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詩人巧妙選取秋天特有的景物來烘托秋天的氣氛。唐代詩人就有“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的詩句。詩人在這首詩中正是運用了這一傳統的藝術手法。
這首詩的精髓全在一個“覓”字。這是一種朦朦朧朧、惆悵無奈的情態,前兩句寫似乎清醒地感到秋天已經來了,后兩句寫要覓卻覓不著,然而又意外地見到滿階梧葉沐浴在月光中這一秋夜景色。字里行間流露出空蕩、凄清之感。
新涼
【宋】徐璣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鶯也愛新涼好,飛過青山影里啼。
這首詩前兩句采用白描手法。寫的是初秋時分,水灌滿了稻田,稻葉整整齊齊;清晨,大地籠罩著靄靄輕煙,日光穿透了林木。這一幅初秋清晨的風景圖,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呼吸著濃重的鄉村氣息。
后句寫詩人從翩飛的黃鶯身上忽發奇想:那黃鶯是不是因為新涼而高興,所以飛到了青山影里,歡快地啼鳴?詩人把自己對新涼的感受移到黃鶯身上,使新涼的境地更加深化,融合到一切生物中去,詩便由景而生情,透出了無邊的靈氣來。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
【唐】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這首詩寫立秋時節的暮色,通過落日煙柳之景,綠荷西風之狀,組合成一幅意境清幽、情思綿綿的風景圖。首句點明時間和地點,次句寫從溪橋上所見的岸柳含煙之景。這前兩句詩純寫景物,但詩人所選中的落日、煙柳之景,令人感到:畫面的景色是略微暗淡的,詩篇的情調是略帶感傷的。這是為第三句的綠荷之“恨”而安排的環境氣氛。
詩的三、四句寫從溪橋上所見的荷葉受風之狀。上句用“相倚”兩字托出了荷葉簇擁在水面上的形態,下句則在“回首”前用了“一時”兩字,傳神地攝取了陣風吹來、滿溪荷葉隨風翻轉這一剎那間的動態。當然,風荷原本無情,不應有恨。風荷之恨是從詩人的心目中呈現的。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貫注到無生命的風荷之中,帶著自己的感情去看風荷“相倚”“回首”之狀,覺得它們似若有情,心懷恨事,因而把對外界物態的描摹與自我內情的表露,不期而然地融合為一。這里,表面寫的是綠荷之恨,實則物中見我,寫的是詩人之恨。
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這是一首寫失意宮女孤獨生活和凄涼心境的小詩。首句寫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氣氛,襯出主人公內心的孤凄。第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第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末句借羨慕牽牛織女,既表現了宮女對真摯愛情的向往,也表現了她們心中的悲苦。
這首小詩寄寓了詩人對宮女們不幸命運的同情。全詩語言精練,構思精巧,意在言外,含蓄雋永,是一首描寫宮廷生活的佳作。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名篇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山村的暮色風光和村民的淳樸風尚,于詩情畫意之中表現了詩人樂于歸隱的生活情趣,也隱約地流露出詩人逃避現實,潔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
首聯點題,點明了季節、時間、地點、環境。“空山”側重寫寧靜;“新雨后”“晚來秋”側重寫清幽。頷聯前句寫靜景,為目之所見,側重描繪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寫動景,既有目之所見,又有耳之所聞,靜中有聲,靜中有動,動靜相襯,以泉水流過石塊發出的潺潺聲響,反襯山村月夜的寧靜。頸聯前句寫所聞,但在所聞中有所見,由聲音而猜想竹子的動是歸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動。后句寫所見,從蓮花的搖動推想出船的劃行,還可以想象船劃過水面,觸動蓮花荷葉的聲音。這是以洗衣女的喧聲笑語和荷葉搖動的沙沙聲響,反襯出山村月夜的寧靜、清幽。尾聯由上面寫景轉入抒情。“可留”二字,明顯暗示出詩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潔情懷與樂于歸隱的生活情趣。
詩人將雨后的秋涼,流瀉于松間的皎潔月光、石上清泉的叮咚以及浣女歸來時竹林中的陣陣喧笑聲,還有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態,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清新明麗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曲,體現了詩人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早秋三首(其一)
【唐】許渾
遙夜泛清瑟,西風生翠蘿。
殘螢委玉露,早雁拂銀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
淮南一葉下,自覺老煙波。
這首五言律詩的前六句是寫早秋的景物。起句從秋夜寫起,漫長的秋夜散發著一種清冷的氣息。這兩句詩是由感覺到視覺,由靜而動,自然和諧,由景生情。三、四句,詩人選取殘螢棲身于晶瑩的露珠上,早飛的雁群拂過銀河來寫,這兩個特色意象一靜一動,一俯一仰,一遠一近,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寫出了時間的推移。五、六句寫晨光下的綠樹越發生機勃勃,充滿旺盛的生命力。遠處的山嶺,由于秋高氣爽,天氣晴好,看得更真切。以上六句詩,時間順序井然有序,所選景物具有早秋特點,而詩中凄清、蕭瑟的景物,又隱隱約約透露著詩人淡淡的無奈與孤寂。結尾二句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一片樹葉的落下勾起了詩人的身世之感,他為自己將要終老于云霧茫茫的江邊而黯然神傷。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
閑上山來看野水,忽于水底見青山。
詩的前兩句,一句寫水,一句寫山。綠水平鋪,難以盡收眼底;無數青山聳立,看得非常真切。詩人平視、仰視眼前山水美景,仍不滿足,于是產生了由上往下看,欣賞綠水全景的念頭。于是,詩人便登上了山。三、四句的描寫可謂是獨具匠心,登山望水,沒料到看到的光景仍然是水中青山的倒影。看似隨手拈來,卻與前兩句緊密結合。因為秋天水清,所以水中倒影格外清晰醒目;因為“無數峰巒”,所以水中全是山的倒影。同時,詩以“忽”字領句,與上句“閑”字一呼一應,使景更加鮮明突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讓人體會到詩人此刻與山水早已融為一體的陶醉心情。
浣溪沙·江村道中
【宋】范成大
十里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云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這首詞以清麗細膩的筆調,精美流暢的語言風格,描繪了一幅鮮活的初秋之景,表達了詞人對田園風光的熱愛之情。上闋借助顏色的變換,由遠及近,獨出心裁。第一句寫遠景,金燦燦的十里平疇,稻香撲鼻。第二句稍近些,有紅艷的木槿花,有迎風搖曳的青翠修竹。第三句寫近旁的山坡上,累累山果滿枝頭,青黃相間,惹人喜愛。好一派豐收景象。下闋旨在寫詞人的旅途感受。如今的時節已是初秋,晨霧漸濃,水汽潤澤,時至中午,因薄云蔽日,也漸覺涼爽宜人。末句寫詞人舍車騎馬,戎裝而行,沉醉于這迷人的秋色,表達了詞人對大自然的無比神往和熱愛。

秋風引
【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度過了一段漫長的貶謫歲月,這首詩可能作于貶所,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
一、二句化無形的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詩的后兩句,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的“孤客”,由遠及近,移步換景,充分表現了詩人漂泊的愁苦和深深的思鄉之情。
此詩的妙處在于不從正面著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而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
天凈沙·秋思
【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元曲小令寫“秋思”,它的最大特點是化景物為情思。作者選取“夕陽西下”時分,把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九種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卷上,出現了一位常年漂泊于天涯的孤獨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瑟瑟秋風艱難地前行,他愁腸欲斷,卻不知自己究竟身歸何處。這首小令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游子的寂寥悲苦之情。
這首小令語言自然樸實而設境獨特,僅用幾組名詞卻表現了豐富的情感內容,顯示了作者極高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文化功底。
沉醉東風·秋景
【元】盧摯
掛絕壁松枯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周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
這首小令描繪秋景運用了多種技巧,傳達出詩人悠閑寧靜的情思。
一是秋景的描繪由遠而近,由靜而動,由具體而概括,由有形而無形,層次非常豐富。第一句絕壁、枯松是近景,是靜態,第二句殘霞、孤鶩是遠景,孤鶩是動態,多層次的描繪讓秋景切實可感。
二是秋景按時序描繪,用色彩自然渲染。由落霞孤鶩齊飛的黃昏,到云帆月影清麗明靜的夜晚,畫面感很強,讓人如臨其境。
三是秋景的描繪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技法。絕壁、枯松、落霞、孤鶩、山水、西風、云帆、月影都是眼前之實景,瀟湘八景圖是想象,是虛寫,虛實結合,使這首小令更具豐富的意境。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里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
前兩句寫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首句“鋪”字形象而又準確地表現了此時殘陽斜照的角度和強度,寫出了秋天夕陽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溫柔之感。次句詩人抓住江面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后兩句寫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可憐”意為可愛,這是詩人的直接贊美。詩人把“露”“月”這地上天上的兩種景象,運用新穎巧妙的比喻,壓縮在一句詩里,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禾熟
【宋】孔平仲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泉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嚙草坡頭臥夕陽。
這首詩的最大特點在于詩人把豐收詩的落筆點從人轉移到牛身上,令人感到格外新穎出彩。前兩句寫禾熟,節奏緊湊,為后兩句做鋪墊;后兩句把筆墨從極熱鬧的打谷場轉向極安逸的老牛,兩者對比鮮明,正是由于這一特寫,又反襯了禾熟后人們的喜悅和滿足之情。
末句是一幅別有一番韻味的暮色小景:夕陽西下,映照在草坡之上,坡上臥著一頭悠閑吃草的老牛,無限的靜謐從字里行間流瀉而出,令人回味無窮。

秋詞(其一)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是詩人遭貶謫時寫的一首秋景詩。傳統詩人描寫秋景,大都離不開蕭瑟孤寂、凄清悲苦之類的感傷語調,而這首詩卻一反常情,以輕快優美的筆觸,贊美了秋天的宜人之景,詩人贊美“秋日”勝過“春朝”。尤其是后兩句抓住了振翅高飛、直沖云天的白鶴加以描繪,襯之以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的明朗之景,使人浮想聯翩,“詩情”油然而生。詩人仿佛也追逐著凌空的白鶴,飛到了碧霄之巔。這首詩表現了秋天的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奮發向上的激情。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整首詩呈現的是一幅生動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構成一幅和諧幽美的山林畫面。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簡單堆砌,而是巧妙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淡有濃,各種景物互相融合,渾然一體。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營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古人詩文中寫到秋天時往往充滿憂愁悲苦,而這首詩卻處處充滿了生機,體現了詩人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這首詩是詩人閑居鄉村,因慈母去世,一時心懷感傷,難以入眠,面對鄉村秋夜之景所作。全詩語言樸實無華,恬淡清雅,仿佛清風拂面,詩意盎然。
第一、二句,蒼蒼霜草,點綴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息聲。兩句詩鮮明地勾畫出山村秋夜的凄涼特點。凄涼的景物越發透露出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
第三句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視野由村莊轉向田野,收束了對村夜蕭瑟黯淡氣氛的描述,呈現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畫面:皎皎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好像一片晶瑩的白雪。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兩句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別出心裁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的變化,是那么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明白曉暢,景情渾然一體,讀來親切動人,引人產生無限遐想。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本詩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客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敲鐘的聲音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揚的鐘聲,一夜未眠的游子會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對霜夜漁火,不禁勾起自己的絲絲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本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的景物,然后追憶昨夜之景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由景生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