寫一些思維方面的帖子,希望能對本科生,研究生小朋友們有幫助,真心祝愿你們能夠開花結果,做一個自性圓滿并對社會有益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