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 經脈》(第五段,足太陰脾經循行的路線、常見的病證、治療方法) 【原文】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是動則?。荷啾緩?,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 (足太陰脾經動畫示意圖: ![]()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意思是:脾的經脈足太陰經,起始于足大趾的末端 - 隱白穴)。 隱白穴位置圖: ![]() “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后,上內踝前廉,”-(注:[1]白肉際手足之掌(或跖)與指(或趾)都有赤白肉際,掌(或跖)與指(或趾)的陰面為白肉,陽面(即生有毫毛的那一面)為赤肉,二者相交界的地方即為赤白肉際。 意思是:沿著足大趾內側的赤白肉際,通過足大趾本節后方的核骨,上行到達內踝的前緣。) “上踹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 【校注】14. 踹:《素問.陰陽離合論》王冰注引文及《甲乙經》、《太素》等均為“腨[shuàn ]”,可從。下“腨”字同。腨,腓腸肌部,俗稱小腿肚?!墩f文.四下肉部》:“踹,腓腸也?!?/div> (意思是:上行到達內踝的前緣,再上行至小腿的內側,然后沿脛骨的后緣,與足厥陰肝經相交會并穿行至其前方,此后再上行經過膝部、大腿之內側的前緣。) “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意思是:進入腹內,而聯屬于本經所屬的臟腑--脾臟,并聯絡于與本經相表里的臟腑--胃腑,然后再向上穿過橫膈膜,挾行于咽喉兩側,連于舌根,并散布于舌下;) “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意思是:它的支脈,在胃腑處分出,上行穿過膈膜,注人心中,而與手少陰心經相銜接。) “是動則?。荷啾緩?,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意思是:足太陰脾經之經氣發生異常的變動,就會出現舌根強直,食則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滿,時時噯氣等癥狀;) “得后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校注】15.得后與氣:得大便與矢氣。 (意思是:在排出大便或矢氣后,就會感到脘腹輕快,好像病減輕了,感到身體沉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 【校注】16. 溏、瘕泄:溏,指大便稀薄。瘕泄,此指痢疾。 (意思是:足太陰脾經上的腧穴主治脾臟所發生的疾?。?/div> 如舌根疼痛,身體不能活動,食物不能下咽,心中煩躁,心下牽引作痛,大便溏薄,痢疾,水閉于內以致小便不通,面目皮膚發黃之黃疸,不能安靜睡臥等。 勉強站立時,就會出現股膝內側經脈所過之處腫脹而厥冷的病象。此外,還有足大趾不能活動等。) “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意思是:治療上面這些病證時, 屬于經氣亢盛的就要用瀉法, 屬于經氣不足的就要用補法; 屬于熱的就要用速針法, 屬于寒的就要用留針法; 屬于陽氣內衰以致脈道虛陷不起的就要用灸法; 既不屬于經氣亢盛也不屬于經氣虛弱,而僅僅只是經氣運行失調的,就要用本經所屬的腧穴來調治。 屬于本經經氣亢盛的,其寸口脈的脈象要比人迎脈的脈象大三倍; 而屬于本經經氣虛弱的,其寸口脈的脈象反而會比人迎脈的脈象小。)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皇帝內經》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