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某,女,5歲。16年3月21日初診。 反復咳嗽1年余,再發(fā)加重3天。 其母代訴1年前受涼后咳嗽自服藥不效,經(jīng)檢查示:支原體感染。予阿奇霉素治療月余后好轉,但每逢受涼或飲食不當后復發(fā),間斷反復使用阿奇霉素口服年余。3天前受涼后上癥再發(fā),咳嗽明顯,干咳少痰,粘稠難咯,伴流清涕。飲食稍差,大小便正常,平素易出汗。體查:唇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細滑。咽部充血,扁桃體1度腫大,胸鎖乳突肌后緣可觸及多個黃豆大小淋巴結,質(zhì)軟,無壓痛,活動度可。雙肺呼吸音增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兒童醫(yī)院檢查示支原體:1:600。 處方:桑葉9克、杏仁6克、連翹6克、甘草3克、桔梗6克、薄荷3克、虎杖12克、僵蠶5克、荊芥6克、防風6克、旋復花5克(包煎)、白芍6克、法夏6克、白芥子6克、川貝3克(兌)。3劑。 二診:白天咳嗽明顯減輕,夜間及晨起陣咳,原方去桑葉、薄荷、連翹,加黃芩6克、茯苓6克,3劑。 三診:夜間咳嗽減輕,晨起稍咳。易方:黃芪10克、白術10克、防風5克、北沙參5克、麥冬5克、桔梗5克、甘草3克、僵蠶5克、川貝3克、炙百部10克、炙紫菀5克、五味子3克,5副。 四診:癥狀基本消失,出汗減少,復查支原體抗體示:1:160。三診方去僵蠶、川貝加雞內(nèi)金5克、矮地茶10克,繼服7劑,諸癥消失。 何某,女,4歲半。16年5月27初診。 咳嗽半月,反復發(fā)熱1周來診。半月前受涼后咳嗽、流涕,未予治療。1周前始發(fā)熱,體溫在38度左右,自予以艾灸、推拿處理,能熱退,但每日上午又復升,堅持一周后無奈來診。癥見:咳嗽陣作,咳聲較濁。無流涕、嘔吐等癥,飲食稍減,大便偏干,小便正常。體溫38.2度,精神狀態(tài)尚可,舌質(zhì)紅,苔黃較膩,指紋右手已達氣關,紫滯,脈滑。咽稍紅,扁桃體無腫大,左肺底可聞及固定細濕鑼音。考慮肺炎,建議其去化驗照片。結果顯示:左肺感染,血象白細胞19.45,中性粒比例80%。 患者家屬(開養(yǎng)生館的)抗拒西藥,要求純中醫(yī)治療。 處方:麻黃3克、杏仁5克、石膏15克(先下)、甘草3克、蘇子5克(包)、萊菔子5克、白芥子5克、葶藶子5克(包)、桃仁3克、虎杖5克、桑白皮5克、魚腥草15克。3劑,同時配合閃罐。第二日支原體化驗結果顯示為1:640(濃度很高了),我建議其加服阿奇,家屬仍拒,說搞了兩天已經(jīng)好些了。 二診:熱退咳減,納食改善,大便偏稀,每日1-2次。舌尖紅苔薄白微膩,指紋略紫,顯于氣關,脈滑。左肺聞及少許濕羅音。原方去石膏,加茯苓5克,白術5克,太子參5克。5劑后諸癥消失痊愈。 2018年5月18日初診。 反復咳嗽半年余,加重3天。 半年前受涼后咳嗽、流涕,自服藥數(shù)天無改善,至醫(yī)院檢查示支原體感染,服阿奇霉素1月,咳嗽好轉,但未痊愈。后因受涼再犯數(shù)次,間斷服“阿奇、止咳藥”癥狀時輕時重,3天前受涼后再犯,經(jīng)介紹來診。癥見:咳嗽陣作,咳聲重濁,流清涕,易出汗,易感冒,納食可,大小便正常。舌尖紅,苔薄白,脈細浮。咽部充血,扁桃體2度腫大,稍紅,雙肺呼吸音增粗。 處方:淡附片6克(先煎30分鐘)、黃芪10克、白術10、防風5克,矮地茶15克、僵蠶5克、法半夏5克、炙麻黃5克、旋復花5克(包煎)、白芍10克、甘草5克、黃芩8克、炙百部12克、桔梗5克、白芥子5克,5劑。服藥期間停用阿奇等所有西藥。 5月23日復診: 咳嗽大減,晨起稍咳,無痰。舌尖紅苔薄白脈細。咽部充血,扁桃體2度腫大,稍紅。 原方去淡附片、麻黃、旋復花,加北沙參5克、麥冬5克,五味子。5劑。 5月27日復診: 偶咳,偶有流清涕(鼻炎史),咽無充血,扁桃體1度腫大,不紅(慢性扁桃體肥大)。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病邪已去八九,治療以改善體質(zhì)為主。予玉屏風散+六君子湯+紫河車、五味子熬膏調(diào)理。 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與病毒之間的一種病原微生物,是臨床常見致病菌之一,研究表明,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發(fā)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已引起廣大醫(y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肺炎支原體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主要對人體呼吸道產(chǎn)生致病作用,因此患兒常表現(xiàn)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或氣管炎等臨床疾病。 研究表明,患兒發(fā)生肺炎支原體感染導致下呼吸道相關疾病臨床表現(xiàn)與其年齡密切相關: ①若患兒年齡偏大,則疾病早期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干咳,且干咳程度劇烈,可對其睡眠質(zhì)量造成一定應先個,后期則痰量顯著增加,且痰液較黏稠,偶爾可見少量血絲,若患兒病情較重則可能發(fā)生喘息情況; ②嬰幼兒肺炎支原體所致下呼吸道感染疾病臨床表現(xiàn)可未具有典型特征,多伴有呼吸困難或喘息現(xiàn)象。有研究顯示,肺炎支原體感染除可引起肺部損傷外,還可對患兒肺外系統(tǒng)造成一定損傷,如皮膚黏膜、神經(jīng)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以及關節(jié)和肌肉損害等。 由于肺炎支原體無細胞壁,因此可使用對細菌蛋白質(zhì)合成過程具有顯著抑制作用的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可起到較為有效的臨床效果,如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氨基糖苷類、四環(huán)素類以及喹諾酮類等,且有研究顯示,由于患兒是臨床特殊群體,身體各器官生長發(fā)育尚未完善,因此選擇藥物時應盡量避免對其生長發(fā)育造成危害,臨床常應用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藥物進行治療。 但由于近年來抗生素類藥物在臨床廣泛使用,導致肺炎支原體耐藥性顯著上升,對其治療效果造成一定影響。且羅紅霉素、阿奇霉素的毒副作用也已被逐漸認識。 此類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應有: 1、對肝臟的毒害:在正常劑量時,對肝臟的毒害較小,長期大量應用可引起膽汁郁積,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藥后可恢復。但經(jīng)酯化后的這類藥(如羅紅霉素、琥乙紅霉素、阿奇霉素等)對肝臟的毒性更大,應短期減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2、對前庭系統(tǒng)的影響:靜脈給藥時可發(fā)生耳鳴、聽覺障礙等,停藥或減量后可恢復。 3、過敏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藥熱、藥疹、蕁麻疹等,反應嚴重時應停藥。 4、胃腸道反應:部分藥物可引起腹痛、腹瀉、惡心等,停藥后可恢復。 5、局部刺激:注射給藥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類藥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靜脈滴注可引起靜脈炎,故滴注液應稀釋至0.1%以下,滴入速度不宜過快。 6、抑制茶堿代謝:本類藥物可抑制茶堿的正常代謝,故不宜和氨茶堿類藥聯(lián)合用藥,以防茶堿濃度異常升高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必須使用時應到醫(yī)院進行茶堿濃度監(jiān)測,以防意外。 7、部分藥品易透過胎盤: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因此,孕婦和哺乳婦女均需慎用,必要時宜暫停哺乳。 中醫(yī)藥是我國臨床傳統(tǒng)醫(yī)藥學,治療疾病注重整體和辯證,用藥多以植物藥為主,安全性較高。 筆者治療支原體感染引起的咳嗽,大致歷經(jīng)了2個階段。 1、中西藥聯(lián)用階段:早期臨床時,常按教科書中咳嗽之辯證論治法處方,療效多不佳,后在辯證論治的基礎上加入了蛇舌草、土茯苓、虎杖等能“能抗支原體”的中草藥后,療效有所提高,但仍多需與阿奇霉素聯(lián)用治療方可滿意。 2、純中醫(yī)治療階段:隨著接診的病例增多,經(jīng)驗和理論得到了積累和提升,逐漸擺脫了使用“阿奇”等西藥的禁錮。現(xiàn)采用純中藥治療支原體感染所致咳嗽療效滿意,且經(jīng)治療后提升了患者的免疫力,大幅度減少了復發(fā)率,能很好的避免西藥的不良反應和耐藥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出了中醫(yī)藥的獨有魅力! 注:文中方藥需在專業(y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
|
來自: 會寧縣四房吳鎮(zhèn)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