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明的滅亡,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是:當時的大明正處于小冰期,被天災連累所亡。 時至今日,這種觀點越來越流行。因為寫史書的古人并不懂什么叫小冰期,所以現代人在接觸了自然科學之后,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地興奮:原來明末是小冰期啊,難怪因此而亡! 古人雖然不懂什么是小冰期,但“明亡于天災”的說法卻是一直都有的。在我看來,這種觀點很受既得利益集團的青睞,因為這種觀點可以幫他們背黑鍋。 平心而論,明末的天災影響的確很大,但僅憑這一點,根本無法擊垮一個強大的帝國,先來看一段史料。 從事顧君恩曰:金陵居下流,事雖濟,失之緩。直走京師,不勝退安所歸,失之急。關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一,宜先取之。——《明史》·李自成傳 李自成謀士顧君恩所說的,是他對西北戰略地位的評估。在他說這番話的時候,西北不但是整個大明災情最嚴重的地區,而且已經經歷了近二十年的戰亂。 可在顧君恩看來,西北依然是戰略要地,經濟并沒有崩潰,比起江南和北京地區而言,西北更重要。當然,這里面有李自成從西北起家的因素,但如果西北已經崩潰,顧君恩也不會出這種主意了。 要知道,當時的李自成坐擁十多萬大軍,如果經濟狀況不佳,他回西北豈不是自尋死路?換言之,如果西北沒有發生動亂,整個西北的情況只會更好,絕不至于成為大明的拖累。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明之所以會滅亡,天災頂多就是個引子。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整個大明擁有大量的資源,卻無法為大明中央政府所用,而是被既得利益集團搜刮一空。 因為政府一片赤字,所以社會一片貧困。 在大明滅亡前夕,整個社會依然維持著畸形的繁榮。 都說東林黨憂國憂民,可東林領袖錢謙益卻擁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情人,名叫柳如是;東林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也擁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情人,名叫李香君。 這兩個女人絕對是明末的天皇巨星,可號稱憂國憂民的東林黨人卻能與這些天皇巨星整天花前月下,官僚集團是什么德性?看看這種現實就能明白了。 官僚如此,軍閥也好不到哪去。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妓陳圓圓,就是軍閥吳三桂的情人。 這幾位位高權重的大佬尚且如此亂來,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僚和軍閥會怎么做?自然是上行下效,或者說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層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下層隨時面臨餓死的危險,這就是明末的魔幻現實。 當李自成殺進北京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官僚集團,這也是他最終沒能與官僚集團形成合作,最終黯然退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對于李自成這樣起于草莽的梟雄而言,恐怕早就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點:無論是士紳、官僚還是軍閥,全都不是好東西。 這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仇富,而是自然而然地階級對立。在階級矛盾尖銳的局面下,無論這個國家處于何種階段,都有可能突然死亡。 在這種極端的階級矛盾面前,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就是一個笑話。 處于崇禎皇帝的位置,他坐在皇位上非常風光,可實際上,他只是一個即將破產的老板而已。 賬本被他牢牢捏在手里,可翻來翻去全是爛賬。在這種背景下,崇禎皇帝除了不停地加稅之外,根本想不到其他方法。 但加稅就是一種飲鴆止渴的手段,至于什么時候毒發身亡?這就要看運氣了。 但這種種亂象,隨著大清的入關而有所緩解。 原因也很簡單,大清入關后,最初統治的地區是被戰亂困擾多年的北方地區,而經濟發達的南方地區,還在大明的控制之中。 這樣一來,大清的勢力范圍并不大,而且又是一個新興的政權。雖然他控制的社會資源較少,可調動的社會資源卻并不少。 當時的大清,并沒有令人聞之色變的官僚集團。在皇太極面前,不管是漢人官員還是滿人官員,都乖得像寵物狗一樣。 當時的大清,并沒有令人聞之色變的軍閥集團。皇太極繼位之初,還是四大貝勒共存,但是皇太極把他們挨個收拾出局了。 而當大清統一全國的時候,整個國家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被李自成重創,暫時元氣大傷,所以大清可以相對輕松地接收大量社會資源。 新王朝必然會有新氣象,大清當然也不例外。在大清的統治之下,整個官僚集團開始蟄伏,偶爾有人不服,也很快被大清收拾得口吐鮮血。 比如說,大清初年發生的“奏銷案”。 大清中央政府為了清查欠糧,曾對江南某地進行重點清理:誰敢欠糧,一律嚴懲不貸。所謂的嚴懲不貸,就是有功名的革去功名,有官職的全部降級。 在“奏銷案”中,被革去功名的讀書人和受到降級處分的官僚,大約有一萬多人。 有一位老兄名叫葉方靄,他是探花,有功名在身,大清官員在清查欠款時,發現葉方靄欠了政府一文錢。 為什么會發生欠一文錢的事呢?絕不是什么“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的狗血故事,而是葉方靄想給大清中央政府一個下馬威:你不是說欠款就革去功名嗎?我堂堂探花就欠你一文錢,你能把我怎么樣? 如果他面對的是崇禎皇帝,我估計崇禎皇帝還真不能把他怎么樣。問題是,他面對的是大清皇帝,所以當場被革去功名。 這種人屬于腦子糊涂,還以為是在前朝呢。 都說朱元璋稱帝之后,每次興大獄動輒都是幾萬人,來看看大清的手段,同樣十分狠辣。 他們為什么敢這么玩?因為在新王朝建立初期,前朝的既得利益集團遭受重創,新朝的既得利益集團還未成長。 在這種背景下,皇權自然可以為所欲為:只要看你不順眼,你大聲咳嗽都有可能是罪過。 后世讀者說起“奏銷案”,都切齒痛罵大清的殘暴,可我讀到這段史料的時候,心里卻是說不出的快意:大明為什么滅亡?從士紳到官僚,乃至整個讀書人團體都有重大責任。明亡以后他們的日子會更好過?太天真了! 都說崇禎皇帝殘暴,十七年時間換了十九位首輔,可就算如此,整個大明的官僚集團還是整天陽奉陰違。事情辦到這一步,我完全看不到崇禎皇帝的殘暴,只能看到他的可憐。 大清之所以能在關內站穩腳跟,是因為他們摒棄了自己曾經的強盜思維,不再是打下一個地方之后,掠奪一番就走人,而是開始嘗試著,成為這個地方的主人。 有了主人思維之后,大清開始嘗試著重新分配社會資源,雖然沒有達到“打土豪分田地”的程度,但老百姓的負擔被減輕不少,原因是亂七八糟的稅收被廢除。 上述原因,是從大清的主觀角度來考慮的。如果從客觀角度來考慮,那就是經歷多年戰亂之后,人口壓力相對減輕,舊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幾乎被連根拔起。 在這種主客觀條件都具備的背景中,大清開始當家做主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