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的生理功能 清而稀的稱津--汗液、唾液、淚液津液是身體中的二種液體,中醫將清而稀的稱津, 我們經常講,你有什么著急的事情,跑的全身汗津津的,中醫的津指的就是身體的汗液、唾液、淚液和存在于氣血之中 (血清)。總之一句話,身體中比重清的體液叫做津。我們講這個飯特別對孩子的胃口,孩子吃的是津津有味,這里的津指的就是我們的唾液。 形容吃飯香 叫津津有味 濁而稠厚的叫液--關節液、腦脊液、消化液、尿液中醫把身體中濁而稠厚的體液叫液,主要是包括四種,關節液、腦脊液、消化液、尿液等。因為這些體液的來源,都是我們的一日三餐,通常合在一起稱為津液。 津液的現代解釋津液在現代醫學中被稱為體液, 由水和溶質 無機鹽、葡萄糖、蛋白質等物質組成 。體液是人體內除血液以外的一切液體及代謝物的總稱。 津液占身體的比重表占體重最多的是細胞內液,接近40%左右,120斤的人,這部分要占到50斤左右。第二多的就是占體重15%的組織間液, 第三多的就是占到體重5% 的血漿。 還有每天能產生 1000~1500毫升的唾液。產生1500~2500毫升的胃液,700~1500毫升的胰液,500~1500毫升的膽汁,500~1500毫升的小腸液,120~140毫升的腦脊液,產生不等量的關節腔液和汗、尿、淚、涕等等。 生命是有水組成的 地球上70%是海洋構成,人身體70%也是水組成,身體的這些水,構成了中醫講的津液,津液的多少,津液的質量,產生與代謝的過程,對人體的健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傳統中醫講,精氣神決定是否健康,氣血水決定一個人的疾病。 人體津液的來源津液來源于食物和飲水, 經食道入胃、小腸。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產物 ,中醫稱為水谷精微。通過腸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 這個過程中醫學稱為脾的運化功能。 心肺屬于上焦 , 脾胃腸為中焦 , 肝膽腎和全身主要的動靜脈、胸導管,以及輸尿管、結腸、直腸可以理解為下焦。所以中醫說津液以三焦為通道。 關于津液的相關中醫術語《黃帝內經》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入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這段話是中醫關于津液在人體中運行的全過程,古人已經講的非常明白了,大家想要用現代方式明白,到底古人在說什么?現有明白幾個中醫名詞。 肺氣宣發:津液在進入人體上焦時,通過肺臟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氣的過程叫肺氣宣發。 肺氣肅降:血液經過肺循環后入體循環的過程,中醫稱為肺氣肅降或者通調水道。 人體組織細胞代謝產生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廢料),由三焦水道下行,期中含有的可以回收的物質,蛋白,糖等等,由腎小管的過濾,腎小球的回收,相當于人體原尿產生的生理過程,中醫叫水液歸于腎。經腎陽的蒸化 回吸收后,藏于膀胱 , 并形成尿液排出。 水精四布 ,五經并行:運行于三焦的津液于孫脈滲入組織間隙 , 這部分津液稱為衛氣 , 是滋潤、濡養組織、細胞的體內水庫, 現代醫學稱功能性細胞外液, 具有蓄水和供水作用。通過以上各有關臟腑的作用 , 津液的輸布可以外達皮毛,內注臟腑 , 滋灌全身各組織器官 ,《黃帝內經》把這個過程稱之水精四布 , 五經并行。 全身的津液, 由于神經一內分泌的正常調節, 每日攝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平衡的, 消化液每日分泌總量可達 8000毫升左右, 但絕大多數在回腸末段和右半結腸重新回吸收,只有 100毫升左右水由糞排出。 血汗同源: 正常人每天通過皮膚蒸發水分達 600毫升,中醫學對汗比較重視 , 認為是由津液所化 , 津液與血液相互滲透, 故稱“汗為 心液”, 心陽虛則自汗 , 心陰虛則盜汗。 中醫學認為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許多臟腑病變都可造成津液平衡失調,生成不足或喪失過多就會出現傷津、脫液,如果是運輸分布發生問題,水液停滯就會出現痰飲水腫。 例如中醫臨床經常講的水飲凌心的心慌,水氣射肺癥則出現咳喘、津傷肺燥的干咳、胃燥則渴腸燥大便干燥等。 中醫理解津液的作用一,津液是人體重要的組織成分,占人體總體重的 60%, 其中 40%分布于細胞內。 二,津液是運輸的載體,人體從外界攝入的營養物質必須通過細胞外液 , 才能進入細胞 , 細胞的代謝產物 , 也通過細胞外液,再經有關器官排出體外。 三,津液參與體溫調節、酸堿平衡調節及部分激素的運輸。 四,津液起潤滑和保護作用,如關節液、胸腔、心包腔液、淚、唾液等的潤滑作用。腦脊液、體液免疫物質對人體的保護功能。 為啥天天喊養生,健康還不能拿滿分?哪些觀點是偽科學? 那些觀點是真中醫,每天8分鐘,跟隨一指老師,讓我們了解真正的中醫,#清風計劃##健康真探社# 學中醫,用中醫,愛中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