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涎腺腫瘤以上皮性腫瘤為主,并以良性腫瘤多見,臨床病理種類繁雜,臨床表現相似,是導致影像學診斷難度大的主要原因,鑒別非常困難。由于生物學特性差別很大,某些涎腺良性腫瘤易復發,某些涎腺良性腫瘤具有惡變傾向。超聲檢查簡單易行,不僅能及早發現腫塊,還能判斷腫塊的形態、大小、與周圍組織的解剖關系及性質,對臨床選擇合理的治療方式,尤其是外科手術治療至關重要。高頻彩超檢查是目前診斷涎腺腫塊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大涎腺。其中以腮腺最大。唾液量正常飲食每日產生約1000ml。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 分解碳水化物 濕潤食物易于吞咽 通過唾液溶菌酶及IgA達到抗菌作用 清潔口腔、保護粘膜 前緣覆蓋嚼肌表面, 后至胸鎖乳突肌前緣,上起顴弓及外耳道, 下至下頜角的下緣。由腮腺淺部的前緣發出,在顴弓下一橫指處,向前橫行越過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緣急轉向內側,穿頰肌,在頰黏膜下潛行一段距離,然后開口于上頜第2磨牙相對處的頰黏膜上,開口處黏膜隆起(腮腺乳頭)。可經此乳頭插管,進行腮腺管造影。約半數人有副腮腺,常位于腮腺前緣與嚼肌前緣之間、腮腺導管的上方,大小不一,周圍有致密的光帶包繞。炎癥及腫瘤也常累及副腮腺,易被誤認為頰部占位。 1.腮腺淺淋巴結:位于筋膜淺面和腺體表面約有1-4個。2.腺實質淋巴結:位于腮腺組織內,共約10-20個。 頜下腺大小約2.0 × 3.4 cm,呈三角型或類圓型。長約5cm,管徑約2-4mm。起于腺體內部繞過下頜舌骨肌后緣,進入舌下區并開口于舌系帶旁的舌下肉阜。呈棗核狀,位于頜下腺和下頜舌骨肌的深面,與頜下腺的后極相連。舌下腺通過主導管開口在頜下腺導管,也偶有直接開口于口腔者。 紅、腫、熱、痛 導管口紅腫,可流渾濁液體甚至膿液 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 彌漫型:腺體光點分布不均勻,回聲偏低,累及整個腺體,可增大。 團塊型:腺內一個或多個低回聲區,境界不清,回聲不均,周邊組織可正常。團塊型炎癥與惡性腫瘤的鑒別:實質不均質回聲,質地硬,壁結構毛糙,后方回聲有衰減等。涎石發生率:頜下腺 83%,腮腺 10%,舌下腺 7%導管長、自下往上、走行彎曲、開口較大腺體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較腮腺粘稠唾液的鈣含量較高,較腮腺高2倍進食時,腺體腫大腫脹,疼痛明顯,停止進食后數小時腺體自行復原、腫痛消失。Mikulicz病(米枯力茲病)Sj?gren綜合征(舍格林綜合征)(干燥綜合征、S.S) 先天性免疫異常 病毒性疾病改變細胞表面抗原自身免疫性疾病,機體不能自我識別T、B細胞,協同攻擊腺體細胞。 病變呈進行性:涎腺不適→慢性腫大→單側到雙側或其他腺體→口干、眼干、和(或)伴發關節炎 單側或雙側涎腺腫大,腺體回聲不均 病灶(彌漫型和團塊型)常為多灶性,內部回聲呈 低回聲,境界不清,形態不規則 可見有囊性回聲區,分布尚均勻 后方回聲有時可出現聲衰減 其他腺體(淚腺、頜下腺) 彌漫型、腮腺腺體內部回聲不均勻,見彌漫分布的多個低回聲區呈蜂窩狀改變。團塊型、腺體內見低回聲團塊,腫塊境界欠清晰,包膜不明顯。唾液腺不同解剖部位的發生率: 腮腺腫瘤的發生率最高,約占80%; 下頜下腺腫瘤占10%; 舌下腺腫瘤占1%; 小唾液腺腫瘤占9%。
腮腺腫瘤:良性腫瘤占大多數(約75%),惡性腫瘤只占少數(約25%); 頜下腺腫瘤:良性腫瘤(約占60%)多于惡性腫瘤(約占40%); 舌下腺腫瘤:良性腫瘤只占極少數(約10%),惡性腫瘤比例高達90%; 小唾液腺腫瘤:惡性腫瘤(約占60%)多于良性腫瘤(40%)。
任何年齡均可發生唾液腺腫瘤。 成人唾液腺腫瘤良性多于惡性; 兒童唾液腺腫瘤惡性多于良性。 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樣癌女性多于男性,而沃辛瘤男性明顯多于女性。生長緩慢的無痛性腫塊 活動,無粘連,無功能障礙 中等硬度或軟,表面光滑或結節狀
多有疼痛癥狀,生長較快 活動性差,界不清,可有神經功能障礙 質地硬,可伴有潰瘍
表現為耳前區、耳垂下、或頜后區腫塊。 良性腫瘤一般無面癱,惡性腫瘤可有面癱、潰破、張口受限癥狀,少數可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腮腺深葉腫瘤突向咽側時,可表現為咽側膨隆或軟腭腫脹。 位于下頜支后緣與乳突之間的腫瘤,觸診不活動,不應視為惡性標志。 偶有副腮腺腫瘤者,表現為頰部包塊,多位于顴弓或顴突下方。 腮腺囊腫是涎腺囊腫中最少見的一種,可能與其導管的阻塞、擴張有關。病因以潴留性為主:因炎癥、涎石、損傷或其他因素使導管縮窄或阻塞。囊腫位于口底一側,在粘膜與口底肌肉之間,循口底肌肉間的筋膜薄弱處突入頜下或頦下胚胎鰓裂殘余組織形成的畸形之一。系胚胎發育過程中鰓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閉鎖不全所致囊壁厚薄不等,含有淋巴樣組織。第三、第四鰓裂來源:多發生于頸根區者,鰓裂囊腫可惡變的可能位置:均與腮腺不同程度相粘連。發生于腮腺者常為第一、第二鰓裂囊腫。兩者聲像第一腮腺鰓裂囊腫:常于腮腺內、腮腺前方、頜骨上區可見無回聲區聲像圖表現:為境界清晰,可見包膜反射光帶,內多為清晰的無回聲液性暗區,內部可出現漂浮光點。又稱混合瘤 ,是涎腺腫瘤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占全部涎腺良性腫瘤的90%。PA由上皮組織、黏液樣組織和軟骨樣間質組織組成,因其病理組織成分比例不同,超聲聲像圖表現也不盡相同。為最常見的涎腺良性腫瘤 好發部位腮腺(70%以上)其次頜下腺 90% 發生在腮腺淺葉 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好發30-60歲之間 腫瘤可呈分葉形,表面結節狀,質地偏硬
不同于一般的良性腫瘤,屬臨界性腫瘤; 腫瘤可局部浸潤穿過包膜; 部分腫瘤包膜不完整; 手術不徹底,極易復發。 形態:橢圓形、分葉狀或不規則內部回聲:實質不均勻回聲CDFI:往往不豐富顯示腫瘤內部或周邊有彩色血流信號 血流信號呈短條狀圖 1 腮腺多形性腺瘤超聲聲像圖。病灶呈分葉狀,邊界清晰,內部回聲不均勻,血流信號 0 級 圖 2 腮腺多形性腺瘤超聲聲像圖。病灶呈類橢圓形,邊界清晰,內見點狀強回聲,血流信號Ⅱ級 圖 3 腮腺多形性腺瘤超聲聲像圖。病灶呈類橢圓形,邊界清晰,內部回聲不均勻,見線條狀強回聲 常見的涎腺腫瘤之一,發生率僅次于混合瘤 腫塊幾乎全發生于腮腺,90%位于下極、耳下區 男性明顯好發,多見于中老年男性 腫瘤多呈橢圓形,表面光滑,質地較軟 內部回聲:低回聲為主,腫塊內部回聲分布常欠均勻或不均勻,可見高回聲帶呈“網格狀”分布,且多數瘤體局部可見液性暗區。混合瘤以分葉狀較多見、沃辛瘤以橢圓形或類圓形較多見、混合瘤由上皮、黏液樣及軟骨樣組織混雜而成,瘤體內各部密度差異較大,包膜不完整,沃辛瘤是由黏液、上皮及淋巴不清晰或欠清晰樣組織組成,瘤體質地較軟,且沃辛瘤包膜完整,故而多數呈橢圓形或類圓形.又稱雪旺氏瘤來源于神經鞘膜的雪旺氏細胞,涎腺內主要發生于面神經,腫瘤多呈橢圓形(梭形、結節形)活動方向與N垂直涎腺血管瘤是先天性良性腫瘤或血管畸形。好發于腮腺,女性多見,常發生于兒童。血管瘤起源于殘余胚胎成血管細胞。傳統分型:為毛細血管瘤(見于嬰兒)、海綿狀血管瘤(多見于兒童及成人)和蔓狀血管瘤(多見于兒童)當顯示腫塊內部以多個枝條狀管腔回聲為主時,在暗區內可見稀疏光點在流動,有明顯搏動,特別是彩色血流信號豐富、測及動脈譜時可以考慮為蔓狀血管瘤。當顯示腫塊內以疏松蜂窩狀小暗區主,內部伴有強回聲光團(后方伴聲影)可以考慮為海綿狀血管瘤。低度惡性:高度分化粘液表皮樣癌、 腺泡細胞癌等。 中度惡性:腺樣囊性癌 高度惡性:鱗癌、未分化癌、導管癌等 粘液表皮樣癌和腺樣囊性癌最為常見 其他惡性腫瘤 組織發生來自排泄管的儲備細胞可分化為鱗狀、柱狀、粘液細胞小于2-3cm 低度惡性可能大大于3cm,高度惡性可能大.組織發生來自排泄管的儲備細胞可分化為鱗狀、柱狀、粘液細胞癌小于2-3cm 低度惡性可能大,大于3cm 高度惡性可能大實質性低回聲腫塊,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內部呈欠(不)均勻,邊界(欠)清晰,包膜反射光帶不完整,當其向周圍浸潤時才見邊界不清晰、包膜反射光帶無,質地偏硬。如為高度惡性的粘液表皮樣癌常可見同側頸深上淋巴結轉移。低度惡性的粘液表皮樣癌與混合瘤相似。頻譜多普勒:測得動脈譜,收縮期峰值流速 35-69cm/s,阻力指數0.55以上。 組織發生 多數人認為來自涎腺閏管,也可來自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細胞。由腺上皮細胞和肌上皮細胞組成。感覺異常:疼痛 易早期浸潤神經,導致面癱 易區域性淋巴結擴散, 晚期發生血循轉移 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腫塊,實質性低回聲,分布不均勻,可見局灶性無回聲區,側后緣模糊,大多數后方回聲衰減,多數者包膜反射光帶不明顯,質地偏硬。同側頸深上淋巴結早期可有轉移。CDFI 顯示腫塊內部和周邊部有紅色或藍色血流信號,呈條狀或點狀。脈沖多普勒 測得動脈譜,收縮期峰值流速 16.7-69.6cm/s,阻力指數0.58-0.79。 多數呈不規則形腫塊,內部呈實質性低回聲,分布不均勻,內有散在分布小的接近暗區樣低回聲,后方回聲部分稍增強和部分衰減,境界欠清,多數者包膜反射光帶無,質地偏硬。可伴有頸深上淋巴結轉移。 惡性淋巴瘤是原發于淋巴結和有淋巴組織的器官 。根據來源和病理形態可分為何杰金病和非何杰金病,后者又可分為T細胞型和B細胞型。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為多,男性女性之間沒有明顯差別。原發性涎腺淋巴瘤內部回聲不均勻,通常表現為腺體內見多發性小結節呈蜂窩狀改變,結節大小形態相似,境界尚清晰,內部回聲分布均勻,部分病例病變可累及整個腺體,與淋巴上皮病的聲像圖相似。繼發性涎腺淋巴瘤其超聲表現通常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形態不規則的腫塊,體積大小不定,境界尚清晰,內部一般為不均質低回聲,甚至部分類似無回聲,少數可見灶性液性暗區和帶狀強回聲。涎腺內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淋巴細胞浸潤涎腺小葉細胞間,有時可形成淋巴濾泡,小葉內導管增生擴張可形成囊腔,小葉內導管上皮增生可形成上皮團塊,一般屬良性,但淋巴組織或上皮成份都可能發生惡變,并可伴區域性淋巴結轉移。若惡變組織為上皮成份則命名為惡性淋巴上皮病。以中老年為多,女性稍多于男性。(橢)圓型或不規則形,內部呈低回聲,分布不均勻,部分可呈無回聲區,后方回聲輕度增強或不改變,側后聲影少數有,境界(尚)清晰,包膜反射光帶有(斷續性),質地較硬或硬。CDFI 顯示腫瘤內部和周邊有血流信號,呈紅色或藍色,呈條狀和點狀。一方面有多形性腺瘤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局部組織惡性表現,如細胞的間變,核分裂現象,快速生長,并有浸潤性;一般分為:非侵襲性,侵襲性和癌肉瘤。惡性多形性腺瘤的聲像圖特點與良性混合瘤相似。腫瘤形態不規則,呈浸潤性生長,邊界不清,伴或者不伴淋巴結受侵犯。腫塊大小相對較大,硬度較硬,往往內部伴強回聲光點或光團。CDFI 當腫瘤大于3cm時血流信號稍豐富或豐富。 涎腺轉移瘤好發于腮腺,腮腺被膜內有淋巴結,常轉移至淋巴結內。早期發生于輸入淋巴管和邊緣竇,繼而侵入髓竇淋巴組織,最后使淋巴結的大部分和全部結構消失。當瘤組織破壞淋巴結后轉移至腮腺組織成為腮腺轉移瘤。 涎腺腫塊是一種臨床上高發的口腔頜面部腫瘤在發病早期,良、惡性涎腺腫塊的臨床表現比較接近,鑒別診斷難度較大,腫瘤形狀、邊界、內部回聲,血流等指標進行鑒別診斷涎腺腫瘤的邊界和形狀是評判腫瘤良惡性非常重要的指標,超聲醫師需全面評估腮腺腫瘤每一個切面,仔細觀察其邊緣,若發現邊緣模糊不清,或邊緣見角狀、毛刺樣突起時,應當高度懷疑惡性病變,提示臨床做進一步檢査。腫瘤的內部回聲與血流分級在評判良惡性腫瘤時,因為重疊較多而價值一般,但是,若見到邊界清晰的囊實混合性回聲病灶,且內部低回聲區內見網格表現。有許多小囊腔,其中有上皮乳頭突人樣高回聲時,則高度提示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或乳頭狀淋巴囊腺瘤。其組織來源與淋巴結有關:在胚胎發育時期,由于淋巴組織只是聚集成團的淋巴細胞,尚未形成淋巴結的包膜,所以腺體組織可以迷走到淋巴組織中。這種迷走的腺體組織發生腫瘤性變,即為沃辛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