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廟,又稱武廟,家喻戶曉,其“主人”關公乃神勇化身,成為人們一種信仰、一份寄托、一份保佑的圣地。
原來,只知道關帝廟眾多,據說歷史上很多地方的鄉村都建有關帝廟,而第一次領略其規模恢弘,是今年4月19日走進解州關帝廟。
解(音讀亥)州,是山西運城的一個鄉鎮名字,也是關公的老家。為紀念關公和教化義勇精神,從隋朝開始經過歷代擴修重建,特別是經過康熙年間大火之后的重建,到了目前占地22萬平方米,房舍200余間的規模,不僅成為關帝廟之祖,也成為最大。
在去往解州的路上,戰友指著幾公里外山谷上的那尊銅像:“那是關公的塑像,剛建成不久,59米高,下面就是他的老家常平村”。還繼續介紹了關公當年“義、勇、孝”的故事:“關羽當年沒走出大山之前,就是有名的義氣、勇敢和孝順。為替窮人弱者報仇殺死了地頭蛇惡霸,官府下令捉拿歸案,眾鄉親勸他逃走不為所動,因為他有年邁體弱的老母親需要照顧和保護;為逼迫兒子關羽了卻牽掛、奔走他鄉,母親跳井自盡,他帶著悲痛和恐懼踏上了不歸之路”。
關公之所以為后人敬仰,是他身上體現出來的忠義、仁勇和誠信精神征服了人心,也是歷代黎民百姓信之所信,仰之所仰的核心價值觀所為。
孔子與關羽,一文一武,成為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兩條主線,歷經千百年,心口相傳,生生不息。
2019.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