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東喜趣民俗 曬新娘 過去,在曲溪鎮(zhèn)圩埔村正月十七、十八日,鄉(xiāng)里舉行游神賽會,晚上在村里的大灰埕上演潮劇。就在戲臺的前方,約定俗成地站著一排村里今年結婚的新娘。她們大都由婆婆領著,大概從晚上七時半出來,一直站到晚上十點多。新娘們靜靜地站著,任憑人們看、評、品。大家看看誰家新娘漂亮、評評誰家新娘賢惠、品品誰家新娘高雅。新娘們一起出來曬一曬,這是那些還沒結婚的小伙子最留戀、最起哄的場合。這樣,那邊的戲臺上鑼鼓喧天,這邊小伙子的起哄聲也一浪高過一浪。整個村子真是熱鬧非凡,真是較為喜趣的民俗。后來,不知何因這個民俗取消了。 貼對聯(lián) 貼對聯(lián),是我國一項重要民俗,特別是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更是少不了的事,一般是在大門上貼一副對聯(lián)。但在揭東縣地都鎮(zhèn)烏美、楓美村一帶,人們的貼對聯(lián)的習俗有些與眾不同。他們一般在結婚、生男孩這些喜事的時候,都習慣買一副對聯(lián)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特別是在春節(jié),自家大門貼對聯(lián)是不用說的,人們還要在每個窗戶貼對聯(lián)(大多只貼橫批);更重要的是要買一副對聯(lián)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這樣,祠堂的門面就有許多副對聯(lián),這樣紅彤彤的一大片,自是喜氣盈門了。有喜事就到祠堂貼對聯(lián),有一種向族人報喜、展喜的心理;又有向祖先報喜的意愿,因為祠堂大多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這種方式,在現(xiàn)實和心理上都皆大歡喜,是較為獨特有趣的民俗。 揭陽篾織 篾織,是揭陽特有的一門民間藝術。起源于20世紀初,興盛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揭陽民間藝人將“薄苦竹”抽成柔如絲,薄如紙的小篾條,然后以靈巧之手織成各種工藝品,如花籃、竹扇、籮筐等各種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再在上面織上人物、花卉、書法、圖案等,可謂巧奪天工。 20世紀初,揭陽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藝人,首創(chuàng)篾織工藝。林自幼聰穎過人,詩詞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在此基礎上,又潛心鉆研篾織工藝,他所織的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楷書篆字,端莊秀麗。1936年,林仲仁創(chuàng)作的一幅作品為一大學生帶往南京參加比賽,獲第二名。1943年林仲仁應邀為揭陽“程新合幾鋪”編織屏文8幅,此后又為霖磐東洲老四賢太史第編織屏文8幅,每套均織字1200多個,屏字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點劃織成浮雕狀,清晰醒目,神韻俱佳。林氏還編織過一小蟹籃,其小如指頭,籃紋精細,籃里有數(shù)只海蟹,活靈活現(xiàn)。1954年,林仲仁還為潮汕文工團編織毛主席像一幅,屏文10幅。其高超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繼林仲仁后,又涌現(xiàn)了許多篾織工藝的能工巧匠,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陳大綾。陳大綾所織動物花鳥、篆書楷書玲瓏精美,1954年他織成二把竹扇,上面織《八仙過海》人物畫,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工藝十分精致。他曾獲汕頭地區(qū)工藝美術二等獎和優(yōu)秀獎,其精心制作之梅蘭竹菊畫屏,被選為國家禮品,由中央領導帶往海外贈送國際友人。 行彩橋 行彩橋,是元宵節(jié)期間潮汕地區(qū)所保留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傳承了幾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 行彩橋活動目前在潮汕僅發(fā)現(xiàn)兩處,一在榕城,一在洪陽,兩地古時雖不同縣,但現(xiàn)今同屬揭陽市,故稱行彩橋為揭陽所獨有,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頭橋”,行彩橋的由來,《揭陽縣志》中并無記載,但民間卻流傳著兩種相關傳說,其中有一則為凡間傳說:相傳古時榕城一貧窮人家育有一對兒女,女為長、子為次。長女出嫁后,因娘家人手不足,發(fā)展不快,多被歧視,后常回娘家?guī)兔Γ幸荒暝?jié)期間回娘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彩,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今榕城行彩橋時還保留有“回娘家”的習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兒偕同夫婿在行彩橋前或行彩橋后一同回娘家,當晚娘家除要煮甜圓接待之外,還要事先準備一盞新花燈點亮后送給女兒帶回家,因潮語“燈”與“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圓的習俗,“送燈食甜圓”之舉實為娘家祝福女兒家“財丁興旺”!另一則為神話傳說:據(jù)傳古時某日,榕城一村民夢見城中將發(fā)大水,一位神仙告訴他,發(fā)大水時天空中會架下一座彩橋,只要人們行過彩橋且不回頭的話便會平安無事。按照仙人的指點,全城人民果然逃過了這場災難,后來便有了行彩橋的習俗,且行彩橋時不能回頭也不可從原橋返回。這一傳說雖為今人所編造,但也為傳統(tǒng)的行彩橋活動增添幾分神奇色彩。 行彩橋具有較強的傳統(tǒng)性和民俗性,多為民間組織的自發(fā)行動。以石獅橋為例,石獅橋自1990年成立彩橋會以來,彩橋活動從未間斷,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在擼伯、楊少波、黃學楷、陳克茂等熱心人士的推動下,年年推陳出新,越辦越精彩,越辦越吸引人。另外,行彩橋往往被賦予“行橋行興行靈精(精神)、行興行財情(興旺)、行興行高升”等良好愿望,因而每年“行頭橋”時,自發(fā)前往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單人單程計不下十五萬人次,近兩年來更是高達二三十萬人次,參與人群也由原來的榕城居民逐漸延及城郊以至全市各地,近年來更有汕頭、潮州、豐順等周邊城市的民眾前來參與,一些外地客人和外來打工者也漸漸喜歡上這一潮俗活動并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一座寬僅七米、長約二十米的小橋在一夜之間單向通過如此龐大的人流量且年年秩序井然,堪稱世界奇觀。至于正月十六“行尾橋”,由于過完元宵節(jié)后人們已經(jīng)開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因而“行尾橋”多為市民所淡漠而顯得冷清。 不管是豐富還是簡單,不管是榕城還是洪陽,兩地的行彩橋活動在流傳了幾百年后仍能為廣大民眾所青睞,足見其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為可喜的是榕城行彩橋活動已于去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果借此加以包裝推介的話,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為揭陽的一張文化名片來助推提高揭陽的知名度。 揭陽舞獅舞獅 在我國源長流遠,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期時漢人流行“假面戲”,把人扮成獸,模擬野獸的形狀作表演,其中獅子舞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項活動。唐代,舞獅是一種宮廷的娛樂活動,唐人稱舞獅為“五方獅子舞”。 獅子是“百獸之王”,古代人認為獅子能驅魔降邪,屬祥瑞之物,蘊含著“消災除害”、“預報吉祥”的含義。他們把這吉祥瑞獸擬人化,賦予舞蹈動作,并由簡單的跳躍,手舞足蹈,逐步改進,變換動作而演繹成為民間藝術和傳統(tǒng)民俗文化。 我國傳統(tǒng)舞獅,有北獅南獅之分。舞獅講究技巧,是一門融武功、舞蹈、技巧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北獅表演形式,多為雌雄共舞或大小群舞。舞獅人藏于獅內,表演動作輕巧靈活。常以溫順、柔和、輕松、歡樂等氣氛。北獅伴以京鑼、鼓、鈸等輕快節(jié)拍樂器,主要象征吉祥、和平、歡樂,人們稱之為瑞獅。南獅表演時,一般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人扮成手執(zhí)葵扇的笑面佛或扮成手持彩球的武士。表演時由笑面佛或武士出場引路,獅子后面跟著鑼鼓隊,這時隨著鼓點的輕、重、快、慢,獅子的表演千姿百態(tài),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騰挪跳躍,時而昂首仰視,時而俯首匍匐,并做出搔頭、朝拜、舐毛、酣睡等動作。在表演技巧上有爬桿、過橋、翻身、咬球、采青等動作。動作妙趣橫生,令人捧腹。南獅舞動范圍廣闊,形態(tài)勇猛,低跳高躍,靈活多變,配以強壯雄健之士,運用各種腰肢動作,馬步功法,以表現(xiàn)威猛壯烈,勇往直前之意志。舞南獅常伴以大鑼、大鼓、鈸等聲勢雄壯、激越、令人振奮樂器。南獅既表現(xiàn)威武雄渾,又能表現(xiàn)喜、怒、哀、樂、驚等各種情感,故人們稱之為醒獅。 揭陽舞獅源于何時,稽查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19世紀初福建泉州少林傳人陳南枝前來揭陽傳授武功,曾傳授揭陽徒弟們學習舞獅的技巧、動作。揭陽舞獅,屬于南獅表演藝術。而傳統(tǒng)的南獅舞蹈,又分紅獅、黃獅、黑獅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的獅子,又分別代表三國時代劉、關、張三位著名歷史人物。即:黃色獅子代表劉備風度;紅色獅子代表關云長風范;黑色獅子代表張飛風格。在我國歷史上,劉、關、張他們的忠、義、仁、勇精神,俠義豪放的性格,英勇善戰(zhàn)的氣魄,歷來備受武林人士所敬仰和崇拜。南獅表演神態(tài)的技藝非常精彩,七情表達的動態(tài)、靜態(tài)發(fā)揮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見獵時喜,失望時哀,闖陣時怒,獲獵時樂。既表現(xiàn)出剛勇威武,也表達了細膩的情感變化。 過去,舞獅之后便是武術表演,表演者表演各家武術套路。表演模式是:先由一個人登場,徒手打一套拳路,接著,各人以刀、槌、長矛、三股叉等,各表演一套槍法;最后,是對打,即徒手對刀,刀對槌,槌對長矛,雙锏對長矛,長矛對三股叉。有的對打是四人對打,也有八人對打的。有時還有帶雜技性質的表演,如鏢刀圈,鉆火圈等。 近年來,揭陽許多舞獅隊致力于提高舞獅藝術技巧,訓練和表演了許多高難度動作。包括踩樁、高低樁跳躍、爬竿、攀梯、摘繡球、掛賀聯(lián)等技藝。 做為一種民俗活動,每逢春節(jié)、元宵、國慶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新樓落成,公路、橋梁建成通車慶典,主辦單位或個人都要請舞獅隊到來表演助興,既能增加節(jié)日氣氛,又能烘托出吉祥之意,相沿成習,舞獅活動遂成為揭陽民間節(jié)日慶典的主要文娛活動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