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一問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在現代用語中,“一問三不知”是大家都能熟練運用的一句俗語了,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見淺識短,無論別人問什么,都說不知道。比如,“小明上課時不用心聽講,對老師的提問一問三不知”。 ![]() 那么,“一問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是哪三不知,其本意又是什么呢?原來,“三不知”是有典故的。 據《左傳·魯哀公二十七年》所載:晉國的荀瑤帶領大軍伐鄭,鄭國往派人向齊國救援,齊王派田恒率軍前去支援鄭國。田恒,又稱田成子,是齊國田氏家族的第八任首領,是齊國的權臣,甚至還干過弒君另立之事(公元前481年,田恒殺死齊簡公,擁立齊簡公的弟弟為國君,之后,田恒獨攬齊國大權)。 ![]() 莊子在《南華經.胠篋》中就記載田成子盜齊國之事,指他為諸侯大盜,被稱為“田成子取齊”。這就成語“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由來。 兩軍對壘之際,齊軍中有個名叫荀寅(中行文子名寅,晉國貴族,中行氏卿族的最后一人,又作荀寅。彼時,其投奔在齊)的人報告田成子說:“有一個從晉軍來的人告訴我說,晉軍打算出動一千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的營門,要把齊軍全部消滅。” ![]() 田成子聽了大怒,罵道:“出發前國君有令,不要追趕零星的干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馬。晉軍就是出動1000輛戰車,我也不能避而不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回國后我要報告國君。” 對于齊王的特別交代,荀寅卻無從知曉,在沒掌握全面情況時,冒然進諫,不碰釘子才怪呢。于是,這才有了荀寅自我反省:“君子之謀也, 始中終皆舉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 ![]() 意思是說,聰明人謀劃一件事情,對其的開始(始)、發展(中)、結果(終)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后才向上報告。而我對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急忙報告,難怪拍馬屁拍到蹄子上,不會有好結果。 “一問三不知”就是由荀寅的這段話概括出來的。它的原意是對某一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都不知道,用來表示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知道。 ![]() 后來,“一問三不知”又演化為裝糊涂,假裝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比如,“有的人是事不關己,一問三不知”,揣著明白當糊涂。這樣的人,歷史上也大有人在,比如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就是此類中的典型代表。 蘇味道詩寫得好,比如,他的《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詠神都洛陽城元宵夜“端門燈火”盛況的古詩。洛陽城皇城城門端門的布燈習俗可以追溯到隋煬帝時期,至唐代已盛極一時。其詩曰: ![]()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游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這首元宵詩是詩人在一次正月十五夜詩歌比賽中的奪魁之作,也是深受后人推崇的佳作。詩中描寫了洛陽市民元宵之夜的歡樂景象。首聯寫燈火輝煌,成語“火樹銀花”即由此而來;頷聯寫人流如潮,明暗相間,縱橫交錯;頸聯寫夜游之樂,突出歌伎艷若桃李;尾聯寫人們對良辰美景的無限留戀。全詩色彩明艷,用詞準確,反映了詩人非凡的藝術才能。 ![]() 蘇味道不僅詩寫得好,仕途也非常順利,20歲舉進士及第,授予咸陽縣尉,跟隨裴行儉攻打突厥。武則天時期,歷任中書侍郎、集州刺史、吏部侍郎,曾兩度躋身相位。 但是,蘇味道在為人這官上,卻是個老滑頭,在位并沒做出什么突出成績來。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léng)(同棱)以持兩端可矣(《舊唐書·蘇味道傳》)。” ![]() 老蘇的這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模棱兩可,哪邊都抓不著(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模棱”。 其實,老蘇之所以如此不作為,是與其所處的時代有關的,因為,給武則天打工,那可謂是壓力山大,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將腦袋混沒了,得過且過,明哲保身,這才成了蘇味道信奉的最高準則。 而與“三不知”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歷史小故事,就是東漢名臣楊震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 楊震,字伯起,出身于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楊氏。楊震是當時的學霸,通曉經籍、博覽群書,大半生都開館授徒、教書育人,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征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赴任途中,路過昌邑,從前他推舉的荊州茂才王密正任昌邑縣長,便專門去看望恩師楊震。當晚,王密又送給楊震十斤黃金。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離開。 ![]() 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后漢書·卷五十四》) 其后,楊震被召入朝,先任太仆,后遷太常,再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位極人臣。但是,楊震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 ![]() 都說“好人難當”,這話還真有些道理的,與蘇味道相比,楊震的結局確實令人唏噓。直到漢順帝繼位后,才下詔楊震平反。 (圖片來自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