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戰場的陸戰固然血腥且艱苦,但真正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因素是瓜島周邊海空的控制權。瓜島戰役是一場陸海空全方位的立體化作戰,交戰雙方都竭力將兵力和物資海運上島,同時阻止對方的增援,為了爭奪制空權和制海權,日美兩軍都向瓜島投入了大量艦船和飛機,展開了太平洋戰爭中最激烈的海空拉鋸戰,均蒙受慘重損失。從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日美兩軍共有48艘各類艦艇計25萬噸以及大量運輸船沉沒在瓜島海域,造就了戰爭史上著名的“鐵底灣”,而消失在海空中的飛機更是數以千計。從這個意義上說,瓜島海空戰才是這場戰爭大戲的高潮篇章。 薩沃島:珍珠港第二 盡管美軍最終贏得了瓜島戰役的勝利,但在戰役之初是以美國海軍歷史上最大的慘敗開局的。在得知美軍登陸后,日軍當即決定還以顏色,第8艦隊司令三川軍一中將臨時集結5艘重巡、2艘輕巡和1艘驅逐艦遠程奔襲瓜島,于8月8日至9日夜間從薩沃島附近潛入瓜島和圖拉吉島之間的海域。 ■ 今日從瓜島海岸遠眺鐵底灣入口處的薩沃島,當年在這座平靜的小島周圍爆發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海戰。(作者提供) ■ 筆者在瓜島海岸上的留影,為了防止日曬和蚊蟲叮咬而包裹的嚴嚴實實,背景中就是薩沃島。(作者提供) 日本海軍在戰前極為重視夜戰訓練,戰技精熟,配合默契,又配備了當時技術領先的九三式氧氣魚雷,戰力強悍。當時美軍部署在登陸場附近的艦艇數量多于日軍,但美軍指揮官采取了分兵防守的策略,令日軍獲得了各個擊破的機會,加上美軍警惕松懈,訓練不足,導致日軍突襲得手,在不到一個小時里連續摧毀了兩支盟軍警戒艦隊,擊沉4艘重巡洋艦、擊傷1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日軍僅有旗艦“鳥海”輕傷,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美國海軍再次遭遇了一場珍珠港式的敗績。 ■ 在薩沃島海戰中在日軍巡洋艦探照燈照射下的美軍“昆西”號重巡洋艦,該艦是被擊沉的4艘盟軍戰艦之一。 ■ 描繪薩沃島海戰的畫作,這次海戰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最輝煌的勝利之一,但在獲勝之余丟掉了改變瓜島戰役走向的關鍵機會。 然而,幾乎毫發無損的日軍艦隊沒有繼續前進,攻擊錨地內的登陸船隊,而是掉頭返航,因為三川中將十分擔心在附近海域巡弋的美軍航母,殊不知由弗萊徹指揮的航母編隊已經暫時撤離瓜島,美軍登陸船隊得以逃過一劫。當8月9日太陽升起時,岸上的陸戰隊員們被眼前的一幕所震驚:海面上到處漂浮著殘骸和尸體,燃燒的艦船正緩緩下沉,運輸船在卸下物資后也匆忙撤退,只留下陸戰一師孤獨地面對嚴峻的考驗。志得意滿的三川并不知道,足以改變瓜島戰役進程的最重要的機會在不經意間從他手中失去了,當日軍艦隊再次進入這片海域時將付出更多鋼鐵和鮮血的代價。 ■ 1942年8月9日白天,在海戰中被重創的澳大利亞海軍“堪培拉”號重巡洋艦在接受友艦的救援,該艦不久沉入海底。 ■ 戰后人們在瓜島設立了一座紀念碑,緬懷“堪培拉”號及其官兵的犧牲。(作者提供) 亨德森機場:“仙人掌”航空隊 美軍在登陸瓜島后迅速占領了日軍正在修建的機場,并立即展開擴建工程,在九天后的8月18日就完成了日軍用了三個月時間都未能修好的跑道,這主要得益于被稱為“海蜂”的美國海軍工程部隊的高效率和技術優勢,他們的壓路機和推土機遠比日軍工兵手里的鎬頭鐵鍬給力得多。這座即將決定瓜島戰役結局的機場被美軍命名為“亨德森機場”,以紀念在中途島海戰中壯烈犧牲的陸戰隊航空隊指揮官亨德森中校。在之后的半年時間里,從這里起飛的美軍戰機將用機槍、機炮、炸彈和魚雷為亨德森中校復仇,將日軍取勝的希望徹底消滅。駐亨德森機場的美軍航空部隊是一支海軍、陸軍和陸戰隊的混合部隊,代號為“仙人掌”。(Cactus Air Force) ■ 1942年時瓜島亨德森機場。上圖是1942年8月底剛剛修整完畢的機場,僅有一條跑道,沒有任何附屬設施,下圖是1942年10月時的機場,已經增加到三條跑道,由此可見美軍強有力的工程能力。 在戰爭結束數十年后,亨德森機場依然還在使用,擁有堅固的水泥跑道。當筆者乘坐的飛機在亨德森機場上降落的一瞬間,激動之情溢于言表,眼前仿佛浮現出下面的情景:一架F4F剛剛降落在身旁,某位陸戰隊王牌正躍出座艙向我炫耀當天的戰果。然而,1942年8月的亨德森機場可不像如今這樣整潔、寬闊,跑道是在碾平的碎石泥土地面上鋪設一層帶孔鋼板(Marston Mat)而成,在熱帶的瓢潑大雨下經常會化為澤國,加上日軍的破壞,其使用狀況相當堪憂。由于補給困難,“仙人掌”航空隊深受零備件短缺和燃料匱乏的困擾,只能從受損飛機上拆解零件救急。在瓜島戰役期間,“仙人掌”航空隊因故障和事故損失的飛機幾乎與戰斗損失相當。 ■ 今日瓜島亨德森機場的鳥瞰,擁有一條混凝土跑道和少量附屬建筑。 ■ 今日亨德森機場的跑道和機庫,相比1942年時條件已經大為改善。(作者提供) ■ 在機場邊緣的圍欄附近還能找到當年用于鋪設跑道的帶孔鋼板。(作者提供) 在瓜島上,即便是享有特殊照顧的飛行員們也面臨艱苦的生活環境。與同期在歐洲戰場上每日從英國別墅出發升空轟炸德國的同行相比,瓜島的美軍飛行員只能住在潮濕悶熱、被泥水包圍的帳篷里,以難吃的野戰口糧果腹,還要忍受日軍的滲透、日軍飛機的炸彈和日本軍艦的炮擊,還有瘧疾、痢疾、登革熱等熱帶疾病和無孔不入的毒蟲侵襲。即便如此惡劣的環境也沒有讓“仙人掌”的飛行員們喪失斗志,他們在充滿人格魅力的羅伊·蓋格準將的指揮下,不知疲倦、不畏艱險地反復駕機出擊,像仙人掌一樣將對手扎得渾身是刺、慘嚎不已。 ■ 1942年時停放在亨德森機場上的美軍戰機,它們都屬于“仙人掌”航空隊。 ■ 瓜島“仙人掌”航空隊指揮官羅伊·蓋格準將,他后來擔任兩棲軍軍長和集團軍司令,晉升陸戰隊中將。 1942年8月20日,第一支陸戰隊航空部隊進駐亨德森機場,次日就與來襲的日軍飛機展開搏斗。此后,陸戰隊航空隊又得到了來自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艦載機部隊的增援。海航和陸戰隊的F4F、SBD與陸航的P-400(P-39的出口型)競相從亨德森機場起飛,攻擊敢于靠近瓜島的日軍艦船和飛機,到戰役后期甚至龐大的B-17也加入了“仙人掌”的攻擊隊列中。在戰役期間,“仙人掌”航空隊擊沉擊毀17艘日軍大型艦船,包括戰列艦“比睿”號,在空戰中擊落了數以百計的日軍飛機,涌現出諸多空戰王牌,多人榮獲榮譽勛章。 ■ 描繪“仙人掌”航空隊的F4F機群飛翔在瓜島上空的畫作。 ■ 今日在瓜島舊戰場上還殘存著很多二戰飛機的殘骸,這可能是一架B-17轟炸機的殘軀。(作者提供) 丟掉的魚餌:所羅門以東海戰 瓜島戰役爆發后,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傾巢南下,試圖在瓜島與美軍決戰,為中途島之敗報仇雪恨。8月24日,經過重組的日軍機動部隊在南云忠一指揮下進入瓜島以東海域,試圖尋找并攻擊美軍航母,同時還要掩護向瓜島增兵的運輸船隊,其主力陣容是“翔鶴”、“瑞鶴”號大型航母和“龍驤”號輕型航母。由弗萊徹指揮的美軍艦隊以“企業”和“薩拉托加”號為核心迎戰日軍。 ■ 1942年8月在所羅門以東海戰中正遭到日機攻擊的“企業”號航母,天空中布滿防空炮火的煙團。 日軍的戰術是以“龍驤”號為誘餌,出動艦載機攻擊亨德森機場,引誘美軍航母暴露。然而,“龍驤”號的艦載機群在機場上空遭遇“仙人掌”航空隊的迎頭痛擊,攻擊未果。幸存的日軍飛機返航時卻找不到母艦,原來“龍驤”號已經被美軍艦載機送下了海底。在誘餌被對手吃掉的情況下,“翔鶴”、“瑞鶴”的攻擊隊鎖定了美軍航母,但他們的攻擊也僅僅擊傷了“企業”號而已,并且損失了不少飛機和飛行員,同時由于顧此失彼,日軍運輸船隊也在美軍飛機的截擊下蒙受損失,被迫折返。日軍精心策劃的復仇之戰最終一無所獲。現在,日本人終于認識到,瓜島戰場上的對手絕不是軟柿子,而是扎手的仙人掌。 ■ 今天在瓜島露天陳列的一架美軍SBD俯沖轟炸機的殘骸,他們俯沖時的呼嘯聲就是日軍艦船的喪鐘。(作者提供) 空中馬拉松:瓜島防空戰 自從美軍登陸以來,日本海軍航空兵幾乎每天都要光顧瓜島,轟炸襲擾美軍,但是這趟航程并不輕松,從拉包爾至瓜島的距離超過1000公里,就算是以航程見長的日軍飛機也相當吃力,往返需要飛行八個小時,為了避免夜航,日軍飛機只能在每天正午前后的四個小時里飛臨目標,而且無法逗留太久,以免燃料不夠返航。 ■ 瓜島上也散落著不少日本飛機的殘骸,比如這個殘缺的螺旋槳疑似來自一架日軍九九艦爆。(作者提供) ■ 日本海軍臺南航空隊的飛行員在拉包爾機場上的合影,其中包括西澤廣義、坂井三郎、太田敏夫等頂尖王牌,其中大部分人都殞命在瓜島戰場上。 即便如此,久經戰陣、好狠斗勇的日軍飛行員依然鍥而不舍地每日按時起飛,遠赴瓜島與“仙人掌”航空隊較量。從8月21日到9月11日的20天里,陸戰隊航空隊就損失了27架F4F和9名飛行員,不過在他們的頑強抗擊下,日軍的損失更大,至少有31架飛機再也無需返航了,在隨后三天里又有23架飛機被擊落。美軍的F4F“野貓”在機動性上難以抗衡日軍輕巧靈活的零式戰斗機,在纏斗中落于下風,但“野貓”擁有更快的俯沖速度和更堅固的機身,美軍飛行員很快汲取教訓,盡量避免與零戰糾纏,而是從高空俯沖,一擊即脫,從而贏得了空戰的主動權。正是在瓜島上空馬拉松式的空中拉鋸戰中,日本海航的精銳被漸漸消耗殆盡。 ■ 表現“仙人掌”航空隊的F4F攻擊日軍一式陸攻的畫作。 ■ 戰役后期整齊停靠的機場上的F4F機群。由于沒有機庫,“仙人掌”航空隊的飛機都露天陳列。 ■ 露天陳列的一架F4F戰斗機,是一架帶有折疊機翼的艦載型,可能來自航母艦載機部隊。 ■ 屬于美軍陸航的P-38“閃電”戰斗機的殘骸,這種戰機被日軍稱為“雙身惡魔”,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大將就是被這種飛機擊斃的。 美軍能在瓜島防空戰中以少敵多,還要歸功于一群無名英雄的奉獻,那就是潛伏在所羅門群島的各個島嶼上,由澳大利亞居民和土著島民組成的“海岸監視者”,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將日軍機群的動向及時報告給美軍,使“仙人掌”航空隊能夠提前升空,占據高度,以逸待勞。哈爾西后來評論道:“海岸監視者拯救了瓜島戰役,而瓜島拯救了整個太平洋戰場。” ■ 太平洋戰爭時活躍于所羅門戰場上的“海岸監視者”,由澳大利亞居民和當地土著組成,為盟軍充當耳目。 ■ 今日豎立在克魯茲角的海岸監視者紀念碑。(作者提供) 東京特快:日軍夜間運輸 由于美軍憑借亨德森機場的優勢牢牢掌握了瓜島周邊的晝間制空權,日軍無法使用慢速運輸船運兵,只能利用驅逐艦在夜間搞快速運輸,稱為“鼠運輸”,而美軍稱為“東京特快”。日艦在執行運輸任務的同時也會順便炮擊岸上的美軍陣地,甚至出動巡洋艦、戰列艦轟擊亨德森機場。由于日軍在夜戰上的優勢,美軍對此一直苦惱不已,這種狀況最終于10月初發生了改變。 ■ 瓜島戰役期間日軍“東京特快”的航線,由布干維爾島的布因起航前往瓜島。 ■ 瓜島鐵底灣的西部入口,這里是日軍“鼠運輸”的必經之地,也爆發過多次激烈海戰。(作者提供) 1942年10月11日夜,由諾曼·斯科特少將指揮的美軍艦隊在掩護運輸船隊卸載后留在鐵底灣內,在埃斯佩蘭斯角附近截擊當晚前來炮擊的日軍艦隊,借助于雷達和運氣,美軍艦隊搶占有利陣位,先敵開火,以損失1艘驅逐艦的代價擊沉日軍重巡洋艦、驅逐艦各1艘,擊斃日軍指揮官五藤存知少將。次日清晨,4艘前來支援的日軍驅逐艦又被“仙人掌”航空隊報銷了2艘。埃斯佩蘭斯角海戰是美國海軍首次在夜間戰勝日軍,打破了日本海軍夜戰無敵的神話。 ■ 參加了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的美軍“博伊西”號輕巡洋艦。 至暗時刻:圣克魯斯群島海戰 為了支援第2師團對亨德森機場的進攻,日本海軍在10月13日至14日夜間大膽地派出“金剛”、“榛名”號戰列艦執行炮擊任務。對于陸戰隊員來說,那是一個恐怖之夜,數百發重磅炮彈將機場打成一片火海,爆炸聲震耳欲聾,當次日第一縷陽光照射到機場上,“仙人掌”航空隊的90架飛機中已有48架化為廢銅爛鐵。 ■ 描繪“金剛”和“榛名”號戰列艦編隊航行的畫作,它們在10月13日至14日夜間對亨德森機場的炮擊給美軍造成了很大損失。 10月26日,日美航母艦隊在圣克魯斯群島海域再次對決,南云以兩艘航母受重創的代價擊沉了中途島海戰的功臣戰艦“大黃蜂”號,同時擊傷了“企業”號,自認復仇成功。經過圣克魯斯群島海戰,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僅剩1艘航母可用,此時堪稱在瓜島戰役期間的至暗時刻。然而,日本人其實是慘勝如敗,遭受了難以彌補的損失,148名精英飛行員葬身于美軍密集的防空火網中,缺乏飛行員和艦載機的機動部隊被迫返回本土重整,此后一年半再未出戰。 ■ 在圣克魯斯群島海戰中遭到日軍九七艦攻攻擊的美軍“大黃蜂”號航母,該艦最終被日軍擊沉。 ■ 遭到日軍俯沖轟炸機襲擊的“企業”號,可見日軍炸彈在舷側近處激起的水花。 值此艱難時刻,有“蠻牛”之稱的猛將哈爾西就任南太平洋戰區司令,他以自己的豪邁氣概鼓舞著瓜島前線的陸海軍將士奮勇作戰。在返港途中,孤立無援的“企業”號官兵打出了“企業VS日本”的標語!新官上任的哈爾西更是在圖拉吉島上豎立起大號標語牌,上面寫著:“殺死日本鬼,殺死日本鬼,殺死更多的日本鬼!”(Kill Japs, Kill Japs, Kill More Japs!) ■ 哈爾西將軍在圖拉吉島上樹立起的標語牌。 海上煙火秀:瓜島以北海戰 為了掩護第38師團登島增援,發起新的攻勢,日本海軍再次祭出戰列艦炮擊的大招,派出“霧島”、“比睿”號戰列艦于11月12日至13日夜間奔襲瓜島。美軍通過破譯密碼掌握了日軍的動向,由卡拉漢少將指揮的艦隊奉命截擊。讓雙方均未料到的是,在夜色濃重的鐵底灣中兩支艦隊迎頭相撞,相互沖進對方編隊當中,展開了一場暗夜大混戰!炮聲和爆炸聲回蕩在夜空中,炮口閃光、曳光彈的彈道和中彈艦艇燃燒的火光照亮了漆黑的海面,為岸上觀戰的日美官兵奉獻了一場精彩的“海上煙火秀”,后來有隨軍記者形容為“在熄燈的酒吧里進行的斗毆”。 ■ 在1942年11月12日至13日夜間,瓜島上的日美士兵可能看到是這樣一幕,雙方戰艦相互攻擊,亂成一團,好似大型煙火秀。 美軍“拉菲”號驅逐艦的經歷最能體現出這場海戰的混亂:該艦一度沖到距離“比睿”號僅有6米處,使用機關炮猛烈掃射敵艦艦橋,由于距離過近,日軍重炮根本打不到低矮的美軍驅逐艦,“拉菲”號還向“比睿”號發射了魚雷,但保險未能解除而導致攻擊失敗。在與“比睿”號拉開距離后,深陷敵陣的“拉菲”號遭到日艦圍攻,壯烈戰沉。 經過一場犬牙交錯、短兵相接的混戰,美軍被擊沉2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僅有兩艦未受損傷,卡拉漢少將和埃斯佩蘭斯角海戰的英雄斯科特少將雙雙殉國;日軍也同樣凄慘,“比睿”號遭重創,在天亮后遭遇美軍飛機攻擊后沉沒,成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損失的第一艘戰列艦,日軍另有2艘驅逐艦沉沒,多艦受創,被迫放棄炮擊機場的任務。在14日晝間,“仙人掌”的岸基機和“企業”號的艦載機像禿鷲一般吃掉了7艘日軍運輸船和1艘巡洋艦。 ■ 表現1942年11月13日美軍飛機攻擊重創的“比睿”號的畫作。 ■ 由“企業”號起飛前往攻擊日軍運輸船隊的SBD機群。 11月14日至15日夜間,已經殺紅眼的日軍再次派出“霧島”號戰列艦領銜的龐大艦隊駛入鐵底灣,結果碰到了更為強勁的對手,由威利斯·李少將指揮的2艘新型戰列艦“華盛頓”和“南達科他”號。戰斗之初,日軍以迅猛火力打垮了美軍前衛,4艘驅逐艦兩沉兩傷,隨后發現了“南達科他”號。遭遇美軍戰列艦讓日軍極度興奮,這是日本海軍數十年來夢寐以求的時刻,“霧島”號率一眾艦艇集火射擊恰好主炮失靈的“南達科他”號,卻忽視了隱藏在夜幕中的“華盛頓”號。在辨明敵我后,“華盛頓”號牢牢鎖定“霧島”,突然發難,將日本戰列艦打得渾身起火,“霧島”號于15日凌晨被迫自沉,其他日艦也倉皇撤退。身中26發炮彈的“南達科他”號頑強地撤回錨地,體現出新銳戰列艦的優良生存力。天亮后,“仙人掌”航空隊將夜晚搶灘的日軍運輸船全部摧毀。 ■ 在11月14日至15日夜間的海戰中,“華盛頓”號戰列艦向“霧島”號猛烈開火的場面。 ■ 天亮后,搶灘擱淺的日本運輸船全部成為“仙人掌”的活靶子,圖為在瓜島海岸上燃燒的日軍運輸船。 經過持續三天的激戰,日軍增援瓜島和炮擊機場的企圖徹底落空,成功登島的援兵寥寥無幾,日本海軍更是元氣大傷,包括2艘戰列艦在內的18艘艦船永遠留在了鐵底灣,還損失了64架飛機,近7000人化為浮尸。美軍為了贏得瓜島海戰同樣付出了高昂的代價,9艘艦艇被擊沉,損失飛機36架,有1732名官兵獻出了生命,其中包括“朱諾”號巡洋艦上的沙利文五兄弟,此后美國海軍不允許親兄弟在同一艘軍艦上服役。對于每一個美軍陣亡官兵的家庭而言,再多的安慰和榮譽都無法減輕失去親人的痛苦,但他們的犧牲換來了美軍在瓜島戰役中的決定性勝利。 ■ 今日殘存在瓜島海岸附近的日本“鬼怒川丸”號運輸船的殘骸。(作者提供) ■ 另一艘日本運輸船遺留在瓜島海灘上的殘片。(作者提供) 逃離餓島:日軍K號作戰 海戰失利導致瓜島日軍補給斷絕,身處人間地獄,飽受饑餓折磨,每天都有約50名日軍士兵因病餓喪命,繼續作戰只有一個結果:島上日軍將盡數化為餓鬼,最終日軍大本營無奈決定撤退。為了拯救瓜島部隊,日軍繼續派出驅逐艦執行補給運輸任務,再度與美軍交戰。在11月30日塔薩法隆加海戰中,8艘日軍驅逐艦與占據優勢的美軍艦隊遭遇,充分發揮九三式魚雷的優勢,以密集的雷擊重創對手,擊沉1艘重巡、重創3艘重巡,日軍僅損失1艘驅逐艦,但這場戰術勝利對于改變瓜島戰局毫無作用。 ■ 瓜島西北端埃斯佩蘭斯角附近的海岸,當年日軍就是從這里登艦撤離瓜島的。(作者提供) 日軍于1943年1月開始準備撤退,積極發動航空攻勢,試圖壓制美軍海空力量,為撤退行動創造條件,于1月30日在瓜島以南倫內爾島海域擊沉了“芝加哥”號重巡,同時日軍還實施了一系列佯動以隱蔽撤退企圖,誤導美軍判斷。經過周密策劃,日軍在2月1日至7日出動20余艘驅逐艦分三次將13000余名日軍撤出,期間僅遭遇美軍輕型艦艇的截擊,其中包括未來的美國總統肯尼迪指揮的PT-109號魚雷艇,最終日軍以損失1艘驅逐艦的代價完成了代號K作戰的勝利大逃亡,但是輸掉了瓜島之戰。 結語:燃燒咆哮的海空 從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日美兩軍圍繞瓜島進行的持續六個多月的陸海空搏殺以美國的勝利而落幕。 從戰略層面上說,日本陸海軍自開戰以來的進攻鋒芒在瓜島被徹底挫敗了,數量眾多的艦船、飛機、軍需物資和數萬精銳部隊被這個戰場黑洞所吞噬,被迫由攻轉守。美軍為贏得瓜島戰役同樣損失不輕,但美國開足馬力的龐大工業機器和雄厚的資源人力儲備可以迅速填補這些損失,并積蓄發動反攻的力量。從戰術層面上說,美國陸海軍和陸戰隊經過瓜島戰役的錘煉后獲得了脫胎換骨的改變,他們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努力改進戰術,加強訓練,更充分地發揮雷達等新技術的優勢,從而逐漸扭轉了不利局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仙人掌”航空隊中陸軍航空兵部隊的紀念銘牌。(作者提供) 但是,如果拋開這些軍事層面或技術層面上的分析,當我本人有幸乘船航行在鐵底灣中,以及乘飛機在亨德森機場起降時,眼前仿佛在回放著昔日瓜島戰場的鏡頭,浮現著一張張年輕士兵的面孔。就在這片碧海藍天里,盡管心中充滿恐懼,水兵和飛行員們仍義無反顧地登上戰艦,進入座艙,向驕狂兇悍的敵人發起挑戰。那些最終以大海作為歸宿的犧牲者們,他們在沉入海底前的那一刻又會想些什么?他們再也見不到家人,也無法實現人生的夢想,帶著無窮的遺憾告別人世,亦或是逃離這座人間地獄的一絲慰藉?戰爭帶來的終究是痛苦,愿鐵底灣下的長眠者們安息! ■ 航行在鐵底灣上,腳下的海底長眠著日美兩軍數十艘艦船和數以千計的官兵,愿這片大海永遠如此平靜。(作者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