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位朋友延請我出診,給她父親看病。原來是多年自汗的毛病。 下面我就來分享下治療汗證的各種方法。 出汗為人體的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增加,,此屬正常現象。在感受表邪時,出汗又是驅邪的一個途徑,外感病邪在表,需要發汗以解表。 也就是正常出汗屬于生理現象,在某些時候主動出汗也是一種治療方法。中醫將出汗簡單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白天愛出汗是自汗,一般多屬氣虛,晚上愛出汗屬盜汗,多是陰虛。如果只是輕度的自汗或盜汗,而沒有其他癥狀,也屬正常的個體差異,無需治療。 從西醫來說,如果汗出過多,首先應考慮是否由其他疾病繼發引起,如甲亢、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結核病、腫瘤等,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則為原發性多汗癥。 原發性多汗癥是一種不符合人體正常體溫調節、出汗過多,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慢性疾病。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為2.8%。16.3%。原發性多汗癥的治療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包括局部止汗劑、抗膽堿能藥物、電離子滲透療法、肉毒素局部注射和激光、射頻等。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腋窩汗腺的切除術、腋下吸脂術和交感神經切除術等。治療應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采用個體化治療,其要點應按照保守治療到手術治療的原則進行。 很多人經常是身體某個部位容易出汗,比如頭、胸、背、手、腳等,這種屬于局限性出汗癥。局限性出汗癥的治療,一般采用維生素B1、谷維素、安定片等。如果汗出很多,可適當服一些阿托品或普魯本辛等抗乙酰膽堿藥。但是,安定和抗乙酰膽堿藥有一定副作用,不宜長期服用,故臨床上多配合中醫治療。 下面就來講中醫對于多汗癥的治療。 01中藥常用止汗中藥有:
02方劑有不少人都會直接問,我總是容易出汗,該吃什么藥? 如果有一點中醫常識,那就不會這樣問。因為中醫都是要辨證論治的,即便是同一個疾病或者癥狀,但是卻也有著不同的類型,多汗癥的治療也是如此。 下面結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醫內科學教材還有名老中醫的經驗,列出汗證的不同類型和對應參考方劑。 1、肺衛不固
2、營衛不和
3、心血不足
4、陰虛火旺
5、濕熱郁蒸
6、氣陰兩虛
7、淤血阻滯
8、水濕泛濫
03針灸1、氣虛自汗 選穴:大椎、合谷、復溜、足三里。 2、陰虛盜汗 選穴:陰郄、太溪。 以上為基礎穴位,可根據臟腑加減。 04食療方一 紅棗黑豆黃芪湯 食材:紅棗20枚,黑豆50克,黃芪30克。 【做法】將上述食藥材加水適量,大火煮開后用小火熬30分鐘,倒出藥汁服用。每日2次, 10天為1個療程。 方二 紅棗配烏梅 食材:紅棗10枚,烏梅7克,浮小麥15克。 【做法】將紅棗、烏梅、浮小麥用紗布包包好煎煮,加糖調服。每日1次,半個月為1個療程。 05偏方以下偏方搜集自互聯網。 1、盜汗:有人睡后汗出遍身衣被皆透,二十年不愈。后用帶露桑葉瓦上焙干為末空心米湯調服二錢。數次斷根真神方也。 2、自汗:有人常自汗出。用五倍子枯礬等分為末,口水調勻填臍中用布敷定立效。又用郁金研末,臥時蜜調涂于兩乳即止。 3、治虛汗、盜汗、自汗立愈方: 4、北京衛視養生堂名醫推薦方: 5、當人出汗虛很多的時候,山萸肉(藥店有賣的)泡水喝,每次12克左右(一天的量),每天喝當茶飲,不出汗了就停止。 注意山萸肉也有假的。上一次,我到同一家藥店,買山萸肉200多克。回家泡水喝,發現泡出來的顏色紅,嘗了一口,甜甜的。心想,壞了!買到假的了!真正的山萸肉,泡出來顏色不紅,也不甜。而且很酸。單從外表來看,很難分辨真假。后來我再買山萸肉時,一定要嘗一嘗,很酸的就是真的。 6、仙鶴草配大棗。仙鶴草是極少既可以治療盜汗又可以治療自汗的藥材,價格又便宜。不過做醫生的估計都不想開這種方子吧!哪能賺到錢? 某名醫的經驗是:仙鶴草配白術療自汗,仙鶴草配紫丹參治盜汗,仙鶴草配藿膽(藿香加適量豬膽汁拌)治頭汗,仙鶴草配黃芪治半身出汗 【配方】:仙鶴草30g 大棗20枚 【主治】:體虛之自汗、盜汗。 【療效】:上海名醫丁福保先生用上方治療多例盜汗都有良效。 安陽關思友驗證上方治療20多例虛證汗出屢用屢驗。如趙某,63歲。黎明汗流夾背20余日,服用當歸六黃湯不效,改玉屏風散也不效,細察形體消瘦,氣短,畏寒,咽干,夜寐不安,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數無力,辨證為陰陽兩虛,投上方3劑汗止身爽。 06經驗方1、盜汗.自汗 處方: 連翹6g 黃芩6g 云苓6g 桔梗6g 橘紅6g 黨參15g 牡蠣9g 龍骨9g 川芎6g 生地9g 白術6g 炙草6g 麻黃根9g 蜜升麻6g 蜜柴胡6g 2、體虛多汗方:黨參10,薏仁10,浮小麥10,生黃芪40,牡蠣30,白術20,甘草10,五味子20,防風10,肉桂20,枸榿15 這方面方劑過多,下面我會以文獻綜述的形式介紹一下。 07文獻綜述2017年《世界中醫藥》雜志上刊登了中日友好醫院侯丕華等發表的《汗證新議》,其中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將汗證分為重病虛汗、慢病久汗、單純性多汗三類,下面我就引用這一新分類,對近10年來的相關文獻做一綜述。 1、重證虛汗。危病重癥之后出現周身多汗,晝夜汗出,自、盜汗并見,尤以頭頸部和上半身出汗為著。特點為有危重疾病在先,或病發于創傷、手術之后,此前并無出汗異常,病中或病后出現多汗,或多汗癥狀加劇;同時伴隨有機體極度虛弱等系列癥候,氣短乏力、語音低微、口干舌燥、心悸納差、尿少便干、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等。 病機為重病之后元氣大傷,氣少津虧,氣陰兩虛,氣虛衛外不顧,汗液外泄;或余邪未解、陰虛火旺,虛熱蒸騰津液外泄;兩者兼有,虛證多見,以虛為主。 治法當益氣固表、滋陰降火、收斂固澀;或兼清余邪。 根據兼加癥候,可隨證加減。 此型多汗病程相對較短,治療較易。 劉建和等對冠心病介入術后與汗證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汗出的嚴重程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冠脈血管病變的支數、冠狀動脈 Gensini 積分、病程等密切相關,并認為此種汗證以心血不足、心氣虛虧、心陰耗傷為主要病機。 黃清苑等針對腦外傷術后患者汗證進行了研究,認為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為主要病機,治宜益氣健脾、養心安神為法,選用歸脾湯合牡蠣散治療,效果顯著。 王丹等治療一例膽囊摘除術后自汗患者,以溫補心腎、固表止汗為法則,用黃芪、人參、炒白術、茯苓、熟地黃、煅龍骨、山茱萸、五味子、附子、肉桂等組方煎湯藥治療,30 劑后汗證痊愈,隨訪半年未有復發。 陶慧娟用生脈散加黃芪治療汗證 80 例,其中哮喘急性發作后出現多汗 17 例,亦屬重癥虛汗范疇,其用人參、麥冬、五味子、黃芪、煅牡蠣、浮小麥、糯稻根等加減益氣養陰斂汗,多 1 ~2 周顯效。 侯丕華治療一位 97 歲男性住院患者,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力衰竭,永久型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后重癥肺炎,經治療后炎性反應基本控制,此后晝夜上半身和頭頸部汗出淋漓,臥床不起,神志恍惚,口干尿少,舌紅少苔,脈沉細弱。 辨證屬氣陰兩虛、衛表不固,予益氣養陰、固表止汗,方用玉屏風散和知柏地黃丸加減,主要用藥有黃芪、知母、黃柏、山茱萸、五味子、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服藥 20 余天后汗止,精神體力逐漸恢復。 2、慢病久汗。此類汗證特點:長年汗出淋漓,或間斷發作多汗,每年一次或數次,或出汗階段性加重,發則數月不等;或自汗、或盜汗、或自、盜汗并見;仍常見頭頸部和上半身多汗,雙下肢多汗也可見;纏綿難愈,同時多伴隨有各類相應基礎疾病的臨床癥候。病機復雜,多虛實夾雜、多邪交織并見,常見有氣虛、陰虛、瘀血、痰濕。 臨證治療中須首先控制原發疾病,在此基礎上治療汗證,補虛瀉實、攻補兼施,如益氣活血、健脾祛濕、滋陰清熱、清化痰濕等等,往往需要多法合用、階段辨治。 近年來,部分學者已經對此類汗證進行了探討、總結和論述: 馬迪等深入研究了糖尿病汗出異常的中醫辨治規律,他們總結了糖尿病汗證的臨床特點、病因病機、中醫辨證分型和治法方藥,并指出:糖尿病汗出異常的治療不同于普通類型的汗證治療,應在控制好血糖的基礎上治療汗證,不可一味妄投收斂止汗之品;并應結合汗出部位、出汗量、兼癥等辨治施治。 苑鳳未等用當歸六黃湯加味治療糖尿病泌汗異常 43 例,他們在規范糖尿病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當歸六黃湯加味湯口服,治療 3 個月,總有效率達 88暢37%。 張紅用加味桂枝龍骨牡蠣湯治療糖尿病汗證,總有效率達到 88暢5%。 華傳金等根據糖尿病病機演變規律及中醫辨證分型,將糖尿病汗證臨床所見胃熱津傷、陰虛火旺、陰虛陽亢、上熱下寒證證型,分別用竹葉石膏湯、大補陰丸、三甲復脈湯、連梅湯合四妙丸等方加減治療,取得明顯療效。 曲紅等研究了中風后遺癥汗證的病機特點,認為中風后遺癥之汗證主要為痰瘀交阻所致,即濕、血瘀、痰是引起汗證的病因;水濕停于肌腠,營衛郁滯,郁而化熱,濕熱交蒸,則汗出不止;濕為陰邪,其性黏膩,經久難愈;中風后血行不暢,絡脈阻滯,結成瘀血,瘀久化熱,迫津致汗;當從痰瘀論治,方用溫膽湯加味。 李志明等對肺癆汗證進行了研究,認為肺癆病證初期多屬肺陰不足,日久則肺脾同病,陰傷氣耗,陰液失藏,營衛失和,則可見自汗與盜汗,即氣陰不足,營衛不固,兼有瘀血阻絡;治則應滋陰補氣斂汗,兼活血通絡;用四君子湯、生脈散、玉屏風散、牡蠣散合方演變成“補虛斂汗方”治療,效果顯著。 師寶勝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多汗癥 1 例,其辨證為濕邪停滯氣化失常,陰陽俱虛證,以祛濕扶正立法,用茵陳五苓散加減治療后汗止,此后予人參健脾丸調理,隨訪 1 年未復發。 3、單純性多汗(功能性多汗)。此類多汗與身體原有疾病無明顯相關性或關系不密切,現代醫學檢查尚不能明確多汗的病因,或見于相對健康人群(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更年期綜合征等)。 針對本證型多汗,尚需要警惕、排除潛在疾病的存在(如腫瘤性疾病等)。 我們認為中醫學傳統所論的自汗、盜汗概念多歸屬于此型,仍可按自汗、盜汗或多汗(自盜汗并見)論治,該類多汗病程較長,可陣發性加重,具有不典型的周期變化;出汗可以自汗或盜汗為主,多自盜汗并見,出汗部位以上半身或頭面部為主,同時伴隨多種繁雜的其他臨床癥狀。 在治療方面,除遵循傳統自、盜汗治則以外,也應豐富其辨證論治內涵。 即雖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臨證邪熱郁蒸、瘀血內阻、濕熱互結、虛實夾雜等證型也并非少見,故應辨明陰陽虛實,或虛實夾雜之病癥。 嘉士健用針刺、走罐、二仙湯與酸棗仁湯加減,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沖任、滋陰斂汗除煩,治療更年期汗證 90 例,總有效率高達 95暢6%。 除用傳統治法治療以外,也有學者根據臨證汗出特點,辨證氣虛血瘀和瘀血內結、經脈不暢,治用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加減,益氣活血、活血化瘀而取效的; 另有學者用當歸六黃湯滋陰清熱、固表止汗,治療 尚有對汗證“從心腎論治” “從脾胃論治” “臟腑經絡辨證” 等的理論和實踐的總結,均豐富了單純性汗證論治的內涵。 查閱近 10 年來相關醫學文獻,尚未發現日、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