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最后更新時間:2016-05-02 21:03:48七夕簡介![]()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牛郎織女鵲橋會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發源于中國周朝,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來自于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愿。 七夕節的形成七夕節的形成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可以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漢朝以后,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日。 推斷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大約發生在西周時代,當時的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 織女星名稱的由來,可以從《詩經·豳風·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來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 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禮記·月令》稱八月為“循行犧牲”,而此時織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則升上天頂,宛若在追逐織女星般。七夕時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背后應該有著配合時令與天文景象的源由。 節慶習俗由于過往女子的針黹技術為生產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誕,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名為“乞巧”。其間結會彩樓,預備黃銅制成七孔針,以五色細線對月迎風穿針,穿進了為之得久。漸漸七夕成為“女兒節”。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時期,七夕乞巧節變得很隆重,有專門賣乞巧飾品的市場,稱作乞巧市。 乞巧習俗后來演變成許愿,不限于女性乞求巧手和姻緣。農歷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爺圣誕,求功名的男子會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區如日本則變成祈求一切愿望的日子。 |
|
來自: 百草園1234qwer > 《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