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肝非在左,肺非在右” · 正 · 文 · 來 · 啦 · “左肝右肺”理論源于《黃帝內經》。《素問·刺禁論》說:“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素問·方盛衰論》說:“陽從左,陰從右。”《素問·五運行大論》說:“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由于其論述與現代醫(yī)學生理解剖的“肺在胸腔內,位于膈肌的上方、縱隔的兩側”“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不同,因此遭到了反中醫(yī)者的質疑。實際上中醫(yī)所論述者并非實際的解剖部位,而是肝肺的功能概念。對此,筆者將在本文詳論之。 1 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為功能概念 1.1 古人認識事物的思維與方法 古人對大自然與人體的認識只能在簡單的實踐中總結經驗,結合中國的哲學思維進行推導,總結理論,最后驗證于自然和人體。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古人難以大量解剖尸體,不能在分子、細胞層面去研究人體,只能結合自然現象去取象比類,對于人體的認識也是如此。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說:“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zhèn)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將人體部位、臟腑與方向、四季、色、味、五行、畜、谷、天文、五音、數、嗅相聯(lián)系,形成了中醫(yī)理論的人體生理病理模型,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如果最初是把理論想象為以實在客體的描述,那么,在較晚的時期,理論就被認為僅僅是自然界發(fā)生的過程的一種模型。”而在這個模型建立中起到巨大作用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其哲學觀。 1.2 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體現了氣機升降與肝肺的生理病理功能 肝主升發(fā)疏泄應于春而陽氣升發(fā),方位應東,屬陽位于左;肺主肅降,應于秋而陽氣斂降,方位應西,屬陰位于右。河圖、洛書的方向定位都是左東右西,上南下北。從易經八卦來說,東方為震卦,震屬風雷,東方生風,風氣通于肝,肝主升發(fā),在五行屬木,肝位就定于東方;西方為兌卦,兌屬澤,澤性涼,西方生涼燥,燥氣通于肺,肅降,在五行屬金,肺位就定在西方。如張隱庵注釋為“肝主東方乙木,肺主西方辛金,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左東而右西,是以肝左而肺右也”。肝陽上亢則出現面紅目赤、腰腿酸軟之下虛上實證,外邪束肺則出現肺氣上逆而咳,腑氣不通則出現肺氣不降而喘。結合“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陽從左,陰從右”,將肝之升發(fā)論述為左屬于陽,肺之肅降論述為右屬于陰。因此,左肝右肺、左升右降實際上為結合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化對肝肺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屬于中醫(yī)理論模型的范疇,而并非實際解剖概念。其結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易經八卦、站立面向、四時比類、臟腑功能等角度理解而得出了“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的理論。 1.3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理論有利于對人體的認識與臨床應用 實際上即使并非“肝在左,肺在右”“左升右降”,但是用左右對氣機升降進行概括的話,就將人體很簡單的比喻成了一個圓,左肝升,右肺降。洛書與九宮八卦圖均將五行、五色、五方畫成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圓形圖。彭子益提倡圓運動之說,將二十四節(jié)氣、陰陽、五行、六氣、臟腑、十二經、大氣運動均比喻成圓而分析其升降浮沉。元代王好古將藥物的氣味厚薄寒熱做成陰陽升降圖,將藥物以升降浮沉進行應用。均簡化了對人體的認識,提高了臨床療效。這與物理的力學相似,將復雜的力學抽象為箭頭與力學圖,以利于對力學原理的分析與應用,而中醫(yī)則將復雜的人體抽象為簡單的升降理論模型,以便更有效地服務于臨床實踐,體現了古人化繁為簡的智慧。 2 肝非在左,肺非在右,左并非升,右亦非降 如前所述,中醫(yī)學的“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是功能概念,肝肺陰陽亦非解剖部位,只是相對概念的表述而已。古人對太陽很崇拜,懼怕陰暗,認為圣人應該面南而立,因此,左為東,右為西,后為北。太陽為東升西落,對于中國中原來說東方氣候溫和、西方凜冽、南方炎熱、北方寒冷,因此認為“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另外,對大多數人來說,右臂有力,左眼視力較好,因此認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那么,對于日本、美國、歐洲、非洲是否亦如此呢,對于左利手者而言,是否仍然右臂有力、左眼視力較好?實際上,中醫(yī)學本身的思維即為抽象的功能概念,那么對于中醫(yī)學理論就應該在抽象的功能上去理解,而不能將其機械的理解為解剖部位或者實際位置。對于自然界來說,無處無升降,對于人體來說,亦是無處無升降。如以經絡而論,左臂、右臂均有陽經與陰經的運行,也是有升降循環(huán)的;就全身經絡而言,左右均有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太陽經、足少陰經,各有升降,而非左為陽經主升,右為陰經主降。另外,《黃帝內經》對于肝肺的論述也并未有明確的左右概念,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取血者……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嗌干,取其經,太陰、足太陽之外,厥陰內血者。”其論述肝病為“兩脅下痛引少腹”,并未提到肝病癥狀在左面,肺病癥狀在右面。 3 小結 綜上所述,可以知道中醫(yī)學之“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體現了氣機升降與肝肺的生理病理,均為抽象的功能模型概念,并非實際的解剖概念。雖然中醫(yī)的圓運動模型,對于簡化中醫(yī)理論以及人體生理病理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不能機械的認為肝位于人體左側,肺位于人體右側;氣機在人體內左側升騰,在人體內右側沉降;肝病(氣機升騰出現問題)表現在左側,肺病(氣機沉降出現問題)表現在右側。對于“左肝右肺”與“左升右降”的正確理解,體現了對中醫(yī)理論的客觀理解與認識,也有利于糾正片面的、著重于解剖的機械辨證觀。 [1] 柏樹令. 系統(tǒng)解剖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21-140. [2] 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文集[M]. 許良英,范岱年編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309-310. [3] 劉曉華. 論中醫(yī)理論的自然哲學性質[J]. 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23-27. [4] 何遠方.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我見[J]. 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22):119. [5] 榮三群,熊焰. “左肝右肺”內涵淺析[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5(1):44-46. [6] 劉三海,張劍平.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新解[J]. 中國肝臟病雜志(電子版),2014,6(4):99-100. [7] 劉北休.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我見[J]. 四川中醫(yī),1996,14(3):15-16. [8] 彭子益著,李可主校.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16. [9] 張曉雷,沙茵茵,馬家駒,等. 試論“中醫(yī)學的本質是抽象的物理哲學”[J]. 環(huán)球中醫(yī)藥,2016,9(6):757-759. |
|
來自: 老玉米棒 > 《五臟功能關系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