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圣人,一位是文圣孔子,一位是武圣關羽,在華夏大地上,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座落在關公故里的解州關帝祖廟被譽為“武廟之冠”,與山東曲阜孔子家鄉的“文廟”,一文一武遙相呼應,構成中國傳統文化實物遺存的兩大奇觀和歷史見證。 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人,出生于東漢延熹三年(160)六月二十四,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享年59歲。因19歲時為民除害,殺死惡霸呂雄,避難到河北涿州,遇見劉備、張飛,三人志向相投,桃園結義舉起共扶漢室的大旗。他的一生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備受歷代官方的推崇和百姓的敬仰。千百年來,歷經頂禮膜拜,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經過官方、民間、文學、戲曲等多種途徑的渲染,終演變為威震華夏的武圣——關公,由當年的一位英雄而被推崇為華夏的一位道德神靈。 關公塑像 2012年,“關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而在這數不勝數的關帝廟中,解州關帝廟是其中規模最大、檔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關帝廟宇。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創建于隋開皇九年(589),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整座廟宇,占地330畝。整體建筑布局按照宮廷建筑“前朝后宮、中軸對稱”的格局建造。 “萬代瞻仰”石牌坊 在關帝廟前有一座“萬代瞻仰”石牌坊,坊上刻滿了人物、佛像和各種紋飾,最為奇特的是在兩側的抱鼓石頂端,竟然有胡人形象出現,有吹短笛的、有彈奏弦樂的,雕工精湛,形象鮮明。 石牌坊后的鐘樓 關帝廟附近的道教崇寧宮建筑群遺址 結義園是當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桃園結義之地。園內的景致是依照當時的場景進行設計建造的,由木牌坊、君子亭、三義閣、假山、蓮池等建筑組成。 結義園 三分砥柱石,傳說該隕石是關帝的化身,關帝是蜀漢政權的中流砥柱,他雖然身死當陽,但其靈魂卻化為靈石,繼續輔佐蜀漢江山。 三分砥柱石 走過結義園,來到主廟的端門,門楣正中,鐫刻著“關帝廟”三個大字。門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鐵柱,名為“檔眾”。古代凡來朝謁關帝的官員,文官在此落轎,武官在此下馬。端門對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龍、人物、鞍馬等圖案,富麗華貴,莊重大方。 端門 檔眾 琉璃影壁 進入端門來到專供帝王進出的雉門,文官和武官則要由文經門和武緯門出入。東西兩側分列崇圣祠和胡公祠,崇圣祠是供奉關羽父母等三代先人的祠堂;胡公祠相傳是供奉關羽岳父和岳母的祠堂。 雉門 崇圣祠 胡公祠 走進雉門,是戲臺,鋪上臺板即可演戲,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戲臺 過了雉門是一座宏敞的廳式建筑,便是午門。 午門 御書樓是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為紀念康熙皇帝御書“義炳乾坤”牌匾而得名。御書樓兩側有鐘亭和碑亭,鐘亭內有清順冶十七年(1660)所鑄重約萬斤的巨鐘。 御書樓 萬斤鐘亭 崇寧殿因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而名。殿前蒼松翠柏,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桿一雙,月臺寬敞,勾欄曲折。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殿內木雕神龕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龕外木雕云龍金柱;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 崇寧殿 后宮后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于明萬歷年間,現存建筑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筑結構奇巧別致,上層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著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說樓當項,正好對著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春秋樓 解州關帝廟這座歷史悠久、氣勢恢宏的古老廟宇,是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發展到宋元明清時代的物質化凝結,作為珍貴的文化遺存,將永遠向后人揭示著中國古代道德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復雜內容,并為現在和將來的道德文化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責編:彥 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