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Neo
寒門不可怕,寒門心態才可怕。
李氏兄弟的母親劉霞面在接受采訪時,坦言自己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為了孩子的學習,多年奮斗,他們甚至連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也沒有。
但是夫妻兩人每次合計,都會更加堅定決心,直到孩子學業有成,他們才東拼西湊買了房。
現在有人經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其實真正為孩子的出人頭地,樹立層層難關的正是父母自己。
2009年,導演鄭瓊花了六年時間,跟拍了國內三個不同家境的孩子,用一部《出路》震撼了整個教育界。
其中兩個孩子,一個是來自甘肅大山的馬百娟,家庭貧困,母親智障。
她父親覺得,“女娃娃以后是別人家的人”,“書念到夠用就行,等到生了娃,有了拖累,有工作也干不成?!?/p>
于是,原本夢想“到北京上大學”的馬百娟,16歲就嫁人,人生沒有了其他出路。
另一個是來自湖北農村的袁佳,他的父母都是農民工。
袁佳的父親覺得沒有文化在城市里打工,受了很大屈辱。
后來意外去世,臨走前留下一句話:“爬也要供孩子上學?!?/p>
大學,工作,結婚……十年后,徐佳在武漢買車買房,終于在城市站穩了腳跟。
作家埃德加·布萊索曾說:
“如果孩子從小就把自己當成一個窮人,他一輩子都會是個窮人?!?/p>
梁啟超也曾一再地告誡子女:
“梁家是寒士家風出身,但寒門家風并不等同于寒酸;不能因為節儉而虧了身體,對于學習、增長見識的錢,該花就花?!?/p>
然后,便有了“一門三院士,滿門皆俊才”的佳話。
父母之愛子,必為其計長遠。
其實,比寒門更可怕的,是家長的“寒門心態”。
與其抱怨“寒門難出貴子”,焦慮“起跑線”上的快慢,不如和孩子一起在人生路上奮力一搏。
▽
河北女孩王心儀以707分的成績考入北大,家庭貧困的她寫下《感謝貧窮》,感動無數網友。
但是,看過全文的人都知道,她感謝的并非貧窮本身,而是即使深陷貧困,依然擁有遠見卓識的母親。
王心怡說,是媽媽的言傳身教,讓她明白:
貧窮有兩種寓意,一種是物質的極度貧瘠,一種是精神的極度豐盈,她愿選擇后者;
感謝貧窮,讓她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
寒門與非寒門的最大區別,不在于財富多寡,而在于為人父母者的價值觀。
不要輕意相信階層固化論,更不要以此為借口,掩蓋自己的“教育無能”。
今天還有相對公平的高考,還有相對公平的社會競爭機制,普通人上升的通道遠未關閉。
成年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育兒,先育己;家教,先自教。
你是什么樣,孩子就是什么樣。
不要讓下一代的未來,為你現在的短視和懶惰買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