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小楷特點有哪些呢?鐘繇的是開楷書之鼻祖,所以在歷史上鐘繇的小楷是歷代書法家學習的范本,古拙而有意味。那么,通過本文讓我們一起看看鐘繇小楷特點有哪些。
鐘繇小楷最大的特點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此。小楷要寫出“古”意,字體必須往上靠,點畫結體盡量帶些分書意味,除此外,漢字結構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響也是它有無古意的一個重要標志。
也就是說寫小楷如果拋棄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強字體的古拙趣味。而鐘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鐘繇生活在隸書普通使用的時代,寫慣了隸書。
因此,當他創新寫楷書時,總還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其中運用一些隸書的筆法與結體,使楷書質樸而顯古意。“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規律化的書寫。
鐘繇的高人之處在于他在結體上并不作刻意地過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立形,如《宣示表》中開始的“尚書宣示”四字,“尚”與“示”都寫得扁方,而“書”與“宣”字卻寫得偏長。
在章法上,鐘書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齊平,”因此有一種質樸自然之美,這當即是古人所評“鐘書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兩代頗耗“功夫”的“館閣體”終不及之重要原因。
學寫鐘字,整體把握很重要,單從技法的角度切入,鐘書并不難。但要“悟”其中清和簡遠的氣韻,蕭遠恬然之雅氣,絕非易事。品鐘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悅美的田園詩,溟和著疏朗.儒雅.靜穆的情調。
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舉孝廉為郎,歷官侍中尚書仆射,封東亭武侯;魏國初建,遷相,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工書,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于隸、楷。
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結體樸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與張芝、王羲之齊名,并稱“鐘張”、“鐘王”。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真跡已無存,歷代奉以為法。
《書法正傳》云:“鐘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真跡不傳,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于后人臨摹。
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書寫小楷,用筆要腴。所謂腴即飽滿的意思,能運之以中鋒方能腴。在瘦者則謂之清腴,在肥者則謂之豐腴。清腴之法,用提筆裹鋒,提飛則瘦,豐腴之法,用按法鋪毫,滿捺則肥。
書寫小楷,用筆宜清。所謂清是潔凈的意思,清氣本于中鋒,而出之筆頭。凡鋒尖至筆根二分之一處為毫之腰,自腰至端,又可分成三分,善用筆者,不過三分,善用鋒者,出之筆端,小楷字越小,越要清晰,容不得有絲毫渣滓。
書寫小楷,最要講究筆力,筆力充沛,沉勁入骨,才能給人以一種沉著端莊,精神內斂的形質之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