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頸部腫塊】 1.感染性腫塊 常見有單純性頸淋巴結炎(多繼發于頭、面、頸、喉部及口腔的炎癥病灶)、頸淋巴結結核和慢性頜下腺炎等。頸淋巴結炎于急性期主要治療原發性感染,慢性期無需特殊治療。頸淋巴結結核多位于頸部或頜下三角區,表現為大小不一的多個包塊,晚期成團和串珠狀排列,表皮可有潰爛和瘺管。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確診后給予抗結核治療。慢性頜下腺炎呈圓形或橢圓形,壓迫包塊時可有膿性分泌物自腔底同側頜下腺管口溢出。可手術切除患側頜下腺。 2.轉移性腫瘤 約占頸部惡性腫瘤的3/4,在頸部腫塊中,發病率僅次于慢性淋巴結炎和甲狀腺疾病。原發癌灶絕大部分(85%)在頭頸部,尤以鼻咽癌和甲狀腺癌轉移最為多見。鎖骨上窩轉移性淋巴結的原發灶,多在胸腹部(肺、縱隔、食管、乳腺、胃腸道、胰腺等);但胃腸道、胰腺癌腫多經胸導管轉移至左鎖骨上淋巴結。 3.惡性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來源于淋巴組織惡性增生的實體瘤,多見于青壯年男性。腫大的淋巴結常先出現于單側或雙側頸側區,以后相互粘連成團,生長迅速。需依靠淋巴結病理檢查確定診斷。 4.腮腺混合瘤(mixed tumor of parotid gland) 是一種含有腮腺組織、黏液和軟骨樣組織的腮腺腫瘤,故稱“混合瘤”。腫瘤外層是一層很薄的包膜,由腮腺組織受壓后變形而成,并非真性包膜。腮腺混合瘤雖為良性,但具有潛在的惡性生物學行為,因此臨床上將其視為臨界瘤。約有5%~10%的病例可發生惡變。本病多見于青壯年,腫瘤位于耳垂下方,較大時可伸向頸部。腫瘤呈硬結狀,有時部分發生囊性變而間有較軟的結節。腫瘤與皮膚或基底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生長緩慢,可數年或十余年不發生顯著變化。如發生惡變,腫瘤可迅速生長。治療應予早期手術切除,以防惡變。手術的關鍵是須將腫瘤連同包膜和腫瘤周圍的腮腺組織充分地一并切除,否則易復發,復發者更易惡變。術前不宜作活組織檢查,手術時盡量避免損傷神經。若需切除腮腺深葉,應顯露面神經主干及各分支,并細致分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