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陽 節 由 來 重陽節,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于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日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重 陽 節 民 俗 登高辭青念游子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于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岳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而且富有情懷與智慧的古人更是在各種方面闡述除了重陽登高的深層含義。 1.遠古時古人對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西漢戴圣《禮記·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文獻記載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 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于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2.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后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 3.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見于南朝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賞菊吟詩明雙目 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由于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征。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樸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是藥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后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古人對于菊花可謂是飽腹情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菊花可謂是氣節之花了。菊花經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因陶淵明采菊東籬下,菊花由此得了“花中隱士”的封號。 重陽糕點香又甜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代替茱萸),并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紅樓夢》第三十二回里原文有這么一段話“(襲人)先揭開一個,里面裝的是紅菱和雞頭兩樣鮮果;又那一個,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這兩樣正是寶玉打發人送給湘云的。 過去閨閣女子因為不能拋頭露面,常年養在深閨,很多時候無法登高,所以漸漸就以吃糕點來代替登高。 寶玉送給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即是重陽節的一道美食糕點,而這道糕點里所用的桂花、栗子等食材,也都是這個季節才有的新鮮食材。 茱萸配身祛病邪 古代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藥的果實,因為出產于吳越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具有明目、醒腦、祛火、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插茱萸等古俗則是民間登山驅風邪的行為,重陽節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人們用天然藥物茱萸等調整體魄健康,使其適應自然氣候變化。 游子回家吃面忙 重陽節在近代被賦予了老人節的定義。眾多游子需要在這一天回家看望家中的老人與老人團聚,設宴敬老、飲宴祈壽都是很常見的習俗,但是要知道這一場宴席上斷不能缺少了一碗面。 首先是“上馬餃子下馬面”的俗語,游子好不容易回家與長輩團聚,桌上必然會有一碗家中手巧的老人親手搟的手搟面,面條長長的形狀如同繩結,賦予了老人希望游子多在身邊留戀的意義。 同樣的,面條長長的形狀就像生命線一樣,也就有了長壽面的出現。一根面條卻能裝滿一整碗,給高壽的老人吃希望他能健康長壽。由此重陽節回家宴請老人的時候桌子上千萬要準備好一碗面條哦。 【午前午后】 一碗好面 刻骨銘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