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醫(yī)案 劉某,男,82歲,10月12日診。 患者原患有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10余年,半月前因為感寒,咳喘復發(fā),在外院治療2周無效,故前來就診。 就診時癥見:咳嗽氣喘痰鳴,動則尤甚,呼多吸少,身倦怕冷,咯吐稀痰量多色白,面色青白,口唇紫紺,夜尿頻多色白,舌淡暗,脈沉弱無力。 查體:桶狀胸,叩診反響增強;聽診心音遙遠,雙肺可聞及散在哮鳴音,雙肺底有濕羅音。 診斷:喘證(慢性阻塞性肺病); 證型:上實下虛,腎不納氣,兼陽虛感寒; 治則:溫陽解表,納氣定喘; 選方: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參赭鎮(zhèn)氣湯加減。 用藥: 炙麻黃9g,附子20g,細辛10g, (麻黃附子細辛湯) 黨參15g,赭石粉30g,生芡實20g, 炒蘇子15g,龍骨30g、牡蠣30g, 山藥20g,山萸肉15g,白芍15g, (參赭鎮(zhèn)氣湯) 白果仁20g,炙款冬花15g,炒補骨脂15g, 干姜15g,五味子10g,核桃仁4個(打), 炒葶藶子20g,紫石英(先煎)15g,蛤蚧(沖服)6g,水煎服。 前后兩診,用藥7劑,咳止喘平,患者要求鞏固治療,用李可老中醫(yī)培元固本散加味,此后兩年未再復發(fā)。(此案選自余澤運醫(yī)案) ![]() ??李可老中醫(yī) 固本培元散是李可老中醫(yī)的經(jīng)驗方,由鹿茸、人參、紫河車、三七、琥珀、五靈脂組成,加減運用于治療各種虛損不復的大虛癥、后天缺乏、衰老退步、免疫缺陷等,均取得較好的療效。 ![]() 醫(yī)林匯解 患者以前有慢阻肺病史,因感寒導致咳喘急性發(fā)作,治療應采用溫陽解表、納氣定喘的方法,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參赭鎮(zhèn)氣湯加減。 麻黃附子細辛湯用來治療既有陽虛(本),又有外感風寒(標)的疾病,臨床以惡寒重,無汗蜷臥,脈不浮反沉為主癥(感受外寒,多為浮脈),使用較為合拍。 但本案患者又表現(xiàn)出“動則尤甚,呼多吸少,咯吐稀痰量多色白,面色青白,口唇紫紺,夜尿頻多色白,舌淡暗,脈沉弱無力”的癥狀。 應考慮合并有肺腎氣虛,腎不納氣的癥狀,導致喘逆迫促,并有將脫之勢,所以合用參赭鎮(zhèn)氣湯以補氣斂肺,降氣平喘。 ![]() ??中藥·代赭石,入湯劑9~30g,宜久煎 提示: 1、慢性阻塞性支氣管炎與哮喘都是西醫(yī)的說法,并且兩者有所不同,需要加以區(qū)分; 2、慢性阻塞性支氣管炎對應的中醫(yī)病名,以主癥的不同,應該辨病為咳嗽、哮病或喘證等,平時要多加注意。(戳鏈接,看哮病與喘證區(qū)別→ ) ![]() 本期醫(yī)案 患者,女,54歲,2014年7月2日初診。 患者近半年來徹夜不眠,入睡困難,睡時多夢,曾口服安眠藥幫助睡眠;平時容易心煩發(fā)脾氣,心情不暢時容易出現(xiàn)陣發(fā)性左側(cè)頭頂部疼痛,痛及左耳,痛時伴有局部灼熱感。 就診時癥見:心悸健忘,頭暈昏沉,胸悶脘痞,口苦,口中黏膩感,咽干,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黃,略厚膩,脈弦數(shù)。 既往史:以往有“偏頭痛”病史。 診斷:██ 證型:██ 治則:██ 方劑:██ 處方:██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
|
|
來自: 道佛儒醫(yī)舊葫蘆 > 《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