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東甌縹瓷;甌窯;青瓷 【摘 要】許多文章在談到甌窯時往往會提到“東甌縹瓷”,但對這個詞語的涵義卻疏于討論。文章梳理了史料中對“東甌縹瓷”的記載,指出了學界目前在這些文獻的解讀方面仍存在的三大爭論。并根據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等材料,羅列了溫州目前公布的甌窯窯址,總結了甌窯產品具有的鮮明地域特征。在此基礎上,厘清了“東甌縹瓷”的概念,即認為西晉時期“縹瓷”的產地在“東甌”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其在目前情況下只能單純表達“溫州生產的淡青釉色瓷器”這一層含義。 二、探索之路——甌窯的考古學研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浙江當地的學者們對甌窯開展了數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活動,并對一些典型窯址進行了發掘,取得了大量甌窯標本,增進了學界對于甌窯的了解。 01 考古發掘與調查 對甌窯的考古調查始于1937年陳萬里對溫州西山窯的走訪考察[1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全國第一[11]、第二[17—19]、第三次[20—28]文物普查期間,溫州地區多次開展了古窯址的考古調查工作,發現了上百處新窯址。據統計,目前溫州發現的甌窯窯址已逾180處[29]。也有說超過200處的[30],但是目前能公開檢索到且可以判斷確為甌窯窯址的僅有約46處[31—40](表一),其中有7處已進行了考古發掘,分別是啟灶窯址[34]、坦頭墳山窯址[35]、龍下窯址[36]、西山窯址[37]、烏巖廟窯址[17]、龜山窯址[39]、大墳庵窯址[40]。 02 甌窯產品的特征 通過歷年來的考古調查與發掘,甌窯產品的特征已逐漸清晰。雖然甌窯產品的造型和燒制方式與越窯大同小異,歷史上的燒造時間也與越窯較為同步,但其與越窯產品有三處極為明顯的區別: 第一,甌窯產品胎體灰白,釉色淡青。鄧白在上世紀50年代便認識到了這一點[41]。1960年代,金祖明進一步指出了甌窯釉色的成因[11],即正是甌窯產品胎面淺灰而釉層薄透,才導致了其釉面的色澤在胎土襯托下顯得更淡,呈淡青色。為了進一步研究其成因,學者們還開展了對其胎釉成分的科學檢測——葉宏明通過縱向對比得出了甌窯與其它窯口產品在化學組成上的區別[36],陳堯成通過橫向對比研究了甌窯的胎釉特征和褐彩裝飾工藝[43]。 通過研究得知,甌窯與越窯的胎釉成分大體相同,但有細微差別,這造成了兩者在胎釉顏色上的不同。總體上說,甌窯產品的胎土硅高、鉀高、鋁低,而釉料中則鈣含量更高,這種化學組成與北方高鋁黏土不同,但與浙江產的瓷石原料成分十分接近[44]。另一方面,除鐵元素外,如果胎土中同時含有鈦,就會產生灰色的鈦酸鐵化合物,這同樣會使胎色變深。而甌窯產品的胎土與釉料中的鐵、鈦含量都比越窯低,因此其胎色更白,釉色更淺;同時,甌窯產品中K2O含量卻更高,這提高了其釉面透明度和光澤度。總之,正是使用了本地產的瓷石生產瓷器,才造成了甌窯這種獨一無二的淡青釉色。 第二,甌窯有使用褐彩進行裝飾的傳統。1982年出版的中國硅酸鹽學會所編《中國陶瓷史》最先提到六朝甌窯瓷器會在口沿或腹部裝飾長條形或點狀褐彩[45]。1985年后的10年間,有賴溫州考古工作者們的大量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尤其是金柏東[46—53]、蔡鋼鐵[54,55]等學者的研究,褐彩特征的全貌迅速明晰了起來。 目前,基本可以將甌窯褐彩裝飾風格分為三個階段。東晉南朝時期,甌窯褐彩的色澤較深,形狀較小,分布較為密集,一般會在器物口沿或蓋外緣裝飾一圈點彩,也有在器身或蓋面以點彩排列出環形、十字形、菱格形、梅花形等圖案的,亦多見在動物造型的眼、嘴、冠、足等貼塑部位或是蓮瓣形的刻劃紋間飾以褐彩,且有研究指出這一時期的褐彩裝飾為高溫釉上彩[43]。晚唐五代時期,甌窯褐彩已是成熟的釉下彩,其色澤偏淡,形狀較大,分布數量不多,一般會在器物腹部裝飾兩至三處圓斑,另有在執壺腹部以豎條或山字形的條帶進行裝飾的方式較為特殊,似僅見于甌窯產品中。兩宋時期,甌窯褐彩的藝術性增強,常在瓶、壺器身或是碗、盤內底以褐彩書寫文字,或繪制各式動植物紋作裝飾。不同的是,北宋的褐彩紋飾較為寫實、規整,多為釉下彩,且褐彩發色純正濃亮;而南宋的則較為抽象、隨意,多用高溫釉上彩,且褐彩涂抹不均,呈色深淺不一。 第三,甌窯的釉面大多具有開片。早在20世紀60年代,金祖明便指出南朝甌窯器物上有“細冰紋”[11]。隨后,金柏東在1989年指出唐代甌窯器物“裝飾上的一大特點是釉層發生冰裂”[51],1990年指出東晉甌窯“部分器物釉層中呈現開裂紋,大的若蟹爪,小的若魚子紋”[32]。確實,根據考古出土情況,從東漢直至元代,釉面帶有開片的特征是與甌窯的生產歷史相始終的,且存在比例較高。 這些學者以開片紋“疏密得體,自然醒目,有一定規律性”[32]“構思巧妙,技法精湛嫻熟”[51]等為因,提出東晉甌窯瓷器上開片現象較前期增多的情況是與東晉制瓷技術的提高不相吻合的[54],從而認定甌窯器物上的開片是工匠故意制造的一種裝飾藝術[56]。但筆者認為,同一器物上開片大小不一、深淺不均,并且只有部分器物具有開片的現象,正是甌窯燒造技術不成熟的表現。此外,筆者曾仔細觀察過永嘉坦頭窯址出土的瓷片,僅見的不帶開片的瓷片都色澤通透、釉面瑩潤,可見開片在高質量器物中是被窯工視為弱點而努力避免的。因此,筆者認為甌窯的開片應當還是產品燒制過程中的一種缺陷。 (未完待續) [11]金祖明.溫州地區古窯址調查紀略[J].文物,1965(11):21—28. [16]陳萬里.瓷器與浙江[M].北京:中華書局,1947:29-30. [17]溫州市文物管理處.溫州市文物志:古窯址[J].溫州文物,1992,6. [18]溫州市文物處.溫州文物綜錄[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1998. [19]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浙江分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0]泰順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甌南古韻:泰順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圖文集[M].泰順:泰順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10. [21]文成縣文物館.古韻尋蹤:文成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選粹[M].文成:文成縣文物館,2010. [22]余群鳴.感受古風:樂清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M].北京:線裝書局,2011. [23]平陽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塵光遺文:平陽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精粹[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24]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叢書:古窯址[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25]永嘉文物館.楠溪古韻:永嘉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選編[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26]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甌域尋蹤:溫州市鹿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匯編[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7]陳欽益.玉海遺珠:瑞安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精粹[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 [28]李暉華.蒼南文物概覽[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29]溫州博物館.中國陶瓷:甌窯[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300—304. [30]馮先銘.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264. [31]金柏東,林鞍鋼.永嘉縣兩處東漢瓷窯的初步調查[J].溫州文物,1984,1. [32]金柏東,林鞍鋼.永嘉夏甓山東晉縹瓷窯址調查[J].東南文化,1994(增刊). [33]王同軍.浙江甌海縣發現南朝窯址[J].考古,1992(12). [34]孟國平,劉惠民,周圣玉.溫州永嘉發掘啟灶窯址[J].浙江文物,2006(5). [35]鄭建明,周圣玉,許潔瓊,等.東甌縹碧[N].中國文物報,2018-1-26. [36]鄭建明,梁巖華,楊念忠,等.浙江永嘉龍下唐代青瓷窯址發掘簡報[J].文物,2012(11). [37]徐定水.溫州西山窯三題[J].東方博物,1997(1). [38]王同軍.浙江溫州市郊正和堂窯址的調查[J].考古,1999(12). [39]周開陽.吳越遺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40]梁巖華,張牽牛,余群鳴.樂清大墳庵窯址的調查與認識[J].東方博物,2009(4). [41]鄧白.東甌縹瓷紀實[J].文物參考資料,1956(11). [42]葉宏明,曹鶴鳴,程朱海.浙江古代青瓷工藝發展過程的研究[J].硅酸鹽,1980(3). [43]陳堯成,郭演儀,金柏東.甌窯褐彩青瓷及其裝飾工藝探討[C]//李家治,陳顯求.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153—160. [44]郭演儀.中國制瓷原料[G]//李家治,陳顯求,張福康,等.中國古代陶瓷科學技術成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88. [45]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42—143. [46]金柏東.溫州市褐彩青瓷窯址調查[J].溫州文物,1984,1:12. [47]金柏東.甌窯概述[J].溫州文物,1985,2:11—16. [48]金柏東.溫州出土東晉至唐代褐色彩青瓷:兼談我國釉下彩瓷起源及相關的幾個問題[J].溫州文物,1986,3:16—18. [49]金柏東.溫州市宋代褐彩青瓷窯址調查[J].考古,1988(3):235. [50]金柏東.溫州出土東晉、南朝褐彩青瓷[J].文物,1988(6):78—79. [51]金柏東.唐宋時期溫州釉下彩飾青瓷[J].溫州文物,1989,4:23—24. [52]金柏東.甌窯探略[G]//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17. [53]金柏東.甌窯褐彩青瓷研究[C]//郭景坤.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 [54]蔡鋼鐵.六朝甌窯瓷器[G]//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三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55]蔡鋼鐵.六朝甌瓷的造型與裝飾藝術[J].江西文物,1991(4). [56]金柏東.魏晉南北朝的甌窯青瓷藝術[G]//溫州市文物處.溫州古代陶瓷研究.杭州:西泠印社,1999:1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