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一個充滿詩意的季節。其時正值四季豐收之時,滿園瓜果飄香令人陶醉;同時草木已經開始凋零,凄風細雨平添幾分愁緒,而那些在秋季怒放的花朵,又給秋色增加了幾分別樣的風景。 秋葉杜牧是晚唐時期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繼承了韓愈和杜甫寓情于景的風格,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之中美的形象,將景物、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通過短短的幾句話,就描繪出了一幅意境優美的山水圖畫,這種風格在他的七言絕句中表現尤為突出。 這一年的秋季,杜牧居住在湖北黃州,他是從京都長安被外放到這個地方的。那是一個下午,他邁出居所,漫步溪邊賞景,眼望著滿眼的秋色,他觸景生情,揮手寫了一首七言絕句,盡管無一個秋字,但那一詠三嘆盡是對秋天的感嘆。 秋樹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 :杜牧(唐代)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其時應在下午四點左右,太陽居西山尚有兩竿之高,還沒有到黃昏時分,但此時秋景已經失去了明亮之色,既沒有天高云淡、秋高氣爽的豪情,也絲毫感受不到秋老虎的犀利。那滿眼的秋景充滿了柔和之色,柳樹掩映在淡淡的青煙之中,有幾分縹緲。 秋溪我們常說相由心生,面對著秋景,詩豪劉禹錫看到的是“晴空一鶴排云上”的豪情,詩佛王維看到的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靜,詩圣杜甫看到的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哀號,而詩人杜牧在這首詩里看到的則是淡淡的憂愁。 詩人杜牧為何憂愁?因為他的心中充滿了怨恨。杜牧既有詩文方面的才華,也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詩、文、賦樣樣精通,是與李商隱齊名的晚唐“小李杜”,他的香艷詩清新淡雅,沒有絲毫的脂粉味,而他的詠史詩風華峭健,獨樹一幟。 秋色杜牧從小鉆研兵法,對行軍打仗頗有研究,他為宰相獻出一計,在平虜戰斗中大獲成功,他的一篇《阿房宮賦》更是表現了詩人杜牧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豪邁情懷。然而這個時刻,杜牧被懷才不遇的情緒所困擾,面對滿眼的秋色秋景,他唯有一聲嘆息。 詩的第三句由“多少”二字領起。那是小溪中的秋荷,由于長得茂盛,相互擁擠在一起。這句詩的最后一個“恨”字,將荷葉的自然之境與的人生境遇有機地連在了一起。而“多少”二字又暗示,其實不止關心他個人,像他這樣的懷才不遇者還大有人在。 秋水詩的最后一句描寫的是荷花迎風招展的動態之境,而句中的“回首”和“西風”兩個詞匯又包含有另一層深意。西風有西望長安之意,而回首表達的是一種期盼。盡管對目前的境遇心生怨恨,但他對朝廷還心存期望,希望能早日應詔回京。 這首詩的題目是《偶題》,是詩人杜牧在郊外游覽,面對著秋天的景色,他有感而發寫的一首即興之作。詩中字字句句描繪的是秋景,但是從題目到詩文,居然見不到一個秋字,這也體現了含蓄悠遠的藝術造詣。 秋天這首詩寫的是秋景,但的本意卻是抒情,其中有秋愁,有秋恨,也有秋盼,可謂是一詠三嘆之作。看得是秋景,心里想的卻是自己懷才不遇的際遇;寫的是秋色,詩中卻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托物言志,寫的盡是自己。 |
|
來自: acerbookstore > 《杜牧之80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