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西醫結合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經驗

     鑒益堂 2019-10-02
                     摘自廣東省中醫院血液專科主要編寫的中醫藥治療叢書,敬請參閱!

    再生障礙性貧血(簡稱再障aplastic anemia, AA)是由于生物、化學、物理等因素導致造血組織功能減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細胞減少,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等癥狀的一組綜合征,是造血系統比較常見的疾病。再障有急性(重型)、慢性之分,急性型再障(AAA),貧血呈進行性加重,常伴嚴重感染、內臟出血,而慢性型再障(CAA),貧血、感染、出血等癥狀相對較輕,但少數病人可轉變為嚴重型再障。雖然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且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

    在中國年發病率0.74/10萬,AAA為0.14/10萬,CAA為0.60/10萬。在中國及亞洲某些地區以青少年居多,而歐美各國以老年居多。

    在中醫學中,慢性再障屬于“虛勞”、“血虛”、“血證”范疇,急性再障屬于“急勞”、“熱勞”、“血證”等范疇。

    ◆病因病機

    一、中醫

    探究再障貧血的病因,與病毒感染、化學有毒物質(含某些藥物)及放射線等因素相關。從中醫角度,不外先天稟賦薄弱,后天調養不當:或煩勞過度,或飲食失調,或情志過極,或外感邪毒等傷及氣血、臟腑,尤其是影響到腎、骨髓及脾、肝,導致精血虧虛,遂成虛勞血虛之證。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且精血同源;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三臟受損而致虛勞血虛諸癥;三臟在生理上互為關聯,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水火之宅,五臟之本,虛損傷及腎,生髓無力,則化血乏權,腎虛火衰、溫養他臟失職,必涉及肝、脾之陰血、陽氣,遂致肝腎陰虛、脾腎陽虛或腎陰陽俱虛,反之亦然。虛勞血虛,則四肢百骸失于濡養而疲憊倦怠、肢體乏力,失于上榮頭面,則面色無華、頭暈耳鳴,血虛則心失所養而心悸氣短。

    再障貧血病程較長,病久極易入絡,或邪毒內蘊,或情志不遂,而致氣血不暢,瘀血阻滯,“瘀血不祛,新血不生”,使疾病反復,纏綿難愈。

    本病虛勞血虛之證常伴發熱、出血之兼癥,其發熱之因,乃外感與內傷,外感溫熱及濕熱,正邪相爭或郁而發熱;內傷發熱則系肝腎陰虛,陰虛生內熱或脾腎陽虛,虛陽外浮亦發熱,或脾氣虧虛而發熱。出血癥狀常因陰虛滋生內熱,或外感熱邪,均傷及血分,迫血妄行,溢于脈外;脾氣虛失于統攝,瘀血內阻,血不歸經,溢于脈外,上述諸因素均可致各種出血病證。

    二、西醫

    現代醫學把再障發病因素概括為化學、物理、生物等,介紹如下:

    1.化學因素  包括化學物品與藥物兩類;化學物品以苯及其衍生物、有機磷農藥多見,長期職業性接觸達3年以上者發生再障的危險性分別為對照組的2.8和2.3倍;常見引發此病的藥物有氯(合)霉素、解熱鎮痛劑及磺胺類藥物、四環素類、抗腫瘤藥物、抗結核藥(如異煙肼)、驅蟲藥、殺蟲藥、抗甲狀腺藥(如他巴唑、甲基硫脲嘧啶)等。我國再障病因調查協作組于1983~1984年對160例再障調查,發現有氯(合)霉素服用史者發生再障的危險性為對照組的6倍,服用保泰松后發生再障危險性為對照組的3~4倍,服用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復方制劑則為對照組的3倍。

    2.物理因素  主要是各種電離輻射,如X線、放射性同位素、γ射線等。接受放射線治療或過于頻繁的診斷性照射,患再障的危險度為對照組的10倍,且與劑量有關,劑量增大,骨髓損傷增重。一般在超過允許劑量時,即可引起再障。

    3.生物因素  與再障發病關系密切的是病毒感染。最常見的是肝炎病毒,患病毒性肝炎后繼發再障,多在肝炎后兩個月內發病,病情嚴重,病死率高。肝炎引起再障的機制,是由于肝炎病毒對骨髓造血干細胞直接毒害作用的結果;從胚胎發生學角度看,肝與骨髓均屬于單核-巨噬細胞系統,此種抑制因子與肝-骨髓可能有交叉作用。病毒性肝炎患者再障的發病率一般為0.1%~0.2%,再障發病與肝炎相關者占3%~5%。80%的肝炎相關性再障與非甲非乙型肝炎有關,乙肝相關者較少見,甲肝僅偶見報道。此外,細菌感染,如分支桿菌感染,可引起全血細胞減少及再障。

    4.其他因素  長期未經治療的各種貧血、慢性腎功能衰竭、垂體前葉及甲狀腺機能減退癥、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均能引起再障,某些惡性腫瘤有時也可引起本病的發生。部分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PNH)也可轉化為再障,稱“AA-PNH綜合征”。少數女性再障,在妊娠期發病,分娩后緩解,第2次妊娠復發。遺傳病如Fanconi綜合征、先天性角質分化不良等 ,由于DNA的修復障礙,或免疫缺損,易伴發再障。

    發病機制至今尚無滿意的學說,一般形象地歸納為種子(造血干細胞),土壤(造血微環境)和蟲子(免疫異常)三者的相互影響。

    (1)異常免疫損傷造血干/祖細胞  T淋巴細胞數量及功能的異常及其造成的細胞因子分泌失調與再障(尤其是重型再障)的發病密切相關。再障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的CD8+T淋巴細胞集落增高,CD4+T淋巴細胞減少,CD4+/CD8+比值降低,T淋巴細胞處于激活狀態,介導免疫抑制,其CD8+T細胞直接抑制骨髓細胞的生長,或分泌多種造血負調控因子如白細胞介素(IL)-2、巨噬細胞炎癥蛋白(MIP)-1a、腫瘤壞死因子(TNF)-α、干擾素(IFN)-γ等抑制造血;此外,造血負調控因子如TNF-α、IFN-γ產生過多,上調Fas及Fas-L途徑的表達,使骨髓CD34+細胞大量凋亡,也是導致造血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2)造血干細胞減少或缺陷  造血干細胞數量減少和/或質量缺陷是再障的主要發病機制之一,大多數再障患者骨髓中CD34+細胞明顯減少,僅為正常人的1/4。細胞培養證明再障骨髓的多能造血干細胞(CFU-GEMM)、粒-巨噬系祖細胞(CFU-GM)、紅系祖細胞(BFU-E、CFU-E)、巨核系祖細胞(CFU-Meg)均顯著減少。

    (3)造血微環境缺陷  骨髓的微環境包括微循環和基質,骨髓造血和骨髓微環境有密切關系。再障患者骨髓活檢的組織切片中可見毛細血管較少,血流量降低,間質有水腫等造血微環境病變。

    基質中對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的負性調控因子表達異常,如干擾素(IFN)-γ、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表達明顯升高。部分重型再障患者血清中負調控因子如白介素(IL)-2、可溶性白介素(sIL)-2R(受體)、可溶性CD8+抗原高于正常人。

    總結以上發現,發病機制是錯綜復雜的,或因造血干細胞缺陷,或由于造血微環境損傷,或由于免疫抑制介導作用。總之,再障是一組多種病變,它們的性質不同,治療的方法、產生的療效也有差異。

    ◆臨床表現

    一、癥狀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和感染,根據病情進展的快慢,嚴重性以及病變廣泛程度的不同,臨床表現也各異。我國將再障分為急性型與慢性型兩類。

    1.急性型多見于兒童和青壯年,男多于女。起病多急驟,常以貧血顯著或出血嚴重為主要特征,少數以高熱并發感染為主要臨床表現。出血不僅表現在皮膜黏膜出血,還常有內臟出血,如嘔血、便血、尿血、子宮出血、眼底出血及顱內出血,后者常為本病的死亡原因。

    2.慢性型成人多于兒童,男多于女,起病多緩慢,常以貧血發病。出血程度較輕,常見的出血部位有皮下、鼻黏膜及齒齦。女性可有月經過多,很少有內臟出血,感染少見且較輕。

    二、體征

    以上兩型共有體征,均有貧血面容,瞼結膜及甲床蒼白,皮膚可見出血點及紫癜,貧血重者,心率增快,心尖區常有收縮期吹風樣雜音,一般無肝脾腫大。

    三、并發癥

    長期中、重貧血會引發貧血性心臟病;反復多次輸血易感染并發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性疾病,而大量輸血可誘發血色病;感染不能及時控制可并發敗血癥甚至發生感染中毒性休克。顱內出血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最重要并發癥之一。

    ◆實驗室和其他輔助檢查

    一、血象檢查  全血細胞減少是本病主要的特點之一,在疾病早期,不一定同時出現。貧血一般呈正細胞正色素性改變,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ANC)均減少,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高,大多數血小板明顯減少,網織紅細胞百分比及絕對值減少,其急性型多數<0.5%,慢性型一般>1%。血細胞減少的程度AAA較CAA為低。

    二、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檢查  再障患者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NAP)積分及活性增高,隨著病情好轉,可以逐漸下降至正常。

    三、骨髓象檢查  重型、急性型者,絕大多數病例多部位骨髓顯示增生不良,粒、紅系細胞減少,淋巴細胞及其他非造血細胞(漿細胞、組織嗜堿細胞及網狀細胞)增多,巨核細胞未見或極少,脂肪組織增多。慢性型者,胸骨和脊突多增生活躍,髂骨多增生減低,增生活躍的部位,紅細胞系增多,晚幼紅比例增多,以炭核紅為主,巨核細胞明顯減少;增生減低的部位,紅系各階段均減少,淋巴細胞比例增多,巨核細胞缺乏,骨髓小粒中以非造血細胞為主,骨髓液中有較多油滴。

    四、骨髓活檢  當骨髓象不能確診時,應作骨髓活檢。特點是紅骨髓顯著減少,被脂肪組織所代替,并可見非造血細胞分布在間質中。

    五、造血干/祖細胞培養  大多數患者,尤其AAA的CFU-GM、BFU-E、CFU-E、CFU-MK等集落數均減少,甚至不生長。

    六、細胞免疫學檢查  多數再障患者CD4/CD8比例降低或倒置,外周血中TS占優勢,γδ-T細胞亞群也增高。

    七、鐵代謝指標  血清鐵明顯增高,血清轉鐵蛋白飽和度增加,總鐵結合力降低。

    八、放射性核素掃描檢查  99锝或111銦全身骨髓γ照相可反映全身骨髓造血組織的分布,再障時在正常骨髓部位的放射性攝取低下甚至消失,可估計殘余造血活性的多少。

    九、其他檢查  約2/3患者抗堿血紅蛋白(Hb F)輕至中度增高;細胞遺傳學分析,多數患者骨髓細胞無染色體異常,Fanconi貧血時,染色體斷裂與裂隙常增多。

    ◆診斷要點

    再障的臨床表現為貧血、感染及出血等癥狀,無特異性。

    一、診斷標準:

    1.全血細胞減少,網織紅細胞絕對值減少;

    2.一般無脾腫大;

    3.骨髓檢查顯示至少一部位增生減低或重度減低(如增生活躍,須有巨核細胞明顯減少),骨髓小粒成分中應見非造血細胞增多,有條件者應做骨髓活檢等檢查;

    4.外其他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疾病,如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的難治性貧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滯,骨髓纖維化,急性白血病,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5.一般抗貧血治療無效。

    二、具體分型診斷

    急性再障(亦稱重型再障I型SAA-I)的診斷:

    1.臨床表現:發病急,貧血呈進行性加劇,常伴嚴重感染,內臟出血。

    2.血象除血紅蛋白下降較快外,須具備下列諸項中之兩項:

    (1)網織紅細胞<1%,絕對值<15×109/L;

    (2)白細胞明顯下降,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

    (3)血小板<20×109/L;

    3.骨髓象

    (1)多部位增生減低,三系造血細胞明顯減少,非造血細胞增多,如增生活躍有淋巴細胞增多;

    (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細胞及脂肪細胞增多。

    慢性再障的診斷:

    在臨床及實驗室指標達不到急性再障的診斷標準,即為慢性再障;病程中如病情惡化,臨床、血象及骨髓象與急性再障相似,則稱為重型再障Ⅱ型。

    本病之診斷主要依據癥狀、體征、血象、骨髓象及鑒別診斷,實驗室檢查尤其重要,必要時需多部位多次骨穿并結合活檢及除外診斷有關化驗檢查,方可確診。

    ◆治療

    中醫藥對再障(虛勞、血虛)的治療,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以溫補法進行治療,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療,明清以后,多從脾腎角度進行辨治;近代醫家總結臨床實踐經驗建立較為可靠的治療模式,認為腎虛為本。

    一、辨證治療

    補腎法是治療慢性再障的基本方法,辯之腎陰虛型、腎陽虛型、腎陰陽具虛型施治,在此基礎上結合從瘀、從肝、從脾等論治;而急性再障多以清熱涼血解毒法施治,此展示了中醫藥治療再障的科學性及個體化優越性。

    (一)主證治療

    1.(肝)腎陰虛

    證候特點:面色蒼白,唇甲色淡,頭暈乏力,盜汗心悸,少寐多夢,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肌衄,齒鼻衄血等。舌質淡紅,苔薄白,或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養陰清熱。

    代表方劑:大補陰丸加減。

    常用藥物:滋補腎陰可用熟地黃、山茱萸、龜甲、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等;養陰清熱可用青蒿、麥冬、地骨皮、黃柏、知母等。

    基本處方:熟地黃20~25g,龜甲15~30g,知母5~10g,黃柏5~10g,豬脊髓30g,每日1劑,水煎服 。

    加減法:氣虛者加太子參30g黃芪30g以補氣;出血者加仙鶴草18g涼血止血,加仙靈脾12g、補骨脂30g以求陽生陰長;陰虛明顯者加女貞子12g、旱蓮草12g滋補肝腎。

    2.(脾)腎陽虛

    證候特點:面色晄白,畏寒肢冷,氣短懶言,腰膝酸軟,食少納呆,大便不實,小便清長,出血證不明顯。舌質淡白,胖嫩,苔薄白,脈沉細或滑細無力。

    治法:溫腎助陽,填精益髓。

    代表方劑:右歸丸加減。

    常用藥物:溫補腎陽可用熟附子、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補骨脂、肉桂、杜仲等;填精益髓可用鹿茸、紫河車、益智仁、鎖陽、冬蟲夏草等。

    基本處方:熟地黃15~20g,懷山藥15~20g,山茱萸10~15g,杜仲10~15g,菟絲子15~20g, 附子5~10g(先煎),鹿角膠10g(烊化),肉桂10~15g,當歸10~15g,枸杞子20g,每日1劑 ,水煎服。

    加減法:氣虛明顯者加人參10g(紅參尤佳),黃芪30g,補益元氣;脾虛甚者加炒白術12g,茯苓15g,砂仁5g,健脾和胃;衄血者加仙鶴草18g,三七粉3g以涼血活血止血;虛胖浮腫者加茯苓15g,澤瀉10g,桂枝10g溫陽利水等;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g仙靈脾則溫腎助陽之力尤佳。

    3.腎陰陽俱虛

    證候特點: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頭暈心慌,手足心熱,盜汗自汗,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齒鼻衄血和/或紫癜,或既無陽虛癥狀,又無陰虛表現。舌質淡白,苔白,脈細無力。

    治法:滋陰濟陽。

    代表方劑: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物:滋補腎陰可用熟地黃、山茱萸、龜甲、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等;溫補腎陽可用鹿茸、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補骨脂、肉桂、杜仲等。

    基本處方:熟地黃20~25g,山茱萸10~15g,附子5~10g(先煎),桂枝10~15g,澤瀉10~15g ,茯苓10~15g,牡丹皮10~12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陰虛內熱明顯者加女貞子30g,旱蓮草18g,知母12g滋陰清熱;陽虛明顯者加補骨脂30g,巴戟12g(天)溫腎助陽;氣虛者加黨參30g,黃芪20g,以補氣;衄血者加仙鶴草18g,茜草12g涼血收斂止血;瘀血者加桃仁10,葛根12g,丹參20g活血化瘀等。

    上述分型施治,主要適宜于慢性再障及急性再障穩定期的治療。而急性再障初期與慢性再障轉化為急性再障者按如下辨治。

    4.急勞溫熱

    證候特點:起病急驟,進展迅速,頭暈倦怠,心悸氣短,易外感,甚或高熱不退,神昏譫語,全身泛發紫癜,齒鼻衄血或尿血、便血或經血不斷,甚或顱內出血。舌質紅絳,苔黃,脈洪大數疾或虛大無力。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清瘟敗毒飲加味。

    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可用生地黃、玄參、赤芍、牡丹皮、紫草、水牛角等;涼血止血可用大薊、小薊、卷柏、茜草、白茅根、側柏葉等。

    基本處方:羚羊角粉0.5~1.0g(沖),牡丹皮10~15g,赤芍10~15g,生地黃25g,小薊15~30g,生石膏30g,知母12g,大黃6g,三七粉2~3g,銀花15g,連翹15g,蒲公英30g,黃芩10g,太子參20g,麥門冬15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若血熱迫血妄行者,加茜草12g,仙鶴草18g,旱蓮草12g等涼血收斂止血,熱盛者加梔子12g清熱瀉火,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以清熱開竅,豁痰解毒治療。

    (二) 并發癥治療  貧血、感染發熱及各種出血癥狀是再障貧血的主要表現,同時又是與病情輕重、緩急及急慢性等方面密切相關的并發癥,此之處理及時妥當與否,關系著疾病治療的成敗。

    1. 出血

    (1) 陰虛內熱

    證候特點:各種出血癥狀兼或有無,伴五心煩熱,盜汗少寐,頭暈耳鳴。舌質淡紅,苔薄黃,少苔而干,脈弦細。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知柏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物:養陰清熱可用青蒿、黃柏、麥冬、地骨皮、知母等;涼血止血可用大薊、小薊、茜草、地榆、白茅根、側柏葉等。

    基本處方:知母10g,黃柏10g,生地黃25g,山茱萸15g,懷山藥15g,澤瀉15g,牡丹皮10~15g,茯苓10g ,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皮膚紫斑合茜根10g等以涼血收斂止血;口腔血泡明顯者加大黃10g,代赭石20g,甘草6g降逆止血;便秘者加大黃10g,芒硝10g瀉腑通便;氣虛者加太子參30g,黃芪20g;高熱神昏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清熱開竅。

    (2) 實熱迫血證

    證候特點:發熱后血熱妄行之各種出血癥狀,出血突出,量多色鮮紅,每伴高熱,口渴,汗出,尿赤便干。舌質紅,苔黃燥,脈數有力。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代表方劑:犀角地黃湯并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物:清熱涼血可用生地黃、玄參、赤芍、牡丹皮、紫草、水牛角等;涼血止血可用大薊、小薊、茜草、卷柏、白茅根、側柏葉等。

    基本處方:赤芍10~15g,牡丹皮10~15g,黃連10g,生地黃20~25g,黃芩10g,黃柏10g,梔子10g,人參6g,白術10~15g,黃芪20g,酸棗仁20~30g,龍眼肉15g,茯神10g,廣木香10g,甘草10 g,遠志6g,每日1劑,水煎服。

    (3) 氣虛失攝

    證候特點:各種出血癥狀兼或有無,尤以下部出血常見,伴面黃乏力,氣短倦怠,自汗出,心悸失眠。舌質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健脾益氣,養血和血。

    代表方劑: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物:健脾益氣可選用茯苓、山藥、黃芪、黨參等;養血可用阿膠、何首烏、當歸、熟地等;收斂止血可用茜根、白芨、仙鶴草等。

    基本處方:黃芪12g,白術9g,人參6g,茯神9g,龍眼肉12g,酸棗仁12g,廣木香6g,當歸9g,遠志6g ,甘草3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出血癥狀明顯者加仙鶴草18g,大小薊各12g,側柏葉15g,蒲黃炭8g等以收斂,涼血,散瘀止血。

    (4) 瘀血內阻

    證候特點:各種衄血癥狀,經久不愈,或是急性血證后期表現,伴血色紫暗,皮膚紫癜。舌質紫黯,脈澀。

    治法:活血散瘀止血

    代表方劑:桃(仁)紅四物湯加味。

    常用藥物:活血化瘀可用赤芍、牡丹皮、桃仁、紅花、當歸等;化瘀止血可用三七、茜草、蒲黃等。

    基本處方: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15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可配合收斂止血仙鶴草18g,茜草12g,大黃炭8g,海螵蛸10g等加強涼血收斂止血之效。上述出血諸證型,辨證施治時,因出血部位不同而加減,上部出血者(如口腔血泡、齒鼻 衄血,胸部以上肌衄者)加大黃5~10g,代赭石20~30g,生甘草10g以清降火熱,引血下行而歸經。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月經過多,下肢出血等)加補氣升提之葛根12g,黃芪20g及收斂的仙鶴草18g,海螵蛸10g等。對于重癥出血者,如腦出血,加用安宮牛黃丸鼻飼,上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用四味止血散(白及、阿膠珠、大黃炭、三七粉各等分研末)以藕粉調服。

    2. 發熱

    (1) 外感溫熱

    證候特點:惡寒發熱,口干咽痛,干咳或咳而有痰,口舌生瘡。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數 。

    治法: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代表方劑:銀翹散加味

    常用藥物:辛涼透表薄荷、牛蒡子、荊芥穗、淡豆豉、桑葉、菊花等;清熱解毒可用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蓮等。

    基本處方:金銀花15g,連翹14g,桔梗10g,薄荷6g,淡竹葉6g,淡豆豉6g,荊芥穗12g,牛蒡子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咽痛明顯者加射干清咽止痛;咳嗽甚者配麻杏石甘湯并魚腥草30g,冬花10g,紫菀10g等清泄肺熱,止咳化痰;口舌生瘡者以錫類散、冰硼散加入鹽水中漱口兼外涂。

    (2) 外感濕熱

    證候特點:發熱,無汗,口渴心煩,伴腹痛腹瀉,瀉下不爽,或尿有淋漓,或腸癰腹痛,或肛周腫痛。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代表方劑:黃連解毒湯加味。

    常用藥物:清熱躁濕可用黃芩、黃柏、梔子、苦參、白頭翁等;清熱解毒可用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蓮等;利濕通淋可選用滑石、木通、車前子、燈心草、萆懈等。

    基本處方:黃連10g,黃芩10g,黃柏10g,梔子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偏于腹瀉痢疾者,加葛根12g,茯苓15g,澤瀉10g,木香5g,或白頭翁湯加味以清熱利濕止瀉;偏于腸癰腹痛者配大黃牡丹湯以泄熱祛濕,破瘀消腫;偏于尿赤、淋漓不盡者,配八正散加味以清熱利濕通淋。

    (3) 熱毒熾盛

    證候特點:高熱不退,神昏譫語,肌衄發斑,口渴不欲飲。舌紅,少苔,脈數。

    治法:清熱泄火,涼血解毒。

    代表方劑:犀角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物:清熱泄火可用石膏、知母、天花粉、竹葉、黃芩等;涼血解毒可用羚羊角粉、生地、赤芍、牡丹皮、水牛角;清心開竅可用牛黃、菖蒲、郁金、麝香等。

    基本處方:羚羊角粉1.0g(沖),生地黃25g,赤芍15g,牡丹皮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配安宮牛黃丸以協同清熱解毒開竅,共湊清熱泄火,涼血解毒以氣血兩清。

    (4) 陰虛內熱

    證候特點:低熱盜汗,夜寐多夢,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

    代表方劑:知柏地黃丸加味。

    常用藥物:滋補腎陰可用熟地黃、山茱萸、龜甲、女貞子、旱蓮草、枸杞子等;養陰清虛熱可用白薇、地骨皮、胡黃連等。

    基本處方:知母10~15g,黃柏10~15g,熟地黃25g,山茱萸15~20g,懷山藥20~25g,澤瀉10~15g,牡丹皮10~15g,茯苓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若陰虛明顯者,加枸杞子24g,黃精15g,龜甲膠12g(烊化),鱉甲膠12g(烊化)等滋補陰精,盜汗者加白芍12g,地骨皮15g,生龍牡各24g以滋陰斂汗,低熱明顯者,加地骨皮15g,銀柴胡9g,胡黃連9g等清退虛熱。

     (5) 氣虛發熱

    證候特點:身熱伴倦怠乏力,嗜睡,自汗,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治法:補中益氣,甘溫除熱。

    代表方劑:補中益氣湯加味。

    常用藥物:補中益氣選用北芪、白術、黨參、茯苓、陳皮等;甘溫除熱選用柴胡、升麻北芪等。

    基本處方:黃芪20g,人參5~10g,當歸10~15g,陳皮10~15g,升麻10~15g,柴胡5~10g,白術10~15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服。

    加減法:若氣虛倦怠乏力明顯者,加黃芪至45g,配合黨參24g,有條件者易人參為花期參6~12g以強益氣之效,自汗明顯者,加玉屏風散加味施治。

    二、西醫冶療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原則,主要包括:①早期診斷和治療;②加強支持療法,包括防治出血和感染的多種措施和必要的輸血;③采用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藥物;④分型治療:對急性再障、慢性再障治療上應區別對待;⑤聯合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或藥物合用;⑥堅持治療:治療慢性再障,一般應堅持用藥半年以上,過早換藥可能影響療效;⑦維持治療:病情緩解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需維持治療,這對鞏固療效有重要意義;⑧脫離和病因的接觸;⑨考慮有無脾切除的適應癥;⑩考慮骨髓移植的可能性。

    (一) 祛除病因

    禁止使用影響造血功能的藥物;除必須檢查外,避免與放射線接觸;有病毒性肝炎者,積極治療肝炎;因妊娠引起再障,可根據情況,終止妊娠。

    (二) 支持治療

    嚴重貧血時應當輸血,但要掌握適應癥:①血紅蛋白過低,通常低于55g/L時;②血紅蛋白雖不太低,但由于下降太快,患者不能適應者;③有心功能代償不全癥狀者;④有嚴重出血趨勢者;④有嚴重感染者。對貧血嚴重,特別有貧血性心臟病患者,一次輸血量不宜過多,速度宜慢。目前成分輸血較普遍,根據血液有形成分缺少及出血、感染等情況,采用相應的成分輸血。

    輸血常可引起并發癥,常見有傳染性肝炎、血色病、同族免疫反應。

    (三) 對癥處理

    1. 出血的治療  出血傾向明顯,可用止血敏、止血芳酸、維生素K、維生素C。非胃腸道出血,還可加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靜脈滴注。陰道出血可肌肉注射丙酸睪丸酮50~100mg,每日一次,如再無效,可加用催產素肌肉注射,配合輸血小板,可控制出血。

    2. 感染  因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0.5×109/L時感染不可避免。病原體多來自皮膚、黏膜、呼吸道,也可來自胃腸道、膽管、泌尿道的條件致病菌。病原體以G-桿菌和真菌為主。凡重型患者需采取隔離或住層流室;注意皮膚、口腔、肛門衛生及飲食衛生。口服慶大霉素、新霉素、克霉唑等有關腸道消毒劑;避免污染各種穿刺和插管;醫護人員及家屬出入層流室按規定嚴格執行等。

    患者持續發熱、體溫超過38.5℃,臨床又有感染征象時,應立即取可疑部位標本如咽拭子、血、尿、糞作細菌或真菌培養,即用廣譜抗生素,早期使用慶大霉素和氨芐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治療可能治愈,若經72h體溫不退,可換用先鋒必、復達欣等,用藥1周后仍無效,可停抗生素,追查有無真菌感染。腸道真菌可用制霉菌素,深部真菌可用氟康唑、二性霉素B靜脈滴注。粒細胞缺乏,嚴重感染而抗生素治療無效者,可輸注粒細胞每天至少(1~2)×1010個粒細胞,連續3~5天,方能控制感染;或運用丙種球蛋白輸注、注射造血刺激因子(GM-CSF、G-CSF等)。

    (四) 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

    1.雄性激素類藥物  此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增加促進紅細胞生成素(EPO)的產生,加強EPO對造血干細胞的刺激作用,驅使休止期(G0期)干細胞進入增殖周期,促進其增殖分化,產生紅系細胞。常用藥物有:

    (1) 丙酸睪丸酮  每次50~100mg,每日肌肉注射1次。

    (2) 康力龍  每次2~4mg,每日3次,口服。

    (3) 羥甲雄酮  每日15~60mg,分2~3次口服。

    (4) 大力補  每次5~10mg,每日3次,口服。

    (5) 復方長效睪丸酮注射液(巧理寶)  為油劑注射液,內含丙酸睪丸酮20mg,戊酸睪丸酮80mg和十一烷酸睪酮150mg,共含睪丸酮脂250mg。肌肉注射,每周2次,每次250mg。

    (6) 安雄  40mg/次,日2~3次,口服。

    (7) 達那唑  0.2/次,日3次,口服。

    2. 骨髓興奮劑

    (1) 硝酸士的寧  方法為肌肉注射5天,間隔2天,重復進行,直至緩解,每日劑量分別為1、2、3、3、4mg;15歲以下兒童每日劑量為1、1、2、2、3mg。本藥連續應用6~12個月,未發現不良反應。

    (2) 一葉秋堿  成人每日8~16mg,肌肉注射,小兒酌減。連用1.5~2個月,可出現療效,療程不得少于4個月。

    3. 茛菪類藥物

    主要是解除骨髓微環境的血管痙攣,調整其血流灌注,從而改善造血微環境,使造血組織有豐富的血液供給,恢復其造血功能。

    654-2:肌肉注射,兒童0.2~0.5mg/kg,成人每次5~10mg,每日1~2次;靜脈滴注,0.5~2.0mg/k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每日一次,多在2~3h內滴完,療程宜在3個月以上,治療中有口干、視力模糊和排尿費力,一般不需處理,可在3~5天內消失。用藥30~50天后出現網織紅細胞和血紅蛋白上升。

    4. 微量元素類藥物

    (1) 氯化鈷  鈷能抑制細胞酶,使細胞缺氧,從而刺激腎臟增加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促進紅細胞成熟過程中鐵的利用和紅細胞釋放。兒童患者療效較好,2~4mg/(kg.d),分2~3次,飯后服用,成人40mg,一日3次,療程至少需3個月以上。

    (2) 碳酸鋰  體外實驗證明,鋰鹽對人體粒細胞的集落有刺激生長作用,故推論可能治療再障有效。凡有殘余粒細胞系祖細胞存在的再障患者,可用此藥。劑量:碳酸鋰每次300mg,每日3次,口服,連用4~6周為一療程。

    5. 免疫調節劑主要藥物為左旋咪唑,每次50mg,每日服3次,連續服藥3天,間隔4天,療程為3個月以上,其他藥物尚有胸腺素、轉移因子等。

    6. 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片10mg/次,日3次口服,以后逐漸增至30~50mg/次,日3次口服。

    7. 腎上腺皮質激素這類藥物僅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出血,無刺激造血干細胞增殖和分化作用,也不能改善造血微環境,而且副作用大,故一般不主張用于治療再障。但在下列情況時可用此藥 ①出血嚴重,特別體表出血明顯者;②合并溶血者;③小兒再障用雄性激素時,易使患兒骨骼提前骨化,影響生長發育,此時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對抗此副反應。常用潑尼松,每日5~10mg,為治療出血,可用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與其他止血針劑合用,靜脈滴注。

    8. 脾切除切脾的機制是去除紅細胞的扣押場所,消除產生抗體,破壞白細胞、血小板和抑制骨髓造血的作用。切脾適應癥:

    (1) 髂骨骨髓增生活躍,紅系增生活躍,網織紅細胞>2%;

    (2) 出血較重,各種內科治療方法失敗且危及生命時,手術的死亡率<4%。但對嚴重出血,術中傷口滲血,要準備好血小板懸液,輸新鮮血液。要切除副脾。療效出現最快在術后1個月,最慢長達3年,約2/3病人在1年內生效。

    10. 臍血輸注  臍帶血中含有豐富的造血干細胞CFU-GM、BFU-E和CFU-Mix,含有多種造血刺激因子、IFN-ν等,有利于患者的免疫功能調節。此外,還含有較多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等成分,故臍帶血可作為造血干細胞的來源代替骨髓,也可替代輸血,改善臨床癥狀,故可治療再障等骨髓造血功能障礙性疾病。采臍血時注意防止感染,避免混入母血,輸血前作交叉配血。臍血來源廣泛,價格低廉,有應用前景。

    (五) 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

    1. 免疫抑制治療

    (1) 抗淋巴細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細胞球蛋白(ATG)  本品具有針對免疫活性T抑制細胞介導免疫的功能,它們能誘發T細胞增殖,刺激產生更多的IL-2和IL-2受體,通過體內造血因子生成增多,促進G0期造血干細胞進入增殖周期,使造血恢復。

    治療方法:ALG或ATG治療前需作皮膚試驗,皮試陰性時,按兔ALG(或ATG)5~10mg/(kg·d) ,豬ALG(或ATG)15~20mg/(kg·d),馬ALG(或ATG)15~40mg(kg·d)加氫化可的松100~200mg, 摻入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靜脈滴注。療程4~5天,亦有7~8天或更長者。

    (2) 環孢菌素A(CSA)  環孢菌素A(CsA)是一種Ts細胞和Tc細胞克隆的殺傷劑,抑制T細胞表達白介素-2受體并抑制其生成IL-2和干擾素,糾正再障患者的免疫紊亂,促使重癥再障的骨髓造血功能恢復。一般劑量為5~8mg/(kg·d),也有推薦應用較大劑量10~12mg/(kg·d),分2次口服,連用2~3個月以上。并應長期應用適當維持量以提高療效。在應用ALG或ATG失敗的患者中,CsA聯用雄激素的有效率約50%。

    (3) 大劑量甲基潑尼松龍(HDMP)  甲基潑尼松龍為一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其免疫抑制效應可能與抑制Ts細胞分化增殖及NK細胞活性有關。一般給藥途徑為靜脈注射,治療第1~3天20mg/(kg·d),第4~7天10mg/(kg·d),第8~11天5mg/(kg·d),第12~20天2mg/(kg·d),第21~30 天1mg/(kg·d),然后0.1~0.2mg/(kg·d)長期維持。

    (4) 大劑量丙種球蛋白  本品有封閉免疫活性細胞和抗病毒作用,每次1g/kg的大劑量靜脈滴注,每4周1次,連續3~6次。本品在患者有反復嚴重感染,應用ATG及環孢菌素不適宜時可以考慮。

    2. 造血生長因子這些因子有促進細胞生成作用,是基因工程發展的產物,如重組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3~5μg/kg/次;重組人體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2μg/kg/次,皮下給藥,每日1次,可使白細胞迅速上升。目前因價格昂貴,多用于白細胞低于1×109/L的易感染者。促紅細胞生成素(Epo)2萬u皮下注射,3次/周,療程3個月;白介素-3(IL-3)250~500μg/m2/d,皮下注射,用于治療再障有一定療效。又發現一些作用于早期造血祖細胞(如干細胞因子、IL-11)和淋巴細胞生成(IL-9,IL-10,IL-12)等新因子,以及雜交因子(重組融合蛋白)如GM-CSF/IL-3,、IL-2/IL-6、IL-3/Epo等,通過這些有協同作用的造血生長因子,應用于再障的治療研究,將進一步提高本病的治療水平。

    3. 骨髓移植(BMT)  用骨髓移植治療再障,在國外已取得許多經驗,其中50%以上的患者輸入的骨髓能夠生長,供髓者為患者的HLA組織配型相近的兄弟姐妹,如為同卵孿生兄弟姐妹,則更為理想。輸骨髓后,最初三個月死亡率最高,多死于移植物排斥或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由于骨髓移植不易找到HLA組織配型相近的供髓者,而且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故應嚴格選擇適應證。關于適應證,有如下看法:①重癥再障(老年人除外),粒細胞在0.5×109/L以下,血小板在20×109/L以下,骨髓內淋巴細胞在75%以上;②最好在確診后3個月以內進行;③年齡在20歲以下;④移植前輸血次數少者,最好未輸過血;⑤HLA配型相同。

    四、 名醫、專家驗方

    1. 涼血解毒湯治療急勞髓枯溫熱型(急性再障)(梁冰)

    組成:羚羊角粉0.5~1.0g(沖),牡丹皮10~15g,赤芍10~15g,生地黃25g,麥門冬20~25g,茜草10~15g,板藍根10~15g,黃芩10~12g,貫眾10~12g,地膚子10~25g,生龍牡各25g,三七粉2.0g(沖),琥珀粉0.5~1.0(沖),辛夷10g,蒼耳子10g,甘草10g。

    主治:急勞髓枯溫熱型再障,起病急驟,病程短,面色蒼白,低熱常見,或高熱不退,頭暈目眩,心慌氣短,行動艱難,全身泛發紫癜,齒鼻衄血,尿血便血,婦女月經多或淋漓不斷,口內血腥味,汗出熱不退,甚則神昏譫語,舌質紅降,苔黃白膩,脈洪大數疾。

    方解:本證為本虛標實,方用羚羊角粉、牡丹皮、生地黃、麥門冬滋陰補腎,涼血止血;貫眾、黃芩、板藍根、地膚子清熱疏風解毒;茜草、三七、琥珀止血以收標本兼顧之功。

    加減法:在上方為主治療基礎上,若高熱不退,屬溫熱外感,熱入營血,配合紫雪散、安宮牛黃丸治療,皮膚黏膜出血明顯者重用犀角地黃湯涼血止血,上部實熱出血選用大黃止血方(大黃、代赭石、甘草等)降逆止血,上消化道出血內服四味止血散(蒲黃炭、白及、阿膠珠、漢三七等)以活血收斂止血。(江楊清主編.中西醫結合內科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13)

    2. 生血增白湯治療血勞(慢性再障)(梁貽俊)

    組成:人參10~20g,白術15g,當歸10g,首烏20g,仙靈脾20g,菟絲子20g,肉桂3~6g,枸杞子20g,女貞子20g,赤芍30g。

    主治:虛勞、血勞。癥見面色蒼白、身倦懶言,動則氣短,食少便溏,腰脊酸冷,兩足痿弱。

    方解:本方是根據《內經》“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腎主骨生髓”,“腎藏骨髓之氣”及后世謂“骨髓之液謂之精”,既藏生殖之精,又藏五臟六腑之精與骨髓之精。骨髓之精可以化血,有賴于骨髓之氣,骨髓之氣源于腎陽,故欲生血,首當補腎之陰陽,故立本方,以仙靈脾、菟絲子、肉桂為君,溫補腎陽,促其功能旺盛使精可化血;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為臣,滋補肝腎之陰,補充化精血之物質;人參、白術為佐,補脾肺之氣,以利后天營衛化生和精血之間轉化;當歸、赤芍為使,養血活血,將化生之血能迅速運達諸臟。全方據營出中焦、衛出下焦、精血之間可以互相轉化的理論而制定。三藥補腎陽,三藥補腎陰,使腎中之精氣充盛,髓氣旺盛而化血,用人參、白術補后天之本,脾肺之氣增強,精血化生有源。

    血勞一證乃疑難重證,常藥難以收效,方中人參重用應予重視。臨床上多以黨參代之,一般疾病尚可,而于本病則斷不可。臨床表明,用人參往往收效快捷,不易“滑坡”,療效容易鞏固。對此,不可忽視。(張豐強等主編.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6.209~210)

    3. 益氣補血湯治療氣血陰陽兩虛型再障(周信有)

    黨參20g,黃芪20g,黃精20g,山茱萸20g,女貞子15g,仙靈脾15g,巴戟天20g, 丹參15g,雞血藤20g,龜甲30g,鹿角膠9g(烊化),大棗10枚,生地黃15g。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表現為陰陽兩虛者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嚴重的血液疾患。西醫認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礙引起的嚴重貧血。中醫認為腎主藏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再障貧血,主要是由于脾腎虛損,氣血化生無源,故致氣血虛損不足。故本方的設計,突出增補脾腎、益氣養血這一基本原則。根據《內經》“陽生陰長”的理論觀點,培補脾腎,補益氣血,又當以溫陽益氣為先。故本方把健脾益氣之黨參、黃芪、黃精與補腎助陽之仙靈脾、巴戟天、山茱萸、鹿角膠等作為基本藥于疾病之全過程。據臨床觀察,這類藥對紅細胞的造血功能有促進作用,這與中醫觀點是一致的。同時,根據“血以和為補”的原則,加入功兼補血與和血作用的丹參、雞血藤,這類藥有改善循環及清除病損處代謝障礙的作用;加入干地黃滋陰補腎涼血,大棗健脾益氣,共奏補脾腎、益氣血之功。

    再障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中藥能改善癥狀、糾正西藥之副作用。至于中藥的選用原則以補藥為主,本方除重在溫補脾腎之外,尚輔以丹參、雞血藤養血活血,有祛瘀生新之意,與眾不同,對指導臨床處方用藥頗有啟示。(張豐強等主編.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密方精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公司,1996.212~213)

    4. 參鹿長血湯治療虛勞(慢性再障)(吳翰香)

    組成:鹿角12~15g,補骨脂12~15g,白術12~15g,生地黃12~15g,炙甘草9~12g,陳皮9~12g,山茱萸9~12g,棉花根30g,紅參3~6g(研粉吞服)。

    主治:虛勞血虛之再生障礙性貧血,屬脾腎兩虛,陰陽氣血虧乏者。

    方解:再障多屬中醫虛勞和血證范疇。其發病與心、肝、脾、腎四臟有關,尤以脾、腎兩臟為密切。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化血;脾腎虛損,則氣血化生無源,精血化生乏能,則見貧血等一系列征候,故多從溫補脾腎治療,本方則著眼于脾腎之陰陽氣血。方以紅參,棉花根,白術,炙甘草,陳皮益氣健脾,山茱萸,補骨脂,鹿角,生地補腎助陽,生精填髓。因本方偏于溫補,故陰虛內熱較著及有出血和感染者忌服。

    加減法:陰虛血虧較重者可選加當歸、熟地黃、白芍、何首烏、阿膠等。(杜懷棠主編.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60~261)

    5.劉氏益氣補血湯治療虛勞(再生障礙性貧血)(劉濟群)

    組成:太子參30~60g,黃芪30~60g,茯苓30~60g,白術15~30g,懷山藥15~30g,炙甘草10~15g,何首烏15~30g,當歸15~30g,枸杞子15~30g,阿膠15~30g(烊化),五味子10~15g,桑椹子15~30g,九香蟲10~15g。

    主治:虛勞血虛之再生障礙性貧血,證屬氣血兩虛型,癥見頭暈,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萎黃,舌質淡,脈虛數或細弱或結代者。

    方解:再生障礙性貧血是由紅骨髓顯著減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病癥。臨床癥狀比較復雜。大多屬于中醫虛勞和血證之范疇。本方取歸脾湯之意,結合長期臨床經驗擬定,方以黃芪、太子參、白術、山藥、炙甘草、茯苓等益氣以生血,健脾以資氣血生化之源;當歸、何首烏、枸杞子、阿膠、桑椹子、五味子等滋肝腎,養陰血;九香蟲理氣止痛,溫中壯陽。全方旨在益氣補血,故以益氣補血湯命名,應用于上述病癥。

    加減法:若出血或皮膚紫斑者加旱蓮草、白茅根、槐花、地榆、大黃、仙鶴草以涼血止血;若發熱、咽痛、咳嗽、舌紅苔黃者加蘆根、生石膏、杏仁、金銀花、連翹、黃芩、魚腥草等清泄肺熱,利咽止咳;如陰虛潮熱者加生地黃、麥門冬、沙參、知母、地骨皮等滋陰清熱;腎虛者加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等補腎濟陽。在服用本方時須禁房事,節勞養神,忌食油煎炙烤之品和一切燥熱之品。(楊思澍主編.中國現代名醫驗方薈海.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564)

    6.解毒補托湯治療虛勞血虛(慢性再障)(劉大同)

    組成:黃芪30g,白花蛇舌草30g,女貞子30g,虎杖25g,黨參25g,旱蓮草25g,連翹25g,當歸20g,丹參20g,柴胡15g,葛根15g,陳皮15g。

    主治:熱毒內陷,骨髓枯竭,血生乏源,氣陰兩傷型慢性再障。

    方解:再障的主要病因乃為熱毒,系熱毒內陷,灼血阻絡,傷精耗髓,致精髓枯竭,血生乏源。故方中以白花蛇舌草、虎杖、連翹等清熱解毒,力挫熱毒燔灼營血之勢;柴胡、葛根以托舉入髓之熱毒外出,達攘外安內之功;黃芪、黨參補耗散之氣,助托毒之力;女貞子、旱蓮草填精益髓,以補耗損之陰血;當歸、丹參化髓道之瘀;陳皮健脾行氣,以運中焦斡旋之地,疏散涼藥、補藥之壅滯。諸藥和合,共奏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托邪外出之功。

    加減法:陰虛重者加何首烏、生地黃、阿膠;陽虛重者加菟絲子、桂枝、鹿角膠;氣虛重者加太子參、黃精、白術;血瘀重者加莪術、桃仁、紅花;高熱者加石膏、知母、大青葉;低熱者加白薇、銀柴胡、地骨皮;出血重者加仙鶴草、茜草、白茅根。

    本方長期服用,不見病人高熱、出血之癥狀復起,實見血象穩步上升之良效,誠為毒出髓健,精旺血生之結果。(劉大同,郭京麗,王冠軍,等.解毒補托湯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74例療效觀察.新中醫,1994,(5):18~20)

    7.大菟絲子飲

    組成:菟絲子、女貞子、枹杞子、制首烏、熟地黃、山萸肉、旱蓮草、桑椹子、補骨脂、肉蓯蓉。

    功效:滋陰補血,益精養血。

    方解:根據腎主骨生髓造血理論,經多年臨床實踐證實,補腎比補血、補脾療效好。方中女貞子、旱蓮草、枹杞子、首烏、熟地黃、山萸肉、旱蓮草、桑椹子滋補腎陰,菟絲子、補骨脂、肉蓯蓉等壯腎陽。

    諸藥相合,避免了陰盛礙陽,陽盛傷陰之弊,使陰為陽之基,陽為陰之統,陰陽互根,共奏補腎作用。

    臨床應用:主要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腎虛型,適應證較廣泛,腎陰虛及腎陽虛皆可用,化療后骨髓抑制及其他腎虛患者亦可用。(周靄詳,莊杰盾,鄧成珊,等.大菟絲子飲為主補益中藥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169例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中華血液學雜志,1986,7(8):492)

    8.補腎瀉肝方

    組成:熟地、生地、首烏、當歸、補骨脂、巴戟天、仙靈脾、虎杖根、水牛角、丹皮、黃連、大青葉、女貞子、懷山藥、白術、蘇梗。

    功效:補腎生血,滋陰助陽,瀉肝涼血,清泄瘀熱。

    主治:心慌氣短,乏力頭暈,并有手足心熱,盜汗自汗,怕冷,口渴不思飲,納呆便溏,心煩易怒,舌淡苔白,脈細數。

    方解:熟地黃滋腎為君。“精血同源”血為真陰所化,故配合首烏、當歸養精生髓,化氣生血;女貞子、生地黃補腎抑肝為佐。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取巴戟天、補骨脂、仙靈脾溫補腎陽,化生精髓,以促生血;合用虎杖補中寓瀉,以瀉瘀熱;因肝火失制,熱伏陰血,內耗精氣,故配合黃連、丹皮、水牛角、大青葉瀉肝涼血,清泄伏熱,護生精髓,此瀉火即生血之意;因肝木侮土,脾失健運,懷山藥、白術扶脾助陽,以輔氣血之化源;蘇梗降逆制火,調和肝脾。全方共奏補腎生血、滋陰助陽、瀉肝涼血、清泄瘀熱之功。

    臨床應用:用于陰陽兩虛型兼肝旺侮脾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黃振翹,黃韜,周永明,等.補腎瀉肝方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4(1):20-24)

    五、 單方驗方

    1. 四合粉  徐長卿,紫河車,小葉鳳尾草,生甘草各等量。口服每日2~4次,每次2~4g。1~4個月為1療程,飯前服為宜。健脾補腎,氣血陰陽并補。

    2. 復方馬錢子散  馬錢子,人參,雞血藤,鱉甲,鹿角膠等。嚴格炮制。散劑,每日 0.3g,睡前口服,每周用3天,停4天,每周增加0.1g,可填精生血,補腎生髓,補養氣血。

    3. 乳犬紅參湯  乳犬1只,紅參12g。取出生1~10天雄乳犬1只,窒息處死洗凈,加紅參,文火燒熟后服用,每周1~2只,連續服用3個月以上。溫補脾腎,益氣生血。

    4. 五福飲  人參6g,熟地黃9g,當歸9g,白術4.5g,炙甘草3g。有調補五臟,補益氣血功效,適用于氣血兩虛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5. 烏龜粉  烏龜洗靜放在低溫的鐵板上烘烤,待殼、肉呈焦黃時研粉備用。3~5g/次,每日3次。功能補腎益髓,主治肝炎后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肝炎-再障綜合征)。

    6. 充髓玉液  肉桂30g,附子30g,玉竹60g,懷山藥60g,山茱萸30g。加水煮煎2次,然后合并濃縮至250ml,加白糖適量及防腐劑。日3次,每次15ml,飯后服。功用益氣補血,溫腎填髓。主治脾腎陽虛型造血功能低下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等證。

    7. 羊脊胎方  羊脊骨髓2條,胎盤1個,黑豆90g。用水15碗,慢火煲至6小碗,貯好分3日服,每日2次,早晚各服1小碗。功效益精補髓,適宜于精血虧損的再障貧血證。

    8. 加味參芪仙補湯  人參6~12g,生黃芪30g,補骨脂24g,仙靈脾15g,甘草6g。有益氣補腎之功效,適用于氣虛腎虧型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9. 保元湯  炙黃芪24g,黨參15g,肉桂3g,炙甘草6g。有補氣溫陽之功效。適用于元氣不足型慢性再障貧血。

    10. 五味止血散  大黃炭,阿膠珠,白芨粉,三七粉,蒲黃炭。將上藥等份,研為細末,過100目籮篩備用,每次10,加適量藕粉和水再加熱調成糊狀,溫服,每日3次,大便潛血轉陰后,再服3天,以鞏固療效。適用于慢性再障并消化道出血者。

    ◆經驗與體會

    中醫診治再障,是在確診的基礎上,按急、慢性分型論治。慢性者屬中醫“虛勞血虛”范疇,從腎論治,辨別陰陽,酌加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方藥,依據中藥藥理學研究,適當配伍具有刺激造血細胞生長的中藥,提高療效。針對慢性再障證型之演變規律,分初、中、末三階段論治。急性者以“急勞髓枯溫熱型”論治,著重以涼血解毒法治療,以取得療效。

    一、慢性再障以“虛勞血虛”概括,從腎之陰陽辨證

    祖國醫學無再障貧血一詞,更無急慢性之分,我們認為慢性再障因勞倦過度、外感邪毒、房室不節等導致臟腑陰陽受損,氣血虧虛,而成虛勞證。臨床主要表現為面白無華、倦怠乏力、心悸氣短、頭暈耳鳴等一派血虛失榮征象,故以“虛勞血虛”加以概括診斷;因“腎主骨、藏精、生髓”,“精血同源”,腎虛則精少髓枯,血不得生。故慢性再障的本質是“腎虛”,在臨床診治時,依患者偏陰偏陽之象而進一步辨證為腎陰虛型、腎陽虛型、腎陰陽俱虛型。

    二、從腎論治,兼活血疏肝

    在臨證時依癥狀、舌脈表現,辨之陰陽偏盛偏衰,從腎論治,以滋陰濟陽補腎,填精益髓生血。脾腎陽虛衰型常用人參、黃芪、補骨脂、仙靈脾、肉蓯蓉、全當歸、鹿角膠、淡附片、肉桂、枸杞子等;肝腎陰虧虛型常用補骨脂、太子參、生黃芪、仙鶴草、知母、黃柏、龜甲、生地黃、青蒿、女貞子、旱蓮草、豬脊髓等;腎陰陽俱虛型常用太子參、生黃芪、補骨脂、仙靈脾、天門冬、生熟地、黃柏、砂仁、黃精、鹿角膠、女貞子、旱蓮草等。臨證時還應注意應用“陰陽互根”的原則,在補陽藥中酌加少量補陰藥以陰中求陽,在補陰藥中酌加少量補陽藥以陽中求陰;應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峻補精血,填精益髓,促進造血恢復;酌加健脾之品以資化源,益氣生血等以提高治療效果。

    再障患者有不同程度之“瘀血”,原因有二:再障病程較長,“病久必有瘀”,應從活血治療,祛瘀生新;其二,經過觀察舌象,發現舌下系帶多偏紫,舌面微循環障礙,有瘀血之象。臨床常常加入活血祛瘀藥味:當歸、漢三七、雞血藤、桃仁、紅花等,共奏補腎活血之效。

    再障患者因患病日久,常見情志抑郁,肝氣不疏,氣郁化火,則肝失藏血,而血溢脈外,遂致出血,復因肝氣抑郁,情志不疏,則肝郁犯脾,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乏源,血虛更甚,貧血難于恢復,臨證時在補腎活血方中佐以疏肝和解之柴胡、葛根等藥味施治,每獲良效。

    三、結合藥理學研究,辨證加減具有刺激血細胞生長的藥物

    根據藥理學研究,顯示下列藥物具有刺激血細胞生長療效:(1)增加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藥物:鹿茸(鹿角膠)、紫河車、阿膠、雞血藤、人參、黃芪、黨參、首烏、枸杞子、白術、補骨脂、鎖陽、巴戟天等;(2)增加網織紅細胞的藥物:鹿茸(鹿角膠)、雞血藤等;(3)增加白細胞的藥物:人參、西洋參、雞血藤、丹參、虎杖、石葦等;(4)升高血小板的藥物:當歸、白芍、腫節風、卷柏、山茱萸、紫河車、大黃、三七等。

    四、結合證型演變,遵循治療規律

    慢性再障病之初,多呈(肝)腎陰虛表現,腎不藏精,精不化血,陰血虛少,滋生內熱而呈五心煩熱,夜寐盜汗,虛煩不眠,齒齦滲血,舌質淡干少津,脈弦細數,乃骨髓造血功能減退,全血細胞減少而出現的代償性機能亢進之表現。此乃一派虛熱象,治宜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佐以涼血止血,因虛不受補,故不宜一味進補;經滋陰補腎施治,陰虛火旺漸除,病情相對穩定,此時陰虛內熱癥狀漸消,而出現陽虛證候,或陰虛、陽虛證候交替呈現,病程進入中期,治療上擬滋補腎(肝)陰與溫補腎(脾)陽并施之陰陽雙補法,也可兩方交替服用;我們認為此階段為時不長,疾病較快進入進一步穩定生血后期,即脈證相符之(脾)腎陽虛型,或有的患者素以陽虛為主,病變之初就屬(脾)腎陽虛者,治療上施以溫補腎陽,填精益髓,“深淵之水不生魚龍,寒冰之地難生萬物”,溫補腎陽,填精益髓可促進陽生陰長,化生精血,促進貧血改善,出血癥狀消減,血象恢復。此進入病程末期,屬再障緩解后的鞏固治療,為促進血象進一步恢復,達治愈程度,在滋陰濟陽,填精益髓治療基礎上,宜加用辛熱大補之品如肉桂、附子等,可達到預期目的。

    我們在慢性再障的治療過程中,摸索出證型演變及治療規律變化,病程分初、中、后、末,治療用藥為涼、平、溫、熱之規律。亦即病之初期滋陰補腎,促進發熱、出血癥狀消減,以穩病情;中期滋陰濟陽,緩解癥狀,鞏固病情;后末期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促進生血,使造血功能恢復。

    五、急性再障以“急勞髓枯溫熱型”加以診治

    急性再障乃溫熱邪毒,侵及骨髓,內陷營血所致;臨床上呈迅猛之勢,全身造血組織迅速而廣泛地遭到破壞,甚至衰竭,呈現急勞血虛之證;面黃無華、頭暈倦怠等血虛之象進行性加劇,乃造血之源腎髓急性枯竭,即為急勞髓枯之證,溫熱邪毒外感則高熱不退,內陷營血則齒鼻衄血,尿血黑便,口舌血泡等,均屬溫熱之象,故急再以“急勞髓枯溫熱型”予以概括,其舌象多呈舌質淡紅、舌尖紅、舌苔薄白,脈象呈滑大數疾之象。

    外感溫熱邪毒是致病之因,乃標證,急勞髓枯系病本。在治療上,針對上焦外感溫熱之證投《濟生方》之蒼耳子散以疏散風熱。溫熱邪毒內陷營血,取《千金方》之犀角地黃湯以清熱涼血,急勞髓枯之病本選《衛生寶鑒》之三才封髓丹加味以補腎降火,三方加味施治以涼血止血、散風清熱、滋陰補腎,組成涼血解毒方,乃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補腎新法,有不同于傳統的一味溫補腎陽、滋補腎陰之觀念。其涼血解毒方之藥味組成見相關章節。

    盡管虛勞血虛等癥狀進行性加重,但不宜補虛治療,用傳統的補腎法治療急性再障,易補陽熱更熾,滋陰血不生,病人多半在短期內死于大出血或嚴重感染。采取涼血解毒法施治,涼藥的應用宜早不宜遲,采用涼血解毒新途徑治療使溫熱致病邪毒得以及時清除,出血、發熱癥狀得以及時控制,使病情得以及時穩定,促進精血化生。

    涼溫交替之法施治,旨在穩定病情,消除發熱、出血癥狀,在必要時加味滋陰濟陽補腎中藥(自擬參芪仙補湯加減施治: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補骨脂、仙靈脾等組成),可促使造血功能恢復,精血得生。此方法比單純一味補虛扶正治療效佳。

    六、再障并發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

    再障常因血小板減少等原因導致上消化道出血,如不及時加以控制,易危及患者的生命,我們在臨床上采用自擬四味止血散施治:阿膠珠、三七粉、白芨粉、蒲黃炭等組成,上藥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次10g,用藕粉調成粥狀,口服,且不需禁食,以免造成患者明顯的饑餓感,不利于疾病的控制。每用于臨床,屢屢顯效。

    ◆預后與轉歸

    慢性再障起病相對緩和,并發感染出血癥狀不甚嚴重,但治療顯效時間較長,予以補腎活血等中藥和/或雄激素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使病情緩解,有效率在80%左右,預后良好,但若誤于施治,可遷延不愈,甚可轉為重型再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

    急性再障是一組發病急、進展快的骨髓衰竭性疾病,常伴內臟出血、嚴重感染,常危及生命,預后不良;在治療上予以清熱涼血解毒中藥,積極配合現代醫學的成分血輸注,廣譜抗生素,丙種球蛋白,造血刺激因子等支持療法,或可配合免疫抑制劑治療,可挽救相當一部分患者生命。

    預防與調理

    再障治療較為困難,預后不良,預防本病的發生十分重要。

    一、生活調理

    1.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飲食衛生,調理情志,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感染病毒繼發再障。

    2.從事放射工作者,必須嚴格操作規程,加強防護,而患者應盡可能減少放射診斷治療次數,避免過量照射發生。

    3.化學物質尤其是藥物是導致再障的最常見的因素,所以必須注意合理用藥。盡可能避免應用氯霉素、解熱鎮痛劑(保泰松、撲熱息痛等)等可能引起再障的藥物,宜觀察血象變化,以便及時停藥。

    4.避免接觸苯等有害化學物質。有超量飲用糖精導致再障的報道,故宜少食糖精。患營養不良性貧血,積極治療,以免遷延不愈發展造血障礙。

    5.患者應樹立堅持長期治療獲得痊愈的信心,保持心情舒暢,按時服藥。

    6.防止意外,尤應注意保護頭部,避免外傷,以免引起嚴重內臟出血。

    7.患者居室或病房空氣要新鮮,陽光充足,定時紫外線消毒,重型再障患者有條件可住層流室或隔離病房。

    二、飲食調理

    強調飲食衛生至關重要,囑患者切忌在外購買不凈熟食,瓜果宜洗凈削皮后食用,注意飲食宜清淡,勿食辛辣食品,加強飲食營養,進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飲食,可適當食用大棗山藥粥,甲魚湯,排骨湯等;有出血傾向者,宜進食無渣半流食。

    1.蟲草河車牛髓膏

    冬蟲夏草30g,紫河車30g,牛骨髓250g,山藥、蜂蜜各250g,將冬蟲夏草、紫河車研成細末加入懷山藥與牛骨髓搗成的糊狀物中,攪勻,裝在瓷罐中,加入蜂蜜,再放入鍋內,隔水用小火燉2小時即可食用。

    治療脾腎虧虛型再障貧血證

    2.八寶粥

    芡實、懷山藥、茯苓、蓮肉、苡仁米、白扁豆、黨參、白術各6g,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 ,撈去摻皮,再加入淘凈大米150g,煮爛成粥分頓調糖食用。

    治療各型慢性再障。

    3.黃芪雞汁粥

    母雞1只,黃芪15g,粳米100g。

    母雞煎取濃雞汁,黃芪煎汁,入粳米煮粥,早晚趁熱食用。

    治氣血兩虛型再障。

    4.黃根豬骨湯

    黃根50g,豬骨500g。

    二者共燉,每天服食2~3次。

    5.鯽魚鰾當歸湯

    鯽魚鰾10g,當歸10g,紅棗10枚。

    共水煮為湯,每日2次,長期食用,可大補氣血。

    6.補髓蜜膏

    牛骨髓、生山藥、蜂蜜各250g、丹參、紫河車各30g。

    將上藥共搗碎,在鍋內燉50分鐘。每次2湯匙,日3次。可補腎健脾養血。

    7.骨脂鴨

    老肥鴨1只,補骨脂100g,核桃仁90g,陳甜酒50g,醬油、味精、食鹽少許。

    將鴨宰后去毛皮及內臟,核桃仁、補骨脂用甜酒、醬油拌和,填入鴨腹腔內,以線縫好,放入盆內,不加水,蓋嚴,用濕棉紙封固,置鍋內隔水蒸至極爛,去藥即成。每次1小碗,日2次。本方具養腎陰、補腎陽、納腎氣功效。

    三、精神調理

    再障患者的精神調理很重要,應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因素刺激,以免增加精神負擔,從而干擾飲食及睡眠,不利于此病治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樂觀的情緒是治療獲效的關鍵。

    由于該病治療周期較長,獲效后也要堅持較長期維持鞏固,故家人的良好生活調護極為重要,給患者創造一個清潔衛生,空氣新鮮,環境宜人,愉悅氛圍,有利于疾病的恢復。

    要幫助患者樹立同疾病作斗爭的堅定信心,一定能治好此病,下定決心積極配合治療,堅持治療有恒心,長期施治有耐心,方能緩解乃至治愈。

    鼓勵患者在病情穩定時,適當地進行戶外活動,可增加適應外界環境能力,參加太極拳、散步等活動可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復,避免疾病反復。

    ◆評述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造血系統較常見的一種疾病,給患者及家屬帶來身體上、經濟上、精神上的痛苦,嚴重危害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隨著工業的日益發達,環境污染日趨加重,且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復雜性及不易控制性及化學藥物與有毒物質的應用及接觸等因素,使再障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之趨勢,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重視。

    現代醫學關于再障的治療,慢性再障以雄激素為主配合改善造血微環境、免疫調節劑治療,而急性再障以免疫抑制劑、造血刺激因子配合雄激素治療,有較好的療效,但上述藥物或因雄激素類藥物肝損害,男性化等副作用,使部分患者不易接受,或因免疫抑制劑、造血刺激因子價格昂貴、毒副作用大,極大地限制了臨床應用。

    在國內中醫藥治療再障呈百花齊放之勢,從腎論治為治療再障基本原則,配合從肝、從脾、從瘀、從毒、從濕論治,療效頗佳,尤其是中西醫結合治療,其療效喜人;從實驗角度證實了上述中藥的刺激造血、調控造血、改善造血微環境等機制。

    支持療法:成份輸血、廣譜抗生素應用、造血刺激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療法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再障的療效。

    但緩解治愈率偏低(50%左右),對照研究者少,缺乏客觀依據和特定指標,應進一步提高與現代醫學理論及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有待開發出有獨特療效,又不失辨證論治的系列成藥,使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再障療效更上一層樓。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第一精品福利导福航| 国产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乱子真实露脸刺激对白|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视频欧美| 英语老师解开裙子坐我腿中间 |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影音先锋| 国产色视频网站免费| 久热爱精品视频线路一|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 重口SM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免费无码无遮挡裸体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蜜肉动漫中文字幕| 日本一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日韩内射美女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日本无遮挡真人祼交视频| 福利免费观看体检区| 国产福利酱国产一区二区|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免费现黄频在线观看国产| 男女xx00上下抽搐动态图| 久热爱精品视频线路一|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免费|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6080| 午夜美女裸体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免费| 成人午夜av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免费|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