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20 -------- 載歲祀年的差別 (-)推理得知,夏商周更名是因為“年始日”定義不同: 《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堯載=以冬至日為年始日(直接測定) ●夏歲=以立春日為年始日(冬至日+45日) ●商祀=人為選定最接近立春日的十日周祭甲日為年始日 ●周年=人為選定最接近立春日的盈虧月始日為年始日(先為朏日,后為朔日) (1)堯載 (-)載=以冬至日為年始日。 (-)帝堯陶寺觀象臺說明帝堯已能觀日出方向測冬至,發布農時則以冬至日為年始日,一年切四刀分八塊,四立二分二至就出現了(冬至和四季之間的關系),配合氣候(五日一候、三候一氣、三氣一節、二節一季)、不計日(干支計日不是民間的事)。 (-)一年切四刀分八塊、每塊再分三氣三候五日,這樣的算法比較符合上古人民的計數能力。超過十只手指的算數,12月、24節氣、360日,我覺得都是結繩記事以后才會有的事吧。 (-)用造狹縫待日出的方式,的確可以測到冬至日,但由于觀測時間被固定在日出時分,所以算得到一年有365或366日,但是無法算出0.2422這個小數,不如日中竿影,可以每天在地上日中竿影位置插上竹簽標定結果,連續幾年下來,要看出分數也不是難事。 (2)夏歲 (-)歲=以立春日為年始日。 (-)同樣是推理,帝啟發現田地經過翻土,則地力不減無需換地輪耕,農耕族至此開始定居耕種并接受保護認同繳稅。 (-)人民認同繳稅:這才是“家天下”的原動力,《道德經》(德,得)慘遭涂改混用,實際上:德=使臣民“甘愿”納稅的管理術,得=臣民繳納的糧米稅收,兩者是分的很清楚的。夏啟之前都是禪讓,因為無稅可收嘛,自己做義工就算了,難道還讓孩子跟著做白工嗎? (-)你注意看《今本竹書紀年》,堯舜禹,一個個都把兒子派的遠遠的,深怕被臣民拱出來,再做一輩子白工。帝堯在73年一看治水有望,就趕快讓位。讓也沒用啊,89年作游宮于陶,仍配陶寺觀象臺,代表帝堯仍然不能退休,非觀到百歲咽氣不可……,顯然帝舜學藝不精,搞錯過冬至日,得不到臣民的信心。 (-)為方便遠程納稅回家祭祖,夏朝將年始日延后至立春日。稻作在立秋收成,冬麥在立冬前種地,立春恰為農作空擋,而且氣溫開始轉暖,萬象更新,是故立春最適合遠地諸侯回京納貢,祭祖過年。 (3)商祀 (-)祀=以最接近立春日的十日周祭甲日為年始日,當日拜天祭祖。 (-)殷商民俗崇敬月亮,使用太陰歷及十日周祭,為方便游牧經商族人回家祭祖,沿用夏歲方式但是人為選定某一個最接近立春日的十日周祭始日為大年初一祭祖日。 (4)周年 (-)年=以最接近立春日的盈虧月始日為年始日,當日拜天祭祖。 (-)文王被囚羑里七年,從日中竿影悟出冬至日測定法以及冬至日到任一節氣的日數全都固定,當然也知道龍抬頭一樣具有相同功能,于是筑靈臺,將觀天文星象收歸天子所有,由天子一人發布農時、視為極需保密的天機。 (-)文王規定“諸侯卑,不得觀天文”,如此則諸侯只能觀月相以紀日。但如此一來,眾諸侯找不到立春日以回京祭祖,于是天子另行發布一個最接近立春日的月始日為大年初一祭祖,兼通告臣民次年歷數:次年是否閏月及下一個年始日。這么一來,觀天文定冬至這件天機就被藏的嚴嚴密密,諸侯臣民也能看著月亮回家過年祭祖,可謂皆大歡喜了。 (5)《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 (-)爾雅為什么知道虞夏商周的年名不同? 《今本竹書紀年》在晉魏衰弱之時,很可能就有抄本外露,不必等到西晉笈冢發墓才看得到。或許正本的大篆文字,寫的就是虞載夏歲商祀周年呢?西晉整理者倒是很敢改寫的,晉魏年號都敢直接換成東周年號,日食就統一換上驗證過的王年月干支朔,還有什么不敢? (-)爾雅為何將唐虞列在夏商周之后? 這個排列和《今本竹書紀年》一致。夏商周計歲詳實,但五帝的記錄欠缺帝王始年干支!僅僅差這么一小點,但就是無法推算驗算,天子家譜的寫者也只好放棄,只當做附錄供后人參考。 (-)如上這兩點,爾雅寫者很可能就看過《今本竹書紀年》的正本或備份本。要知道在竹簡時代,多做幾份備份、藏在不同地方、以防火災肆虐,都是很基本的做法,即便王室文書,外露的可能性比我們想象的高很多。 (6)干支何時開始用來紀年? 由此可知,確認干支60進位法的有效性的人當為帝堯,最早使用干支紀年者也只能是帝堯。10天干、12地支的使用應該更早,十進位跟十只手指頭有關,十二進位簡單推理跟一年四季有關,每一季再分孟仲季、就變成十二進位了,其他想不出上古先民幹嘛要搞個十二進位找自己麻煩。即使到現在,也沒有十二進位的累計計數,不作累計的時辰才勉強用之,所以我認為10天干最早,繼之有一年四季,然后才有12地支,然后才有干支60進位,用在帝堯元年丙子。那么,10天干很可能比黃帝還早就有了。 (7)干支為何不用來計日? 發現冬至日可以準確觀測,可以用來切分年,如此就可精確到以日計年,可以用干支60進位來計日的人,馬上發現一年是365日(要用日中竿影才能確證一年有365.25X日)而不是360日,而360日是按照5日一候、3侯一氣、3氣一節、2節一季、4季一年算來的,全民積習已久,使用也很方便,推動的人想必最后決定不要找自己麻煩比較好,所以只用來紀年,不用來紀日了。這位決定不要找人民麻煩的人,我以為還是帝堯。 -------- |
|