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濟眾(1923.7-1987.7.18),陜西勉縣人。1946年從師趙望云學畫,參加革命后,在陜甘寧邊區文協工作,后于中國美術家協會西安分會國畫研究室從事創作,為“長安畫派”主要畫家之一。“文革”開始即遭批斗關進“牛棚”,直至1970年,而后全家下放到陜西洋縣白石山莊。1972年至1976年在漢中地區文化館輔導群眾美術。1978年調回西安致力于恢復美協陜西分會及重建美術家畫廊。1982年創辦陜西國畫院。生前曾任陜西國畫院院長,為中國美協常務理事,美協陜西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書協陜西分會副主席,陜西省文聯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陜西省政協常委。擅長中國畫。《蘭州黃河大橋》獲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溪柳迎春》等入選第三屆全國美展;《沙鳥聚相親》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蜀道一瞥》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擔任背景設計的水墨動畫片《牧笛》和《鹿鈴》分別獲丹麥安徒生童話片國際金質獎和蘇聯電影節最佳美術片獎。自1980年始先后在山東、陜西、北京、廣州舉辦個人畫展,1988年分別于中國美術館、日本京都文化博物館舉辦“方濟眾遺作展”和“方濟眾遺墨展”。出版有《方濟眾畫輯》、《方濟眾畫集》,著有《山石樹木技法》等。 方濟眾的國畫有著明顯的與其它藝術形式不一樣的地方。傳統的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而方濟眾的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則講求“以形寫形”。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方濟眾的國畫是“表現”的藝術。 方濟眾對繪畫臨摹的重視,他在《畫品》中的“姚云度”條下提到時人偽姚云度畫,“戴逵”條下提到畫工臨戴逵畫,“劉紹祖”條下提到劉以摹寫畫跡著稱于世。宋中書侍郎虞龢在《論書表》一文中,例舉富于書法藏品的收藏家有桓玄、劉毅、盧循素、新渝惠侯等,其中,新渝惠侯“雅所愛重,懸金招買,不計貴賤”,所收書法“招聚既多,時有佳跡”。在談到當時書法消費的盛行時,虞龢更是說:“西南豪士,咸慕其風。人無長幼,翕然尚之。家贏金幣,競遠尋求。于是京師三吳之跡,頗散四方。”然而,檢索六朝文獻,尋找能夠顯示繪畫消費盛行的能與《論書表》相類的記載,卻一無所獲。對此,唐初中書舍人斐孝源似有覺察,他在序言中,言及魏晉的繪畫時,僅說:“及吳魏晉宋,斯道始興。”用詞之慎,與形容書法消費“人無長幼,翕然尚之”相去甚遠。 60年代崛起的長安畫派,提出“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主張,可謂當時藝術變革的佼佼者,而方濟眾先生是其中一員。方濟眾先生的藝術特點是將現實生活導入田園詩情化的藝術感受之中,從而變革了傳統山水模式的格局,將傳統山水畫變化為以現實生活形象為特征的樸素親切感人的田園風景模式。從而確立了自己在中國山水畫中的地位。方濟眾先生是位重自然性靈的畫家,早年故鄉的清風明月,巴山蜀水自然環境的心靈滋養,形成其內秀的性格氣質。如果我們以其與同時期的畫家趙望云、石魯先生的作品比較便可看出:趙先生樸拙敦厚,畫中有倔勁,注重自然形象刻畫,石先生奇倔外向,重情感張揚,方濟眾先生則重自然本性的抒發。這便形成了方濟眾先生自己的藝術特色及獨特的藝術魅力。 方濟眾的人物畫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方濟眾的人物畫,追求的是一種崇高而絢爛的美,其間,不乏哲思和詩意的存在。 方濟眾是中國現代倍受關注的國畫家,評論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國畫更是膾炙人口。方濟眾的畫,讓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什么時候,這個世界,能少一些欺詐,少一些執著,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