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五大地形
1、平原
陸地上海拔較低地面起伏比較小的地區稱為平原。指廣闊而平坦的陸地。它的主要特點是地勢低平,起伏和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55米,坡度在5°以下。

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點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則是平原海拔低,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較高,邊緣比較陡峭;和丘陵的區別在于起伏較小。平原是陸地上最平坦的地域。平原地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2、丘陵
丘陵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210米,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的地形。

3、山地
山地,屬地質學范疇,地表形態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義為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差200米以上。
4、高原
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稱為高原。高原與平原的主要區別是海拔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區別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臺”之稱,它是在長期連續的大面積的地殼抬升運動中形成的。

它以較大的高度區別于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別于山地。有的高原表面寬廣平坦,地勢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則山巒起伏,地勢變化很大。

5、盆地
盆地,顧名思義,就像一個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們就把四周高(山地或高原)、中部低(平原或丘陵)的盆狀地形稱為盆地。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東非大陸中部,叫剛果盆地或扎伊爾盆地,面積約相當于加拿大的1/3。這是非洲重要的農業區,盆地邊緣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二、中國主要地形
中國地形特點: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二、中國主要地形分布
中國主要地形:
1、主要山脈:
山脈是構成地形的骨架,也被稱為風景的骨骼,往往成為地形區的界線。山脈延伸的方向稱為走向。我國山脈以東北----西南和東西走向居多。

(1)東西走向的山脈 主要有三列五條:北列是天山和陰山;中列是昆侖山和秦嶺;南列是南嶺。


(2)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 主要有三列七條:西列是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和雪峰山;中列是長白山和武夷山;東列是臺灣山脈。


(3)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 主要有兩條:阿爾泰山和祁連山 。


(4)南北走向的山脈 主要也有兩條:賀蘭山和橫斷山。


(5)弧形山系 喜馬拉雅山是一條巨大的弧形山脈,綿延于我國西南邊境,并和橫斷山脈等相連接,構成巨大的弧形山系。



2、四大高原
我國高原面積分布很廣,著名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云貴高原。



(1)青藏高原

位于我國西南部,包括青海和西藏的全部,故名青藏高原。高原還延伸到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主要特點是:地勢高,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雪山冰川廣泛分布;冬寒夏涼,晝夜溫差大,太陽輻射強,日照長,拉薩是全國有名的日光城;地熱資源豐富,有許多溫泉和沸泉;高原上還有許多湖泊,較大的有青海湖和納木錯;高原的冰雪融水成為許多大河的源頭,比如長江、 黃河 、雅魯藏布江 、南亞的印度河等。

這些獨特的條件,蘊含著大量特殊的旅游資源。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發現,藏族地區獨特的宗教與民情,都更使青藏高原成為旅游者心中的向往之地。隨著青藏鐵路的建設,青藏高原的旅游業一定會越來越興旺。
(2)黃土高原

位于我國中原地區,祁連山以東,太行山以西,長城以南,秦嶺以北。包括山西省的全部,陜、甘、寧三省區的一部分。這里是全世界黃土分布最廣、最深厚的地方。
主要特點是:地表破碎,溝壑縱橫;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盡管從自然生態的角度,黃土高原被破壞的比較嚴重,但是那粗獷的高原面,古樸的窯洞民居,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熱情豪放的民風,使黃土高原成為中華民族尋根問祖、追求民族古老文化、體驗中原古樸民風的旅游勝地。
(3)內蒙古高原

位于我國的北部,它是蒙古高原的南部邊緣。東起大興安嶺,西南到祁連山。包括內蒙古自治區的大部分,甘、寧、冀三省區的一部分。
主要特征是:遼闊坦蕩;東部為溫帶草原,西部荒漠、沙漠、戈壁廣布。內蒙古高原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粗獷豪放的蒙古民族風情,成為其主要的旅游吸引因素。
(4)云貴高原

位于我國西南部,云南省的東部和貴州省的大部分。主要特征是:地面崎嶇不平,多山間小盆地;多深切峽谷如云南虎跳峽等;石灰巖廣泛分布,多典型的巖溶地貌。這些形態各異的巖溶地貌,加之高原上多彩多姿的少數民族風情,使云貴高原具有很多的旅游勝地。
3、四大盆地


我國有四大盆地,由于所處海陸位置和地形條件的不同,它們的特征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塔里木盆地

位于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侖山之間。這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盆地。主要特征是:內部沙漠廣布,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面積有30多萬平方千米;周邊山前地區多綠洲,是重要的農耕區。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曾經被稱為是死亡之海,不可逾越,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來征服它,這種向大自然挑戰、帶有探險性質的旅游活動,越來越頻繁。大漠風光和綠洲田園,也越來越成為人們返璞歸真的一種向往。
(2)準噶爾盆地

位于新疆北部,天山和阿爾泰山之間。這是我國面積第二大的盆地。主要特征是:有較大面積的沙漠,多為半流動的性質;典型的風蝕地貌廣布。北疆的烏爾和,因其典型的雅丹地貌,成為遠近聞名的 “魔鬼城”。
(3)柴達木盆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境內。是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歷史上這里曾經是個大咸水湖,后來隨著地勢的抬升,高原變得越來越干旱,大咸水湖就變成了大干鹽湖。
柴達木盆地有“聚寶盆”的美稱。因為它蘊含有大量的鹽類,被稱為“萬丈鹽橋”。同時還蘊涵有大量的煤炭、 石油、 鉀鹽和鉛鋅礦等礦產。
(4)四川盆地


位于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的西部。這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也是我國最富饒的盆地。主要特征是:天府之國,物產富饒;長江干流穿過,支流眾多,水熱資源豐富;名山秀水,加上大量的人文旅游資源。因此四川盆地是我國旅游業最發達的盆地。
4、三大平原


我國有三大平原,分別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它們都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三階梯。由于面積廣大,開發歷史悠久,城鄉經濟繁榮,是我國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地區。
(1)東北平原

在我國東北,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主要特征是:是我國最大的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組成;地處溫帶地區,冬季有積雪覆蓋的北國風光;廣泛分布有肥沃的黑土,是我國春小麥、高粱、玉米和大豆的主要產區。

(2)華北平原

位于我國華北地區,北鄰燕山,南到淮河,西側是太行山,東鄰黃、渤二海。包括冀、魯、豫三省大部和京津平原地區,蘇、皖兩省一小部分。主要特征是:是我國第二大平原,由黃河、海河和淮河沖積而成;是我國最重要的棉麥產區。

(3)長江中下游平原

位于巫山以東,分布于長江干支流兩岸地區。包括鄂、湘、贛、皖、蘇、浙的一部分和上海市的全部。
主要特征是:位于亞熱帶濕潤地區,山水秀麗;湖泊眾多,河網密布,有“水鄉澤國”之稱;盛產水稻和淡水魚類,是我國的魚米之鄉。

5、三大丘陵

在我國東部階梯上,還分布著我國的三大丘陵。它們是東南丘陵、山東丘陵和遼東丘陵。三大丘陵中海拔較高、植被覆蓋良好、人文景觀豐富的一些山地,往往成為名山。
三大丘陵是我國名山最集中的地方。像東南丘陵中的黃山、 廬山、九華山、雁蕩山、武夷山、衡山、張家界等等;山東丘陵中的泰山、嶗山等;遼東丘陵中的千山等。
(1)遼東丘陵位于遼寧省的東南部,西臨渤海,東靠黃海,南面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遙遙相望,僅西北和北部以營口、鞍山、撫順、寬甸至鴨綠江江邊一線與遼河平原和長白山地相連,成一半島,面積約3.35萬平方公里。本小區素有'蘋果之鄉'之稱,大部分地區部可以滿足蘋果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最低條件,以蘋果的質量(著色、風味、含糖量)及蘋果的耐貯性馳名全國。


(2)山東丘陵位于黃河以南、大運河以東的山東半島,面積約占半島面積的70%,中國三大丘陵之一。是由古老的結晶巖組成的斷塊低山丘陵。突兀在丘陵之上的少數山峰,雖海拔高度不大,但氣勢雄偉,如泰山海拔1524米,巍峨挺拔,自古就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喻。
位于山東省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在山東半島之上。它為一個低緩山崗與寬廣谷地相間的丘陵。除嶗山、沂山、蒙山、泰山等少數山峰高過1000米以外,山東丘陵 其余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不足500米。山東丘陵的棕壤和淋溶褐土分布廣泛,山東丘陵地區糧食作物以小麥、薯類、玉米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煙草等。山東丘陵地區還盛產多種農林產品,其中,煙臺蘋果、萊陽梨、花生、柞蠶等聞名全國,素有'水果之鄉'、'花生之鄉'等稱譽。

(3)東南丘陵,是中國三大丘陵之首,世界主要地形之一,指中國東南部一帶的丘陵,是北至長江,南至兩廣(指廣東、廣西),東至東海,西至云貴高原的大片低山和丘陵(即雪峰山以東)的總稱,東南丘陵也是中國地形地貌中,分布最廣最密集、土地面積最大的丘陵。

東南丘陵包含(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等),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安徽省、湖北省、江蘇省的全部地區或部分地區均為丘陵地形地貌。
東南丘陵的主要山脈有:黃山、九華山、衡山、丹霞山、武夷山、南嶺、幕阜山、廬山、井岡山、大別山等。

江南丘陵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除水稻外,棉花、苧麻、甘薯、經濟林木的油茶、油桐、鳥柏、茶以及柑桔等,都占有重要地位。兩廣丘陵盛產荔枝、龍眼、橄欖、香蕉、柑桔等水果。但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三、中國主要地貌分布
三、中國主要地貌分布
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和地形有很大的關聯性,通常被稱為“地形地貌”,和地形相比,地貌顯然更加具體,更具有清晰的特征。中國國土面積遼闊,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同時也擁有豐富多彩的地貌類型,下面我們就來舉例一些我國比較著名的地貌類型,包括黃土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和喀斯特地貌。
1、黃土地貌是以我國黃土高原地區獨特的溝壑縱深,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而命名的,大量縱橫交錯的溝壑,使得黃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這些溝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區域甚至超過150米,主要是流水侵蝕的結果。黃土高原覆蓋的深厚、疏松的黃土層,是形成黃土地貌的重要原因。

黃土地貌

黃土地貌是第四紀時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我國黃土集中分布范圍:北起長城,南界秦嶺,西從烏鞘嶺,東到太行山,地理上稱為黃土高原。
2、丹霞地貌以廣東的丹霞山而得名,在我國的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貴州等南方省份廣泛分布,是一種垂直節理發育的紅色砂巖或礫巖,在流水或者風力的侵蝕作用下而形成的地貌類型,我國南方地區最為典型。丹霞地貌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在我國的西北地區也有分布,比如甘肅的張掖。
3、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是新疆羅布泊地區的一種特殊的地貌形態,是一種典型的風蝕性地,裸露在地表的巖石在干旱地區風力的侵蝕下,形成風蝕蘑菇、風蝕城堡、風蝕柱等各種形態各異的地貌形態,我國柴達木盆地西部的雅丹地貌群,是世界上延伸最長的雅丹地貌群。

雅丹地貌
4、喀斯特地貌是指具有溶蝕能力的水(自然界的水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溶蝕能力)對于可溶性巖石(大多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從而形成的地表以及地下形態的總稱,最早發現與喀斯特高原。我國的云貴高原廣泛的分布有石灰巖,加上氣候濕潤,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擁有包括溶洞、洼地、石林、石芽、落水洞、地下暗河、盲谷等各種地表形態。比如云南路南石林、貴州雙河溶洞、重慶小寨天坑、廣西桂林山水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喀斯特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