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曝光是一種表現力和藝術感極強的攝影創作方式,它的核心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做加法”,即把兩次或兩次以上獨立曝光,疊加在一起組成單一照片。 隨著數碼影像技術的發展,后期制作多重曝光作品變得更方便快捷,效果更好。以很多人都在用的 Photoshop 為例,只要你掌握了圖層混合模式的應用,后期制作起多重曝光作品會很得心應手。 “混合模式”,是指圖層相互疊加的運算方式,在 PS 的圖層面板上方左側開啟,總共有 27 種,分為 6 組: 其中,和多重曝光特效有關的是前 3 組:加深組(變暗、正片疊底、顏色加深、線性加深、深色)(正常、溶解),減淡組(變亮、濾色、顏色減淡、線性減淡、淺色)與對比組(疊加、柔光、強光、亮光、線性光、點光、實色混合)。 這些混合模式具體都有些什么作用呢?要想說明白這點,我們得先明確 3 個概念:“基色”“混合色”和“結果色”。 在圖層面板中,基色指下方圖層的顏色,混合色指上方圖層的顏色,結果色指基色和混合色混合之后的顏色(因混合模式而異)。 在制作多重曝光效果的時候,我們要考慮素材照片在圖層中的上下位置(基色、混合色),因為這影響到多重曝光的最終效果,也就是結果色。 1. 加深組 加深組包含了 5 種混合模式,它們的使用效果和原理類似,都可以使圖像變暗,在混合過程中,混合色圖層中的白色會被基色圖層中較暗的像素替代。 簡言之,就是最終畫面效果是由兩個或多個圖層的深色像素相加而來。所以在選擇素材照片的時候,淺色背景和淺色主體是較理想的。 第一步,先拍好多張參與合成的,符合淺色背景和淺色主體的素材照片: 需要注意的是,參與合成的多張照片最好都在平光環境下,以固定機位和相同曝光拍攝。可以用三腳架固定機位進行連拍。 把這些素材全部導入 PS,并依次重疊: 因為導入照片后圖層面板中的混合模式默認是“正常”,所以我們目前只能在工作區中看到位于最上方的“圖 06”的圖像。 現在點擊圖層面板上方左側“正常”,出現了混合模式的下拉菜單,左鍵單擊選擇“變暗”: 于是,在工作區中的圖像效果呈現出了圖 05 和圖 04 兩張照片疊加的效果: 通過觀察不難發現,兩個畫面當中共同的淺色像素得以保留,只有深色的像素相互重合疊加。 同理,我們在圖層面板中選中圖 05,將混合模式由默認的“正常”更改為“變暗”,便可以得到三圖疊加的效果。在此過程中,圖 06、圖 05為混合色,圖 04為基色。 稍微調整一下整體的曝光和色彩,最終結果就出來了: 2. 減淡組 減淡組與加深組的效果正好相反,它們可以使圖像變亮,最終畫面效果是各圖層的亮色像素相加而來。 因此,可以利用一張曝光過度和一張曝光不足的照片制作多重曝光效果,或者可以結合人或景物的外形輪廓、圖案的特點來構思。 我們選取一張深色的汽車照片,和一張亮色的植物照片來進行合成: 將兩張照片導入 PS,根據減淡組混合模式原理,我們將深色的汽車照片作為基色,將亮色的植物照片作為混合色。 然后,將混合色圖層的混合模式更改為“濾色”(可根據偏好的畫面效果選擇減淡組中的混合模式),結果色便在工作區中呈現。 由于兩張照片的亮色像素比較分散,通過亮色組混合模式“濾色”混合后,結果畫面比較雜亂。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分別調整基色和混合色的曝光強度來改善。 最后,對整體曝光和色彩稍作調整,便得到了最終的多重曝光效果圖像: 3. 對比組 對比組包含了 7種混合模式,都可以增強圖像的對比度反差,最終畫面效果是由兩個或多個圖層的像素之間積累疊加,中灰消失,亮色遇到亮色則更亮,深色遇到深色則更深。 因此,應拍攝或選擇主體對比度較高,背景對比度較低的照片素材。我們選擇這樣的兩張照片來進行合成: 可以看出,左圖的主體人物因為較高的對比度而突出,背景有大量的深色像素且對比度不高;而右圖整個畫面偏灰,對比度低,接近中灰的像素相對較多。 把這兩張照片導入軟件,人像為基色,風光為混合色: 選中混合色圖層,將混合模式改為“點光”(可根據偏好的畫面效果選擇對比組中的混合模式)結果色便在工作區中呈現: 從目前的結果色來看,畫面整體中灰減少,對比度增加,但主體人物并不突出,背景因混合了來自混合色(風光)的樹枝細節而顯雜亂。 現在我們需要減少這些樹枝來簡化畫面,借助對比組混合模式的原理,只要讓樹枝的影調接近中灰就可使其消除。鼠標左鍵選中混合色圖層,調整該圖層的影調(Ctrl+L)。 于是,結果色在工作區呈現: 然后,對混合色圖層添加矢量蒙板。用帶有適量透明度和適量流量的軟畫筆對混合色進行取舍: 最后,微調整體結果色畫面影調,即可告成。最終結果如下: 用“混合模式”實現多重曝光效果的方法非常豐富。每一種混合模式都有與之對應的效果,若將多種混合模式同時運用更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無論使用哪種模式,你都需要通過明確變量來理清思路。“混合色”通常就是可供操作的變量,而“基色”最好作為定量,從這個思路上去訓練和探索應是更有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