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大腸癌90%是息肉變來的 來源: 胃腸病 病例:山西省中醫院內鏡中心 2019年9月7日,李兆申院士在一次會議說:“如果你超過45歲還沒做腸鏡的話,年底之前你一定要做一次腸鏡,做一次腸鏡管你五年、十年沒問題,你不會得直腸癌,因為有息肉切掉可以預防,這是癌癥基本的規律,所以說結腸癌篩查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結直腸癌,也就是大腸癌,90%就是息肉變來的。 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等原因,發病率是逐年上升,但是很多人對其缺乏了解,且大腸癌早期也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癥狀,所以很多患者經發現多數都已到中晚期,嚴重影響了治療效果。 中國腸癌的發病遞增速度是世界平均的兩倍。40歲以上是腸癌的集中發病群體,但近十年來正在不斷年輕化。 調查發現,發現有腺瘤息肉的患者最年輕的只有16歲,確診為腸癌的僅23歲。30—40歲的腺瘤發現率高達22.1%。而腺瘤息肉是腸癌的主要元兇。 而9月7號,練磊教授收治的一例,才是個17歲的青蔥少年~ 由于大腸癌的潛伏期特別長,早期癥狀隱匿或沒有癥狀,因而對于高危人群而言,早期篩查(主要是結腸鏡)顯得尤為重要,無癥狀的人群也要盡早做一次腸鏡檢查。 先來看看下面這個病例,是無癥狀體檢發現的早期結腸癌。 男性患者,50歲。無明顯不適癥狀,聽別人說年紀大了應該做個腸鏡檢查,故來我院行腸鏡檢查。直腸、乙狀結腸及升結腸可見多枚廣基、帶蒂息肉樣隆起。其中乙狀結腸一枚息肉表面發白凹陷。NBI觀察腺管結構消失,同樣考慮惡變可能。同樣圈套器下壓后切除病變。病變基底距切緣約1cm。病變切除后創面。鈦夾封閉創面病理結果顯示息肉癌變。這兩位患者平時都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而來行腸鏡檢查,并且都發現有癌變的息肉,經過內鏡下擴大切除,都得到了治愈,這就是我們這些內鏡醫生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挽救更多的生命! 這兩位患者應該感謝的人并不是我們,而是他們自己,正是他們及時檢查,才盡早的發現問題、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最終使自己獲益!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約80%~95%的結直腸癌是由結直腸息肉演變而來一般經歷這個過程: 正常粘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 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發現并及時切除掉,以絕后患。 結腸息肉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大多都是在常規的結腸鏡檢查、直腸指診或手術中發現的。 所以,腸息肉就是體內的定時炸彈,如不及時發現并切除,早晚會釀成大禍。只要及時做個腸鏡,在它惡變之前逮到它,就能有效預防。 消化道癌癥早期癥狀不明顯,極易被誤診和漏診大腸癌早期癥狀不明顯,或者干脆沒任何癥狀,或者只表現為便血、腹瀉或便秘,而這些癥狀很容易誤診為痔瘡、肛裂、慢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秘、闌尾炎等疾病,而不能引起患者甚至醫生的足夠的重視。 大腸癌的誤診率達41.5%,其中青年人結腸癌的誤診率高達72.8%-80%;而超過80%的低位結腸癌和直腸癌被誤診為痔瘡! 究其原因,就是缺了一個腸鏡檢查或肛門指檢。 據有關資料顯示,大腸癌在出現癥狀后一個月內確診者僅為8.8%-10%, 3個月內確診者占25%,6個月內確診者占64.3%。 有的甚至以結腸炎治療多達半年之久,有的以痔瘡、肛裂等治療,病情越來越重,最后進行結腸鏡檢查才發現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但此時往往已錯失了良好的治療時機,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在門診接診到的消化道腫瘤患者80%以上的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了,五年生存率不到20%。 而早期癌的治愈率大于90%!,可惜,因為主動篩查而發現的早期癌不到10%! 大多數消化道早期癌癥是沒有癥狀的,一旦出現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塊、吞咽困難、消瘦等癥狀,絕大部分都是中晚期了。 不少人覺得胃腸鏡檢查太難受,而且自己沒有任何癥狀,不需要做內鏡檢查,這樣往往會錯過發現早癌的最佳時機。 大腸癌與其他腫瘤比較,發展相對緩慢,轉移較遲,如能提高對本病的警惕性,盡早做有關檢查(首選腸鏡),就能將它消滅在萌芽狀態。 為什么無癥狀,40歲也必須做一次腸鏡?第一,大腸癌與其他癌癥不同,它首先癥狀隱匿,早期大多沒有任何癥狀; 第二,它大多是腸腺瘤演化而來; 第三,它生長及其緩慢,從息肉到腸癌,大約需要10-15年的時間。 大腸癌的高發年齡是50歲以后,所以我們想要發現早癌及癌前病變,就必須趕到它變壞之前,那就是40歲以前,甚至35歲以前,做腸鏡發現它! 我們在它還是息肉的時候,發現它,找到它,切除它,并定期復查它,就能避免它惡變成癌。 就這么簡單,是不是簡單到哭? 所以說,對于這個最容易預防的癌癥,要是得上了,那是世界上最冤枉的! 以下幾種情況,要立即做一次腸鏡檢查:1、便血 大腸癌病位深、起病隱匿,當腫瘤較小、無壞死出血感染前是毫無癥狀的。血便是所有大腸癌的早期癥狀之一。 一般早期僅見糞便隱血陽性,逐步為血便及粘液血便。 便血往往是直腸癌患者的第一個癥狀,早期量很少,多在大便表面一側附有新鮮血痕。 少數患者在糞便排出后,隨之排出較多量滴狀的新鮮血液。 有時由于血量少,或在或在體內停留時間長,肉眼不能覺察,但做大便隱血試驗呈陽性。 大腸癌的便血特別需要與痔瘡、肛裂、菌痢、腸炎、腸息肉、潰瘍穿孔等疾病引起的便血進行鑒別,以防誤診誤治。 2、大便習慣改變 當大腸腫瘤相對較大糜爛、潰瘍、感染時才會發生大便習慣、次數的改變,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瀉。 直腸癌的患者大便次數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沒有糞便,只是排出一些粘液、血液,且有排便不盡的感覺,醫學上稱這種現象為為肛門里急后重感。 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現腹瀉,或僅為大便開始時干燥而末端變稀,或反復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 3、大便變形 如果癌腫突出在直腸腔內,壓迫糞便,則排出的大便往往變細,變形,可呈扁形,或凹坑,有時變形的大便上附著一些血痕。 4、腹瀉或腹瀉與便秘交替 部分患者以腹瀉為首發癥狀,患者每日排便次數增多,可為粘液血便、粘液濃血便,可伴有里急后重感,肛門有大便不清及虛恭現象。 5、排便疼痛 約有50%的直腸癌患者排便時有疼痛感,程度有輕有重。 6、腹痛 中晚期大腸癌如發生在右側大腸則會產生右腹部鈍痛,有時出現餐后腹痛。左側結腸癌常并發腸梗阻,時有腹部絞痛,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大便困難等。 7、腹部腫塊 多見于右腹部,是右側結腸癌的表現之一,提示已到中晚期,腫塊表面可有結節感 ,一般可以推動,但到腫瘤晚期時則固定,合并感染時可有壓痛。 8、乏力、貧血、消瘦 由于腫瘤生長的消耗、長期慢性的便血,患者可以出現臉色蒼白、乏力、頭暈、消瘦等貧血癥狀及低熱,進行性消瘦,肝腫大、浮腫、黃疸和腹水等。 醫學論壇網腫瘤 cmt-zl |
|
來自: 昵稱57400635 > 《病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