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樹洞里真的收到過很多男性讀者的來信,說他們放不下一個人的心情和態度,其實和女性沒有什么兩樣,感情的事情就是誰入心了,誰就知道那種痛苦。并不是說男性就天生的比女人更絕情,而是在各種選擇當中,男性一樣充滿了無奈。那么我們首先來明確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么多在婚外發生的關系當中,那么多人會覺得自己很難放下的案例,為什么對于很多婚外的人,反而成了他心中的白月光,就是成了他內心當中總是實現不了的夢一樣?我樹洞里收到過一封來信,她說,是在婚姻后遇到了“初戀”,并不是說以前的初戀情人回來找她了,而是她在結婚之后才遇到了真正讓自己內心打開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戀愛,才是初戀,但是這種感情本身又帶來很強烈的禁忌,所以讓她非常難受。想愛,但是不敢全身心的投入,就算想投入,也害怕受到更多的傷害。我調侃過一句,開過光的不一樣?真還是調侃,但為什么婚姻里面的人,遇到真愛的概率反而會更高?這里面有沒有心理學方面的依據?記得《晝顏》里面有一句話:真正的愛情是在婚姻之后才懂得的。就是說很多人可能在結婚之后才懂得自己真正的需求,特別是對兩性方面的需求是什么,而之前步入婚姻可能是年齡到了,或者身邊人都結婚了之后,我也想結婚后都選擇。這里面涉及到一個心理學上的術語:依戀關系。為什么有的人結束婚姻的時候,不會很痛苦,反而在結束婚外感情的時候,會覺得痛不欲生?因為從情愛的角度來說,和婚姻里面的人,她就沒有產生很深的依戀關系,情感上依戀沒有產生,自然對這個人就是一種合作伙伴式的關系,但是和婚外的人,可能會產生很深很深的情感鏈接,雖然是單方面的,但是會讓她很難很難放下。 前兩天收到過一封男性讀者的來信,他不給完整公開,但是內容方面最能體現我今天寫的話題,他對婚內的人沒產生過依戀關系,對于婚姻里的另一半來說,更多是一種合作伙伴。 但是某天他突然遇到一個能交流,各方面都覺得很合拍的人的時候,他會用自己最深的柔情迷戀上這個女人,但后來女人還是離開了他,然后他痛不欲生的來信,他說了很多,其實有一句話很能夠反映這種心理: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們那么多天的美好回憶,那些渾然天成的三觀默契,我不會忘記你帶給我的幸福感,甜蜜感,滿足感,這些都永遠占據我內心的一個角落,化為亙古不變的璀璨的鉆石。 感情的事情真的很難說清楚,有些可能你一起生活了幾十年,但是從來沒有過給你精神上震撼,或者很深依戀的想法,但是有些人可能就是短短的幾天,卻讓你產生了很深很深依戀,這種依戀甚至會持續一生。所以這位來信者,雖然知道和那女人有很多很多的不可能,因為太多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了,但是你說讓他內心當中,放下這個人,也很難很難,只能依靠他自己的造化或者忙碌的生活,漸漸的沖淡對一個人的回憶。只有真正入心者,才可以讓你難以放下。很多可能就算有過身體關系,如果不曾有過很深層次的交流,其實身體的記憶并不會讓自己留存多久。但是精神的記憶卻不一樣,可能你會迷戀上那種感覺,就是會覺得這個人真的很懂我,真的可以和他一起很舒服,和他一起好像就是回到母胎般安全的感覺。對,就是那種你不斷去尋求安全感,情感上的安全感,剛好在這個人身上你可以感受到的感覺。這個時候,就算你有什么樣的世俗束縛,你有多少的現實困難,其實你也知道,自己放不下這個人了。我們為什么需要愛?為什么會不斷的尋求愛?因為我們在尋求那種在母胎當中最踏實和安全的感覺。我們想要那種很深的依戀關系,你和這個人相處在一起就像回到那種在母胎當中被呵護的愛。最近在閱讀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三部曲》,講到最多的是孩子對母親的依戀,特別是在嬰兒時期,為什么孩子在幾個月以后會對母親產生很深的依戀關系,如果母親稍微離開下他,他就會哭鬧,或者尋找媽媽,因為母親是第一個讓孩子產生很深依戀關系的人。 盡管這些孩子的依戀行為也會指向其他熟悉的家庭成員,但是對母親的依戀總是最早出現而且最強烈也最持久。 如果孩子在幼兒時期沒有形成這種很強烈的依戀關系,譬如可能因為母親不在身邊,他總是在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環境當中,需要熟悉不同的人,那么他會對誰都產生不了很深的依戀,到了成年之后,他的情愛模式可能就是他并不需要和另外一個人建立多深的依戀關系,他只需要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就很好了。而有著很深依戀需求的人,就會去尋找那個能夠給自己像母胎般安全的關系,心理學上就說,成人之間的愛情,其實是童年心理的投射,很多情感關系,其實和你童年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在這個尋找的過程當中,某個人能夠給到他很深的依戀,自然會是他最難忘的人,就像如果母親從小把你帶大,你最難忘的也會是母親一樣。但是如果不能給到你很深的依戀,僅僅是因為荷爾蒙的沖動,或者一種簡單的好感,彼此不咸不淡的交流幾句的關系,很難讓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有多深入的發展。難以忘記,是因為你曾經那么依戀一個人,你甚至會覺得,她帶給你的快樂,就是此生你最快樂的時候,你曾經在她那里獲得如此大的安全感,你會懷念那種感覺,甚至成為你心目中永遠的白月光。可能在那個時候,你的愛剛好被極大的滿足過,不管結果如何,有這么一個人打開過你的情感世界,讓你覺得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不是荒蕪的。愛的意義可能就在于此,并不是說,你愛一個人,就會需要一個結果,而是這個人讓你知道,原來自己可以去這么愛一個人,原來自己愛一個人的模樣會是這樣的。 從邏輯上來說,‘依賴’一詞表示的是個體及他人存在為依靠,因此是一個功能上的參照;但這里依戀是指代的是一種行為形式,因而是純描述性的。由于兩者意義不同,我們可以看到,依賴在出生時處于最高值,隨著個體的成熟逐漸穩定減少,而依戀在出生時是完全沒有的,一直到嬰兒六個月以后才明顯變得強烈起來。 ——《依戀三部曲》 那么在我們的很多婚姻關系當中,兩個人是有依賴,但談不上依戀。依賴是因為我們在經濟上和育兒上,都需要彼此的合作,我們需要分工合作,才可以讓彼此沒那么勞累,譬如經濟上可以分擔一些,育兒上可以減輕一些負擔,但這是依賴的部分。依戀的關系是你真正的想靠近這個人,你在心理上真正的想這個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很多婚姻是從依賴開始,因為我們是想找一個依靠,但是后來,個體逐漸成熟了,覺得這種依賴慢慢的可以減少了,譬如個人的經濟能力提升了,孩子也長大了,合作育兒的功能在減弱的時候,內心當中就會尋求更深刻的依戀關系。而一旦尋找到這種依戀關系,自然會比這種依賴關系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所以樹洞里會有那么多愛而不得,或者念念不忘的故事。樹洞里收到過這樣的詩,她說,火養,你應該懂得這種心境。我曾在寺廟前轉動經筒 來求這一世或下一世 與你結一段塵世的緣 我以為經歷一段又一段的波折和苦難 你是前行的光亮 讓我看到希望 于是只管向前 我把最純真熱烈的自己給了你啊 像春天 一席盛筵 目光、性情、色與味 友誼 以及比友誼更深 我曾以為你也會那樣愛我 能感受到我的內心 幸福或者疼痛的顫抖 因為我是如此得愛你 后來 我走了很遠的路 發現還是獨自一人 那個說愛的人 背影早已隱沒在黑暗里 而我 終于在人性的斑駁當中 承認了自己愚昧的、一廂情愿的愛 現在 它已是傷害。 我說,走了很遠的路,可能這個人已經成為影子般的存在了,但還是會偶爾出現在夢里,但是真的走遠了,就在夢里出現的時候,你還是會淚水漣漣,還是會忍不住想,他會如何? 但白天醒來,還是告訴自己說過去了,往前走,走了很多很多年,還是會入夢,甚至會想對方是否也會這樣想自己,但是就是需要放下了,很多時候并不是說,不知道其實本來就是兩個世界的人,而是你還是想著,曾經這個人給過你的感覺,是那么清晰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